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嬉皮风格 |
释义 | 嬉皮风格是指最具代表性的Hippy(嬉皮士)流行文化,青年人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叛逆风格,其特点是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异服装和发型,常服用引起幻觉的麻醉剂或大麻。嬉皮一词始见于20世纪60年代。 中文名:嬉皮风格 外文名:Hippies 国籍:美国 民族:波希米亚 职业:嬉皮士 主要成就:反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 代表作品: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社会背景Hippies的波希米亚民族风打扮是从60年代末开始盛行,Beatles倡导Love & Peace的理念,年青人反对时装界带给社会的制服式观念,于是发起文艺复兴的革命,实行古着主义。 1967年Beatles带头到印度寻求心灵治疗,除了令印度、尼泊尔等地成为旅游点外,波希米亚民族风打扮亦成为年青人的时尚。 60、70年代年轻人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留起长发(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代表不整洁或女性)、大胡子、色彩鲜艳衣着或异常衣饰。 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在美国东海岸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年轻人聚集在该村,穿着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 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纪事》赫柏·凯恩记者首先使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此词。 嬉皮士是一个无统一的文化运动,用无宣言、领导者的公社式和流浪生活方式来反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批评政府限制公民权益,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称他们反对的机构、组织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当时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宗教实践、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