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缇萦
释义

缇萦是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之人。她是西汉名医淳于意的女儿,为其救父而向文帝上书,汉文帝因为她的陈情而将肉刑废除。她展现出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刑罚。

历史人物

人物生平

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临淄人。淳于意从前当过太仓令,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缇萦救父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又加上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因此辗转到达汉文帝手中。汉文帝觉得其情可哀,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并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涂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并颁行天下。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递去头发,以铁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斩左趾,改为打五百板子;对于那些犯斩右趾以及杀人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罪,于判刑之后又犯笞刑罪者,一律弃市处死;而对于判处其它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内无逃亡等行为的,则可相应递减刑罪,直至释放免刑为庶人。史书称,从此以后社会“风气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以至一年之中仅“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资治通鉴·汉纪》)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尽管以打板子等刑罚代替了肉刑,却因为打的数量太多,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把人打死,所以,时人也讥讽这种看似减轻了的刑罚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而汉文帝本人在后来受到赵人新垣平的蒙蔽,经过他人举报并查明真相之后,一起之下,还是动用族诛,将新垣平全家杀个精光。但是总的说来,由汉文帝开始的刑罚改革,使得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也已渐渐不为人们所接受。此后,传统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笞杖刑成为秦汉以降新五刑体系的主体,并不断走向完善与系统化。

汉文帝废除肉刑,作为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进步,是刑罚制度从极端野蛮残酷向相对宽缓人道逐渐过渡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古文《缇萦》

(汉)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邢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注释:1人上书:有人上书

2言意:言,说,此指“告发”。意,淳于意

3当传:当,要。传,驿站上所倍的车马。此指是“用驿站的车马解送”。

4西:向西

5坐:犯…罪

6当:判刑

7虽:即使

8其道莫由:意思是无法走上这条路

9入身:纳身,向国家交出自己

10官婢:被没入官府做奴婢的女子

11以:为了

12得:能够

13闻:被听到

14岁:年

史籍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於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史记·孝文本纪》: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索隐名意,为齐太仓令,故谓之仓公也。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索隐缇音啼。邹氏音体,非。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原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正义晋书刑法志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犯黥者阜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杂其屦,大辟之罪,殊刑之极,布其衣裾而无领缘,投之於市,与众弃之。”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集解李奇曰:“约法三章无肉刑,文帝则有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索隐韦昭云:“断趾、黥、劓之属。”崔浩汉律序云:“文帝除肉刑而宫不易。”张斐注云:“以淫乱人族序,故不易之也。”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新三字经》中有“缇萦女,救父亲”的句子。

影响

缇萦上书救父成为中国孝道的典范,同时对于推动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缇萦救父”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司马迁评价这件事,引用老子的话说“美好者不祥之器”—凡是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的事物。因为美好的东西恰恰是统治者最害怕的东西。 虽然缇萦的上书肯定是非常偶然地被汉文帝看到,才导致肉刑被废除,但是作为一个弱女子,缇萦的行为仍然难能可贵,这也就是缇萦被历代统治者和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原因。统治者称赞缇萦,是因为可以借助这个个案表明统治者的开明和善于倾听民意;老百姓称赞缇萦,是因为在严苛的专制统治之下,毕竟缇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幻想的狭窄缝隙。

相关背景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夏、商、周朝如此,秦朝更是风行,《盐铁论》中就有“劓鼻盈车、履贱踊贵”的记述。这种让人切齿痛恨的酷刑,一直延续到汉初。

然而,到了公元前167年5月,西汉文帝刘恒却突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史记·文帝本纪》)

让人惊讶的是,促成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几岁的民间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缇萦。

《汉书·刑法志》里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曾任齐太仓令,为官清廉,后辞职研究医术,到处游历给人治病。有一次在为一个贵妇人治疗时,因贵妇病入膏肓,病重去世,他遭到了诬陷。昏庸的官吏判他有罪,须受肉刑。由于淳于意曾当过官,所以应当被押送长安受刑。与家人临别之时,淳于意眼望哭成一团的五个女儿,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哎!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紧急事情,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听到父亲讲这些话,女儿们更是痛哭不止。

