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妾薄命 |
释义 | 1 三国魏国诗人曹植六言乐府诗《妾薄命》二首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曾以《妾薄命》为题作过两首六言乐府诗。第一首回忆诗人与甄氏一起生活时的情景;第二首抒发对权贵们的奢侈淫乐生活的感慨。 诗作名称:妾薄命 创作年代:三国 文学体裁:六言乐府诗 作者:曹植 ◎ 作品原文妾薄命 【其一】 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灵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其二】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 作品鉴赏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六言乐府诗《妾薄命》一般被看作是两首,第一首写的是诗人与甄后两人白天一同携手同车,在铜雀台游玩戏耍的美妙回忆。其中携手同车,可能是两人在这段恋情生活的实录,后来在所谓十九首诗中,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回忆:“不念携手好”,“携手同车归”,成为了后来两人共同的回忆。 曹植由备受亲宠的子臣变成了特加监管的罪人,他对当权者的淫逸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公元231年(魏太和五年),曹植奉诏入京觐见,他对权贵们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的生活感慨良深,在《妾薄命》第二首中,真实地记录了他亲眼目睹的场景。这首诗精心选取典型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极中表现权贵们酒肉女色的彻夜之欢,酒具、酒菜、女饰、女舞等无不显示出主办者的地位、身份,篇末又通过客人的言辞反衬出主人的淫乐无度。曹植才气过人,雅好慷慨,常于诗中横生议论,一语点题,但这首诗纯以叙述、描写出之,终篇未有一句评说性的议论,为人提供了一幅近于影像的逼真画面,这是颇有匠心的。长时间处于“危疑禁锢”之中,曹植不能不谨小慎为,“改心回趣”,但只要人们把那些描述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拿来对读,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诗人埋藏在权贵淫乐图背后的真正用心:他是把憎恶、愤怒的主观情感溶进了平和、冷静的客观描写中,表面上是水波不兴,实际里却是激流飞湍。这是曹植去世前几年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 作者简介曹植(192~233)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有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206篇。 2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妾薄命》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诗作名称:妾薄命 创作年代:盛唐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李白 ◎ 作品原文妾薄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 作品鉴赏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属乐府杂曲歌辞。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终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并葬于此,享年61岁。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3 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五言古诗《妾薄命》二首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五言古诗《妾薄命》共有两首。第一首诗托侍妾之口,写主死之悲,并表达了不愿转事他人的贞心。第二首是组诗第一首的主题的延伸,表达了杀身相从的意愿,二首一气贯注。此组诗以痛哭亡主、自明志节的“薄命妾”自拟,表达了悼念曾氏的沉痛心情,兼陈永不背叛师门的誓愿。 作品名称:妾薄命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后山诗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陈师道 ◎ 作品原文妾薄命 为曾南丰作 其一: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其二: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撒旦 陈师道的五言古诗《妾薄命》共有两首。诗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样的,以一位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抒写了自己对老师曾巩的悼念。要不是原诗题下有诗人自注:“为曾南丰作。”后世的读者会以为这是一首侍妾的哀歌。 至于陈师道与曾巩的关系,宋人笔记上说得颇带传奇色彩:曾巩路过徐州,当时的徐州太守孙莘荐陈师道前往谒见,虽然送了不少礼,但曾巩却一言不发,陈师道很惭愧,后来孙莘问及,曾巩说:“且读《史记》数年。”陈师道因此一言而终身师事曾巩,至后来在《过六一堂》诗中还说:“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见陈鹊《耆旧续闻》)这种记载只是小说家之言。其实,曾、陈的师生关在史书上有明文记载,《宋史》中陈师道本传上说他“年十六,早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元丰年间(1078-1085),曾巩典五朝史事,举荐陈师道为史才,然而终因他未曾登第而未获准,因而,陈师道对曾巩有很深的知遇之恩。故1083年(元丰六年),当他听到曾巩的死讯后,即写下了这组感情诚挚的悼诗。 