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缥瓷
释义

晋代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所产青瓷被叫做缥瓷。晋潘岳的《笙赋》中,有"倾缥瓷以酌雩"之句。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缥,原是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帛,瓯窑青瓷的颜色很像这种缥,故借缥以名瓷,称为缥瓷。

词意界定

缥瓷:缥瓷是晋代人对青瓷的一种称谓。语出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句。可见它属于一种青色,缥瓷在当时即指青釉瓷。

关于缥瓷的产地尚有不同看法,近代有人据陆羽《茶经》引晋《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句,认为东瓯系指今温州,而温州青瓷以青白色为特征,因而缥瓷系指瓯窑瓷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于《茶经》的隋《北堂书钞》引进《荈赋》文字为“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因而这里既没有提到东瓯,更没有把缥瓷与东瓯联系起来,而到目前为止,温州也没有发现值得时人称道的晋代的瓷窑,而这时发达的瓷业是越窑,东隅则谓东方之意,这时东方的青瓷堪称一绝的是越窑,因而认为缥瓷指越窑青瓷。 再一种认为“缥”字本身即是文学词藻,本意谓青白色,实系泛指青瓷。晋代南方青瓷业发达,但尚不能以某一种颜色绝对概括之,因而缥色不能狭义理解为某种特殊颜色,而是泛指青色,这与当时的社会时尚一致。而“东隅”则指大概的方位,当时东南地区浙江青瓷业发达,“器择陶简,出自东隅”本身即是泛指浙江的青瓷,因而缥瓷应理解为指晋代的青瓷而没有特指瓯窑或越窑。

艺术特点

“缥”是一种青白色,缥瓷是一种色调基本青白,但也常闪灰黄的瓷器。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

瓯窑青瓷的颜色很像这种缥,故借缥以名瓷,称为缥瓷。据考证,缥瓷可能是当时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生产的胎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的瓷器。

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曰:"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当时著尚。" “缥瓷”是瓯窑青瓷中的上品,最早记载出于晋代潘岳《笙赋》中:“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历史上的记载说明缥瓷的颜色淡青或是浅青色。这种色泽是瓯窑青瓷的代表,浅浅的透明釉泛着青色,也曾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可与越窑的青瓷媲美。清人朱琰在《陶说》中提到“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州窑而知名者也”。

“缥瓷”指的就是瓯窑所产的青瓷,因其釉色如淡青色的丝帛而得名。这种瓷器具有胎骨细腻,釉层薄而透明,硬度高,瓷声脆,造型秀雅的特色因而名闻遗迹。

两晋南朝,瓯窑产品釉色淡青,晶莹滋润,被称为"缥瓷";窑址仍在楠溪江畔的东岸、罗溪 等地。晚唐、五代、北宋,瓯瓷胎骨细密,釉色光泽如玉,造型新颖活泼,并饰有莲、荷、葵 、菊、卷草、牡丹等花卉图案以及褐彩装饰;窑址从楠溪江下游发展至今温州市郊、瑞安、苍南、泰顺、乐清等地,以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窑场蜿蜒数里,产品淡雅晶莹,颇负盛名。

瓯窑

古代瓷窑。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始烧于汉代,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代。盛于唐、宋而终衰于元代。主要烧青瓷,产品有壶、碗、盘、洗、钵、笔筒、盒等。 瓯窑产品特征如下:

瓯窑青釉划花委角方碟胎质

早期胎体较松,没有完全烧结,呈色较白略带灰色,胎釉结合往往欠佳。中晚期胎体较密实细腻,呈灰白或浅灰色,但仍有脱釉和剥釉现象。

釉色

早期多为淡青色,少有青黄和青绿色,透明度高,开冰裂纹,易剥釉。中晚期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造型

在造型上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早期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罐等及中期的仿花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活泼秀硕。 装饰:简单朴实,刻划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纹等。大量使用褐色装饰,早期为点彩,中期为彩斑,晚期为条形彩绘,且起笔细,收笔粗。