这时,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走上前来:“父亲,孩儿虽是女流之辈,如今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您洗辩冤屈。”淳于意没有想到小女儿竟如此勇敢,心中感到很有些宽慰,但从齐地到长安路途艰险,所以坚决不同意。缇萦以死相求,差解怕闹出人命来,只好带她前往。

经过一路艰难跋涉,父女俩终于到了长安。缇萦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挚爱,和对千万受刑者的深切同情,请人代拟奏章,并冲破种种阻碍,大胆上书汉文帝陈述冤情:“我的父亲曾是齐地的一个小官吏,有清廉的好名声,现在不慎犯了事,按律当受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即使他们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又加上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因此辗转到达汉文帝手中。汉文帝觉得其情可哀,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并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涂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并颁行天下。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递去头发,以铁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斩左趾,改为打五百板子;对于那些犯斩右趾以及杀人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罪,于判刑之后又犯笞刑罪者,一律弃市处死;而对于判处其它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内无逃亡等行为的,则可相应递减刑罪,直至释放免刑为庶人。史书称,从此以后社会“风气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以至一年之中仅“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资治通鉴·汉纪》)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尽管以打板子等刑罚代替了肉刑,却因为打的数量太多,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把人打死,所以,时人也讥讽这种看似减轻了的刑罚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而汉文帝本人在后来受到赵人新垣平的蒙蔽,经过他人举报并查明真相之后,一起之下,还是动用族诛,将新垣平全家杀个精光。但是总的说来,由汉文帝开始的刑罚改革,使得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也已渐渐不为人们所接受。此后,传统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笞杖刑成为秦汉以降新五刑体系的主体,并不断走向完善与系统化。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皇帝。废除肉刑,作为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进步,是刑罚制度从极端野蛮残酷向相对宽缓人道逐渐过渡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缇萦上书救父成为中国孝道的典范,同时对于推动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废除死刑是未来中国的法治目标之一,剥夺生命的刑罚与肉刑一样残忍和残暴。当然,被害人的家属和罪犯的家属可能会存在利益诉求上的争议。————法老之以史为鉴

同名电影

基本信息

片名:《缇萦》地区:中国台湾

物料:有声 彩色

语言:国语对白

上映日期:1971年7月8日

导演:李翰祥

制片:梅长龄

原著:高阳

编剧:李翰祥

摄影:范金玉

美术指导:梁廷兴

音乐:夏祖辉

领衔主演:王引甄珍

主演:谢贤归亚蕾潘迎紫胡锦丁强孙越

剧情简介

缇萦救父的传统戏码,到了李翰祥手上成为细腻繁复的宫闱权谋之战。名医淳于意遭炼丹术士恶意诬告而身陷囹圄,在狱中惨遭严刑,爱女缇萦冒死阻挡御驾向汉文帝喊冤,最后终于成功救父。考究的服装布景,细腻的人物塑造,充分展现了李翰祥对历史题材的熟稔,和层次丰富的场面调度。当年饰演坏人的孙越,在片中亦有令人咬牙切齿的精湛演出。

获奖情况

第九届台湾金马奖(1971):

最佳剧情片

最佳编剧(李翰祥)

最佳男主角(王引)

最佳彩色摄影(范金玉)

最佳彩色片美术设计(梁延兴)

最佳(非歌剧片)音乐(夏祖辉)

第十七届亚洲影展(1971):

最佳女主角(甄珍)

最佳美术设计(梁延兴)

最佳亚洲传统文化奖

电视剧

基本资料

剧名:《神医侠侣》

集数:40集

年份:2004年

导演:赖水清

类型:古装 武侠 魔幻

演员表

贾静雯饰缇 萦

赵文卓饰刘 宣

高圆圆饰琴 子

刘雪华饰吕 后

岳跃利饰淳于意

吕 行饰项 云

钟 亮饰唐 安

孙 岩饰刘 湘

刘恒宇饰吕 福

王 刚饰沈义基

张明建饰骆 凡

张 彤饰缇 乐

张丹露饰刘 珊

董晓燕饰莫 娘姬麒麟饰刘 原

孔庆三饰项 锋

高玺言饰珠 儿

叮 当饰小皇帝

杨 蕊饰玄 雀

张铁林饰邢 善

剧情梗概

黑唇国。西南神秘之地。缇萦乃名医淳于意的女儿,因不好好学医,反而整天惹祸,被父亲罚到山中采药时,正遇大将军刘湘奉吕后命进攻黑唇国。被惊吓的缇萦巧遇前来盗取“不老药”的刘湘,二人相遇后即展开一波波的事件。刘宣出身贵族,表面上是吕后宠信的杀手,其实有他不为人知的计划。与哥哥刘湘和妹妹刘珊感情非常好。