第一首诗托侍妾之口,写主死之悲,并表达了不愿转事他人的贞心。起二句极言受主人的宠爱,“十二楼”即指十二重的高楼,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中有“凤楼十二重,四户入绮窗”之句,这里是形容宫楼的高峻和豪华。“一身当三千”句,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意思,然以五字概括,更为精炼,所以陈师道诗最权威的注释者任渊说,此句“语简而意尽”。这正体现了陈师道诗工于锻炼和善于点化前人诗句的特点。 “古来”二句陡然转折,主人公悲叹自己不能至死侍奉主人,与上二句连读,可谓一扬一抑。“起舞为主寿”句承首二句,“相送南阳阡”句则承三四两句。汉代原涉在南阳为父亲置办的墓地,称为“南阳阡”,因而后世以此泛指墓地。此二句以极概括的语言抓住典型事件,构成鲜明对照:本来为祝祷主人长寿而翩翩起舞,转瞬间却往坟地为他送葬。两句中意象丰赡,节奏跳动,可见诗人用墨的简炼,故陈模说,此二句“盖言初起舞为寿,岂期今乃相送南阳阡,乃不假干澹字而意自转者”(《怀古录》)。刘禹锡的《代靖安佳人怨》悼宰相武元衡遇刺,说:“晓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也是写乐极哀来,生死的变幻无常,意境与此二句略同,然而陈师道的造语更为高古凝炼。 白居易《燕子楼》诗说:“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此诗中“忍著”二句,与白居易诗意蕴相近,但并非泛咏男女之情,而另有很深的寓意。北宋中期,政治上风云变幻,元祐党、变法派轮番掌权,所以一般士人都讳言师生关系,以避免党同伐异,受到连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则随波逐流,诌谀权贵。陈师道此诗正是对此种风气的批判,他责问道:难道忍心穿着以前主人踢子我的衣裳,去博取他人的欢笑冯? 末四句直抒胸臆,一腔悲慨,啧涌而出。然而死者无知,只有生者独自哀怜。整首诗便在生与死、哀与乐、有知与无知的对照中结束。 第二首是组诗第一首的主题的延伸,表达了杀身相从的意愿,二首一气贯注。故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说:“琵琶不可别抱,而天地不可容身,虽欲不死何为?二诗脉理相承,最为融洽。” “叶落”二句以写景起兴,然意味无穷,诗人的用意至少有三层:此二句承上文“相送南阳阡”而来,故写墓园景象,且兴起下文,此其一;又写墓地凄惨之状,以飘零之落叶与绚烂之红花相衬,愈见山野的空旷寂寥,写景状物颇能传神,并烘托出苍凉凄迷的气氛,故任渊说:“两句曲尽丘源凄惨意象。”此其二;此二句写景起兴中又带有比喻意,落叶指已逝之人,而红花喻主人公自己。但落叶飘败,花的娇艳,徒成空无。潘岳《悼亡诗》说:“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这首诗以落叶比喻人的长逝,然而寓意的深刻远不及陈师道此诗,故陈模盛赞《妾薄命》中这两句说:“陈后山‘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兴中寓比而不觉,此真得诗人之兴而比者也。”(《怀古录》)此其三。 “捐世”以下八句一气流走,自然涌出。诗中说,主人不待年老即弃世而去,因而对我的恩惠未能到头。想来一死尚可忍受,而今后无穷的生涯怎样度过?偌大的世界,却容不得主人公微弱的一身,于是发出了最后的心声:“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语气坚定,如铮铮誓言。此八句层层相绾,语意畅达,纯自肺腑中流出,读来不觉其浅率,唯感其真诚。 至此感情的激烈已无以复加,全诗表面上应戛然而止了,然而“向来”二句,转以哀婉的情调结束:那以前歌声鼎沸、舞姿婆娑的地方,只留下夜雨的淅沥和蟋蟀的悲鸣,由此表达了盛时不再、人去楼空的感慨,一变前文率直奔放的激情,遂令诗意深远,避免了一览无余。这末尾的“歌舞”几句,正与组诗第一首的开头“十二楼”首尾相应,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妾薄命》向来是被认为是陈师道的代表作,故《后山诗集》以此为冠,其原因便在于此诗集中体现了陈师道诗的风格。陈师道诗的佳处在于高古而具有真情,锻炼而以淡雅出之。这首诗造语极平淡,表面上没有用典故,不作艰深之语,只是直陈胸臆,实际上却几乎无一字无来历。任渊评价说:“或苦后山之诗非一过可了,迫于枯淡,彼其用意,直追《骚》、《雅》。”意谓他的诗须细细品味,不是一读即可明白其中用意的,这正说明,陈师道的诗在平淡的背后,有着惨淡经营的苦心。 除了平淡典雅,精炼浓缩也是陈师道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此诗中“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等语,都以极简练的字句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如前人所评,有“以少许胜多多许”的特点,故刘壎《隐居通议》说,陈师道“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之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 然而此诗最突出之处还在于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男女之情写师生之谊,别具风范。这种手法可追溯到《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美人香草。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因为男女之情最易感人。正如明人郝敬所说:“情欲莫甚于男女,声音发于男女者易感,故凡托兴男女者,和动之音,性情之始,非尽男女之事也。”(陆以谦《词林纪事序》引)托喻男女之情而实寄君臣、朋友、师生之谊的作品历代都有,但与陈师道此诗有明显血缘关系的可推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中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繻。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是张籍为推辞李师古之聘而作,与陈师道此诗所述之事虽然不同,但抒写手法颇多相通之处。虽然后世也有人对此执不同意见,以为此诗“比拟终嫌不伦”(陈衍《宋诗精华录》),然而作为诗之一格,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妾薄命》还是有新意、有真情的。 