铸磁历史

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汉代已烧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时期成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青瓷瓷窑。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白。三国西晋时胎质较粗,坯体没有完全烧

结,到了东晋,胎质细腻,有很大提高。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2)三国两晋时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亦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现黄或淡黄色。晚唐至宋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3)产品品种和造型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特色产品,例如,东晋时期的牛形灯、褐彩盖罐和五联罐等,而三足洗、槅、狮形烛台、蛙形水盂及随葬的明器极少生产。唐代撇品璧形底碗,腹壁作45度倾斜,较越窑为高。五代北宋的印盒,造型趋于宽和扁。

(4)装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颇有特色,普遍使用于东晋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别是那种绘长条形的纹饰,起笔细,收笔粗,为其它瓷窑所不见。唐宋时期纹饰简朴,不见繁缛的刻划花,这与北宋时的越窑不同。

瓯窑缥瓷制造历史

温州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查明的古窑址达二百多处。晚商西周,瑞安、乐清等到地就出现了原始瓷,其中的黑褐瓷,全国仅此发现实物。东汉晚期,瓯窑已能烧制青瓷和黑瓷两类瓷器;窑址分布在今永嘉楠溪江畔的东岸与罗溪等地。两晋南朝,瓯窑产品釉色淡青,晶莹滋润,被称为“缥瓷”;窑址仍在楠溪江畔的东岸、罗溪等到地。晚唐、五代、北宋,瓯瓷胎骨细密,釉色光泽如玉,造型新颖活泼,并饰有莲、荷、葵、菊、卷草、牡丹等花卉图案以及褐彩装饰;窑址从楠溪江下游发展至今温州市郊、瑞安、苍南、泰顺、乐清等地,以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窑场蜿蜒数里,产品淡雅晶莹,颇负盛名。南宋至元,由于龙泉窑瓷器崛起成为名瓷,瓯窑改生产仿龙泉青瓷,同时又出现青白瓷和黑瓷;窑址分布于永嘉桥头、朱涂以及乐清、泰顺、文成等地。 瓯窑青瓷衰微后,明清时还出现青花瓷,窑场分布今苍南、瑞安境内。瓯窑基本窑型为龙窑,依山而建,如卧龙自下而上。底端为火膛,顶端开排烟孔,中段为窑室,隔数米设置投柴孔,保持火力快速均匀。

箬岙后背山窑址

箬岙后背山窑址在永嘉东岸乡箬岙村北后背山南坡,1958年发现。窑床前半部已辟为山田。瓷片、窑具暴露于外;后半部在距地平面高约15米处残留一段,残长10.6米,为龙窑结构,拱顶,墙体为生坯砖砌叠.主要生产青瓷,残留器物有短颈环耳罐、敛口浅腹钵、直口半球形碗以及罍、瓿等。胎质白中泛灰,致密坚硬;釉色有青中带灰和青中泛黄等;器表素面,或拍印几何纹,或刻划弦纹、水波纹治。是国内东汉时期创烧青瓷的典型窑址之一。

殿岭山窑址

殿岭山窑址在永嘉东岸乡殿岭山北玻,面积500平方米,瓷片堆积层约1.2-1.5米,1958年发现,1985年进行局部清理,产品主要有青瓷和褐色瓷两种。采集到的器物有、罐、钵、铣、瓿等。以高岭土为胎,以石灰釉作罩釉,以焙烧,瓷化程度甚高,击音清脆。纹饰普遍使用方格、米字、重线三角和水波等,造型和装饰手法尚未形成独特风格。建窑时间为东汉。 瓯窑玉璧碗

