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嫠妇 |
释义 | 《前赤壁赋》:“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意即“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来形容萧声的凄凉悲伤。其中“嫠妇”一词书本注释为“寡妇”,但有部分人士认为嫠妇应解作“孤居的妇女”更为合适。 基本解释拼音:lífù 嫠妇:寡妇 出处《左传·昭公廿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宋国之陨,为将及焉”。 意思是:寡妇不怕纬纱少,织不成布,只怕亡国,祸及于己。后用来比喻忧国而忘家。 意思考证嫠妇意思考证为“寡妇”还是“孤居的妇女”?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认为苏轼此处是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妇其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显然,此处琵琶女形象是丈夫出门在外,独守空房的妇女形象,与死了丈夫的“寡妇”截然不同,此为其一。 再者,就“寡妇”一词的意义来看,现代汉语中指死了丈夫的妇人,而在古代,“寡妇”还指“与丈夫分别或与丈夫离异的妇女”。如晋朝潘岳在揭露动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关中诗》有句云:“夫行妻寡,父出子孤”。诗中丈夫只是外出而并未离开人世,妻子即可称“寡”。《越绝书·越绝后传记地传》:“勾践将伐吴,徙寡女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意为勾践即将伐吴,把“死士”(敢死队成员)的妻子迁到独山上,不使她们与别的男子接触,以便使“死士”安心。陈琳《饮马长成寡行》中云“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丈夫戍守边城,妻子在家就成了“寡妇”,戍边的丈夫不知归期,所以写信劝妻子改嫁他人以免耽误青春。 在《孔雀东南飞》中讲到焦仲卿、刘兰芝殉难后化为鸟,其鸣叫甚为哀怨,令“寡妇起彷徨”,课本解释为“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其实从前面一句“行人驻足听”看来,此处“行人”与“寡妇”对举,应是泛指夫妻离别的人,所以 “寡妇”应该解释为孤居的妇人,;在袁宏道《徐文长传》中“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这里的“寡妇”与“羁人”亦为对举来形容徐文长诗的感染力,因此,这里两处的“寡妇”都应该指孤居的妇女更为妥帖、恰当。 而《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来形容萧声的凄怨,萧声的凄怨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的妇人的心境颇为吻合,当然更能引起她的共鸣;而寡妇仅指失去丈夫,无法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色彩,从含义的丰富性来看,显然 无法与“孤居的妇女”相比 ;而且,在翻译时“孤居的妇女”与“潜藏的蛟龙”对应,结构一致,句式工整,既符合赋文的文体特征,又增强了萧声的感染力。 孤居的妇女“嫠妇”解释为“孤居的妇女”与文章所描绘的氛围、意境更为吻合,比简单地解释为“寡妇”更为贴切,涵义更为丰富。 “嫠妇”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嫠妇”赋,然而鲜有人予以全面的研究,它们主要表现了思妇、出妇、寡妇等三类特殊女性的形象。 在艺术方面,这些作品通常采用代言体的方式创作,具有“小品”化的特征,表现手法多样,呈现出浓重的文人赋气息。魏晋南北朝“嫠妇”赋在内容上的拓展和艺术上的形式化,都深刻影响着后代诗赋的创作。 在文化层面上,它们既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精神和当时文人“臣妾”人格的反映,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突出表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