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驿城区老街街道办事处 |
释义 | 老街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5年1月,它的前身是老街乡(成立于1983年12月17日)。老街(即驻马店最早的街道之意)原名驻马店,老街因位于古官道的交叉点,从明初起在此设驿站,常驻驿马而名之为驻马。 老街街道办事处的历史沿革追溯其来历,历史悠久,年长久远。远在汉时(公元前200年左右),在里是一个不满两百户的村庄,名叫苎麻村(因周围数十里以种植苎麻为主,故名),人口约1000余人,属豫洲汝南郡郎陵县(既现在的确山县)管辖。至隋、唐、五代时,朗陵改为郎山,苎麻村仍属其管辖。直至宋末中符年间(贞宗年号),郎山改为确山,苎麻村亦无变更。由于苎麻村历代属于南北古道上的一个小村镇,史料记载较少,传闻、脑记的材料不可靠,若追其详细资料,实为困难。至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州府之间,军务频繁,汝宁府在苎麻村设一驿站(即公文转运站),作为郾城至明港之间的宿站,苎麻村改为“驻马店”(驿站)。后来,因来往邮差、公役络绎不绝,客旅、商栈日益增多,驻马店已成为20余里农村土特产品互相交易的集镇。每逢单日买卖繁多,居户约近500户,人口约3000人,商业较为兴盛。到1904年(清光绪30年),平汉铁路由驻马店东北二华里处(即现在驻马店火车站)通过,在此设一宿站,称为“驻马店”车站。由于交通日益便利,南通武汉,北抵郾城,商贾云集,日益繁盛,成为重要商埠,火车站遂改为快车发速站(较一般车站大),修建水塔,来往火车在此上水,仍称为驻马店车站。驻马店的商业贸易和建筑逐渐转移至火车站一带。原来最早的驻马店,被群众称之为“老街”(即驻马店最早的街道之意)。后来所称的驻马店指现在的驻马店而言。平汉铁路通车后,驿站已失去作用。 老街在明末(公元1640年)还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地势低洼,污水汇集,群众称之为蛤蟆坑,周围杂草丛生,不堪种植,无人居住。1901年,清光绪皇帝为修建京汉铁路,在此征集各县民工,填平沼泽洼地,并疏通练河(现在的南大河)。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后,设一宿站,周围居民纷纷迁来,商业日盛,成为郑、汉之间的商业城市。 建国后,老街属驻马店管辖(1952年—1958年间曾有一段划为确山县管辖)。 解放以来,由于地域地域隶属的变更及历史条件的不同,政权机构名称多有变化。驻马店开始设市时,属信阳专区,继而改镇,属确山县,又改为信阳专辖镇,后又改为市,属驻马店专区。从而涉及到老街基层政权机构的名称变换和隶属关系的变化。最先属驻马店市,继而属确山县,再属驻马店市。机构名称也先后有:驻马店第四镇(1949年4月10日—1951年春),第四区、老街乡(1951年春—1953年3月),确山第四区、老街区(1953年3月—1955年3月),老街中心乡、老街大队(1955年3月—1958年8月1日),老街红色人民公社、老街大队、五一人民公社(1958年8月1日—1967年11月27日),五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7年11月27日—1980年12月6日),五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0年12月6日—1982年3月),老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3月—1983年12月17日),老街乡(1983年12月17日—2005年1月)、老街街道办事处(2005年1月2日—至今)。 老街乡所管辖的领域,解放初期归驻马店市时是个小乡。从1952年底老街乡划给确山后,设老街区时辖24个小乡,老街改中心乡时辖6个小乡。成立五一人民公社后,由管辖3个大队到6个大队、10个大队,至1983年已是7个菜业大队、9个农业大队。从1983年12月17日,根据中央国务院(1983)46号文件精神,经驻马店行署批准,老街人民公社改乡分为老街乡和橡林乡两个乡。每乡分别建立党委、政府、经济联合社三个班子,从1984年元月起分开办公。分后,老街乡辖7个菜业村,橡林乡辖9个农业村。后来至2005年1月,老街乡下辖老街、安楼、小刘庄、前进路、西刘庄、前王庄稼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居民1600人。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为主,乡镇企业是支柱产业。 现在的老街街道办事处,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老街、邓瓦房、白桥、天中、电业新村、飞龙社区居委会。其中,老街、邓瓦房于2009年刚由村委划为居委会,老街居委会(11个村民组)、邓瓦房居委会(19个村民组)、焦庄村民组,共31个村民组。老街办事处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0492人,农业人口5318人,外驻单位25个。乡镇企业、蔬菜生产和建筑业是全办的支柱产业,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工业以悦泉啤酒厂为龙头,并逐渐形成了以啤酒、饮食、建筑、运输、中介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