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绨袍之赠 |
释义 | 【名称】绨袍之赠 【拼音】tí páo zhī zèng 【解释】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相关诗歌及故事咏 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读史时的感怀之作,诗人借歌咏战国时期魏大夫须贾赠绨袍于范睢得以释嫌弥祸的故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者〕 高适:约700— 765年,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后弃官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肃宗朝历官御史大夫、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又任彭州、蜀州刺史,转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以气质自高,粗犷豪放,遒劲有力,形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着有《高常侍集》。《全唐诗》卷211-214存诗4卷;《旧唐书》卷111、《新唐书》卷143有传。 〔品析〕 高适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诗人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真是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怎么知道范睢改名换姓呢?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有谁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呢?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谁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呢?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集评〕 吴逸一《唐诗正声》:“尚有”、“应怜”、 “不知”、“犹作”八字,俱下得有力。 唐汝询《唐诗解》:达夫晚贵,疑当时必有轻之者,故借古人以发之。 李瑛《诗法易简录》:布衣中何必无天下士,达夫诗不免俗情,所以论古不可不另开眼界也。 徐增《说唐诗祥解》:后两句,不是责须贾,是慨古今人不带眼珠子看者。 《签注唐诗选》:“尚”,含蓄赠袍以前许多事迹,乃此妙处;“犹”,重用此字而发论,至今犹为凡庸。“尚”“犹”二字,诗中骨髓但斯二字提《列传》一段数百言,又终许多之议论,甚有力。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犹”字是刺须贾之不识人,亦所以刺天下不识人者。夫范叔乃天下士,未遇而不知之尚曰难知,既贵而不知之,认作布衣,其愚也哉。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冠盖京华,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岂独范叔,天下布衣沦落者多矣。达夫生平,功名自许,忤权贵,出宦彭州,此诗其有抑郁之怀耶?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古人咏史,偶着一事,自写己意,不粘皮带骨。以此二十字浑成尤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