小坟山窑址

小坟山窑址在永嘉东岸乡芦弯村小坟山南山脚,面积约1000平方米,瓷片堆积层厚约1-1.5米,1986年发现,保存完整。窑址年代为东汉至西晋。东汉产品有瓿、罐、钵、碗等。胎质坚硬,呈浅灰色,外施黑褐釉和青釉两种。黑褐瓷釉层厚薄不匀,缺乏光泽,并有剥釉,纹饰多为拍印米字纹、网纹、菱纹、弦纹、叶脉纹等;青釉瓷釉色稳定,青中泛灰,纹饰仅见弦纹,胎质大多坚硬,基本烧结。西晋产品有钵、碗等日用器。胎骨细腻、致密、厚而坚硬,呈浅灰色。釉色为青中闪绿、青中闪黄的淡青釉,施釉不至底。纹饰有弦纹、水波纹和叶脉纹,二者均用明火叠烧。窑具有墩形喇叭口垫座,座壁设有对流的透气孔;又有用于间隔坯件间之泥点和锯齿口盂形支座。

夏甓山窑址

夏甓山窑址在永嘉罗溪乡芦田村夏甓山西面山坡,面积约600平方米,外露瓷片积堆层长3米,宽1.5米,厚1米,1958年发现。1985年配合当地公路建设,对堆积层进行清理。为东晋窑址。主要生产青瓷,产品有鸡首壶、盘口壶、双领罐、四系壶、盖罐、钵、洗、碗、砚等。胎骨坚细,呈白中泛灰色;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匀净透明,故称"缥瓷";部分器物釉层中出现开裂鱼子纹和使用褐色点彩等图案;纹饰以弦纹为多。窑具有垫具、间隔具二种。 瓯窑牛形灯盏

启灶坟山窑址

启灶坟山窑址在永嘉罗溪乡启灶坟山南麓,面积800平方米,1982年发现,保存完整。为唐、五代窑。主要生产青瓷,产品有碗、罐、壶、瓶、盏等,以碗、盘为大宗。胎骨细密,胎面平整,呈色较白;釉色以淡青或青中泛绿为主,釉面光洁,并有开片纹;碗内大多刻划荷叶纹,也有在壶、罐、碗的适当部位施加褐色圆斑,其边缘有明显晕散区。器盖多作柿蒂形纽,器底多玉璧形底,为唐五代瓷器的主要特征。窑具有垫具、支钉、匣钵三种。

政和堂窑址

政和堂窑址在今鹿城双桥村西北蓬垅山北麓,面积约2000平方米,瓷片堆积层长50余米,厚1.5米,保存完整,1986年发现。主要生产青瓷,产品质量上乘,有碗、盘、罐、杯、钵、壶、瓶、盏等,造型精巧新颖,其中瓜形、荷花形的各式罐、碗最为别致。胎骨灰白,致密坚硬。施釉以淡青为主,釉层匀净,有玉般光泽;后期出现少数酱褐色产品,常见刻划纹饰有荷花、蕉叶、垂云、草花、牡丹等,线条粗犷遵劲。窑具有桶形匣钵、喇叭形垫座、垫饼和垫圈四种,均由瓷土制成。窑址属西山窑址群,烧制时间为晚唐至宋。

护国岭窑址

护国岭窑址在今鹿城区西山护国岭附近,与政和堂窑址同属西山窑群。1958年发现,面积约300平方米,瓷片堆积层有二处一处自东向西,另处自东向西北;又有残存窑床一段。窑壁用生坯砖错缝平砌,内壁尚留黑褐色烧结面,并有结块窑汗。主要生产青瓷,有碗、盘、壶、瓶、罐、杯、盒、盏托等。造型别致,富于变化,有球形腹、瓜棱腹、竹节颈、宝塔盖、如意形耳;口有撇口、敛口、葵口、坦口、喇叭口;底有挖足、卧足、假圈足、平凹底、环形底等。胎骨趋向坚硬、细薄,呈白中泛灰色。釉色以淡青色薄釉为主,部分呈灰绿色,釉层匀净、细润,施釉多不至底,露胎部分呈朱红色。常见纹饰有莲花、秋菊、牡丹、双蝶、鹦鹉、朵云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