陈师道(1053-1102年),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公元1053年(皇佑五年),家贫,苦志好学,十六岁时,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当时杰出的史学家、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1081年(元丰四年),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往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1087年(元丰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1089年(元丰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师道实以师友待之,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六君子,且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1094年(绍圣元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于亳州贫病而逝。陈师道骨硬才高,诗学老杜。其《后山诗话》中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相传他做诗用力极勤,平时出行,有诗思,就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有时呻吟累日,恶闻人声,所以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但他过重炼字,难免“失之僻涩”(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著有《后山先生集》和《后山谈丛》,词有《后山词》。 4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五言古诗《妾薄命》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五言怨情诗《妾薄命》,作者以女子口吻,向人们倾诉着满腹辛酸哀怨之情。此诗前半首痛定思痛,道出了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后半首写虽遭遗弃而不能割舍对负心男子的感情,缠绵悱恻,哀婉感人。通过负心汉与痴情女的对照,使作者的褒贬之情得到鲜明体现。 作品名称:妾薄命 创作年代:明代 作品出处:《袁中郎全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袁宏道 诗歌类型:怨情诗 ◎ 作品原文妾薄命 落花去故条,尚有根可依。 妇人失夫心,含情欲告谁? 灯光不到明,宠极心还变。 只此双蛾眉,供得几回盼。 看多自成故,未必真衰老。 辟彼数开花,不若初生草。 织发为君衣,君看不如纸。 割腹为君餐,君咽不如水。 旧人百宛顺,不若新人骂。 ◎ 作品鉴赏此诗前半首痛定思痛,道出了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后半首写虽遭遗弃而不能割舍对负心男子的感情,缠绵悱恻,哀婉感人。此诗中的“灯光不到明,宠极心还变;只此双蛾眉,供得几回盼。看多自成故,未必真衰老;群彼数开花,不若初生草。”极写丈夫变心前后和“妾”失去爱情前后的对比,是人物遭遇的对比,是情节发展的对比,这是纵比。“旧人百宛顺,不若新人骂”,这“旧人”的宛顺和“新人”的辱骂以及丈夫对“旧人”“新人”的态度,用的是横比。诗人同时运用纵比和横比,表现了痴心女子的痛苦和负心男子的可恶。 ◎ 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宗道二弟,“公安派”的主帅,他性格直爽,喜游山水。宏道青、少年时期,在乡塾习读就显露出早熟的文学才华和组织能力。1588年(万历十六年),他参加乡试,主考官“见其后场,出入周、秦间,急拔之”(见《行状》)。第二年考进士落第回家,与因公归里的哥哥宗道朝夕切琢学问。1590年(万历十八年)春,李贽到公安游览,三袁兄弟及举业师王以明等前去拜访,求救解惑。次年,宏道又去麻城龙湖拜访李贽,“大相契合”。李贽赠诗道:“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1952年(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1593年(万历二十三年)3月,他出任吴县(今属江苏)县令。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他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和宗道、中道及部分“公安派”作家,在北京城西崇国寺组织“蒲桃社”,谈诗论文,游览山水,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袁宗道不幸病逝后,他悲痛不已,于是告假归里,在公安县城外西南(现在斗湖堤郊区)柳浪湖滨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时间长达六年之久。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袁宏道在长辈和亲友的督促下,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袁宏道被子派往陕西任主考官,对“以避嫌”、“不过搜求”而“落选”的考卷重新复查,纠正了考官们阅卷的舞弊行为,结果录取人才居全国第一。事毕以后览骊山,游嵩山,登华山。第二年春天,获假南归,在离开京城时,上书吏部尚书孙丕扬,建议对内辨别忠奸,荐用贤能;对外选派良将,加强边防。返里后,在沙市置一“砚北楼”居住。“砚北”取唐代作家段成式“杯沥之余,常居砚北”之意。同年九年初六日因病去世,终年43岁。 袁宏道的文学主张,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答李元善》),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袁宏道的著作版本很多,后人将他的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建国后有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