是夜,莫娘入宫盗药,吕后震怒擒捕京城医生,淳于意入牢,缇萦心急救父,结识琴子。

刘宣小时候无意中使得翁主琴子落入寒潭,造成终身痼疾,刘宣在抱憾下对琴子的感情是亏欠,以致琴子误会对她有爱,是吕后利用的棋子来制造刘湘与刘宣兄弟间的矛盾。

刘宣依线索找到回春的莫娘,抢得“不老药”时;缇萦在琴子引荐面见吕后,一场激辩,吕后心服答应放人,因刘宣已带回药,羁留医生已无必要。服了“不老药”的吕后果然青春貌美。为展现青春,宴邀文武百官。席间,吕后感觉身体不适,借故退席。原来“不老”药有时间限度,必须再服“长生”药,方可长生不老。吕后命刘宣追找莫娘,夺取她身上的“长生”药,同时延请淳于意入宫,组成研究小组,在秘密基地研究长生不老药的秘方。

淳于意的无端失踪令缇萦忧急在心,四处打听寻人,此间大弟子骆凡与姐姐缇乐为霸占家产赶走缇萦。吕后服下长生不老药之后,性情大变,倒行逆施,为家天下,对刘氏施压。刘宣深感刘湘对吕后唯命是从,助纣为虐,兄弟俩渐行渐远,终至反目。刘宣在复国重任与兄弟情间双重夹击下与无家可归的缇萦由相知、相惜到相恋。

项云:西楚霸王项羽的后裔,在一次误以为死亡之下为缇萦医术所救,因之爱上缇萦。另,琴子不甘刘宣离她而去,一路追赶而来,四人陷入感情漩涡。项刘不两立,缇萦为化消项羽后裔与刘家的恩怨牺牲,怀着感恩与痛苦的心境,带着成为活死人的刘宣历尽艰难,往巴蜀找到长生不死的扁鹊,以起死回生,救活缇萦。直到查出父亲暗中为吕后制造“长生不老药”,联手刘宣毁掉父亲心血。长生不老药的后遗症是缩短寿命,一如昙花,虽美但不长在,所以吕后心中的敌人是——时间,为“长生”与“不老”做批注。

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书 名: 缇萦

作 者:高阳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1日

ISBN: 9787546338903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元

内容简介

《缇萦(珍藏版)》内容简介:从事历史小说写作以来,二十余年心血所积,得书若干,计字又若干?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甚了了,约略而计,出书总在六十部以上;计字则平均日写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所谓“著作等身”,自觉无忝。

上下五千年,史实浩如烟海,所以我的小说题材,永远发掘不尽;更堪自慰的是,以台湾为中心的世界华人社会,无一处没有我的读者。有些读者奖饰之殷,期勉之切,在我只有用“惭感交并”四个字来形容心境。

行年六十有五,或许得力于凡事看得开,更应庆幸于生活在自由自在、不虞匮乏的大环境中,所以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可说并未老化;与笔续盟,二十载可期。不过今后的笔墨生涯,一方面从事创作;另一方面亦须整理旧稿。新作单行本将仅交由联经及远景两家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与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合作的开始,在个人的创作历程中,是一块很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特缀数语,敬告读者。

是为序。

作者简介

高阳(1977—1992年,说为1926年),台湾著名作家,以历史小说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

其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对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游戏《新问鼎》中的缇萦

吉比特2.5D回合制网游《新问鼎》中出现。

人物位置:兴庆府

武将类型:战斗武将

初始等级:5级

资质偏向:谋略

武将特技:陈情

专属技能:未知

武力:19

谋略:39

兵法:30

政治:2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