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姒文命 |
释义 | 【姒文命】 姒文命(禹)治水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于是在公元前2205年,舜帝将帝位传让给了姒文命。姒文命建立夏王朝,称号禹帝。禹帝把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一、冀州(河北、山西平原)二、衮州(黄河下游,今山东)三、青州(山东半岛)四、徐州(淮河平原)五、豫州(中原地区)六、雍州(关中和陇西)七、梁州(秦岭以南、四川盆地)八、扬州(长江下游) 九、荆州(长江中游)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正式称州的开始九个州的名称至今仍在沿用。 【典故】 这一天,又是一个惨云飞滚的日子,看不见晴天丽日,看不到马叫人欢,到处是阴风惨惨、鬼哭狼嚎的场面,夏部落酋长姒鲧饮完伊放勋的赐酒后,只觉得天旋地转,两眼发黑,双耳轰鸣,四肢发抖,一下子倒在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他手下人见他死得如此悲惨,痛哭不已,便将伊放勋派来的送酒之人撕得粉碎撒向洪流,此时,天空更加黑暗,惊雷一个比一个响,暴雨一阵比一阵大。他们把姒鲧的尸体搬到一座高山头安葬起来。越来越大的洪水快要涌进皇宫,吓得伊放勋连伸舌头,那些平时争福利时便大喊大叫的大小官员此时已是无声无语束手无策呆头呆脑无可奈何。此时伊放勋放出无穷大的宽宏大量说:“谁能治服洪水,我这把镀了金的宝座就让给他”。姚重华听后走向前说:“这件事包在我小姚身上”。众官虽目目相交,疑心十足,他们知道姚重华根本不懂治水技术,怎能接此重任?就在他们议论之际,姚重华说:“我虽不能治,但我知道有一人很有治水的天才,他就是姒鲧的儿子姒文命”。伊放勋说:“咳,我说小姚啊,你真糊涂,我们杀了他的父亲,他能愿意帮忙治水吗?姚重华说:“这位小姒我了解他,他虽恨我们,但他很为黎民百姓的疾苦担忧,叫他治水,他会愿意的”。 姒文命接下治水的重任后,便一马当先,带领他的队伍赶到工地,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洪水的办法,让洪水朝地势低下的地方流走。另外,他又筑堤修坝,开山劈岭,用当时烧石浇水的先进方法凿通山西省河津县与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龙门,此段畅通后,洪水便从此水道畅通无阻的奔流。姒文命确实是位伟大的奇才,他用一十三年时间(纪元前二二六入年——纪元前二二七四年)治理了九条大河,他们分别是:发源于祁连山注入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的弱水;起于河西走廊西端注入哈拉海的黑水;源于卡日曲流入东海的黄河;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入黄河的渭水;源于陕西华山流入黄河的洛水;源于太行山注入渤海湾的济水;源于河南桐柏山流入洪泽湖的淮河;源于陕西定强县流入长江的汉水;源于沱沱河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区奔向东海的长江。 这九条河流除济水被黄河并吞成黄河的尾巴后,其余八条河流直奔流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活鲜鲜的存在。姒文命是姬轩辕的后裔,又创造出人类的奇迹,所以他能受中国人永久式的尊敬。 纪元二二0八年,姚重华到九嶷山之前,把帝位传给治水功臣姒文命,到纪元前二二0五年,姒文命就建立了夏王朝,也就是说,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是姒文命,国都安在安邑(山西夏县),称帝为“禹”。 姒文命上了宝座,决心治理好国家,决心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君主。他召集各部落的酋长到涂山(陕西潼关)开会,研究国情,分析要害,又在会稽(河南伊川)举行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内容是分划全国地理政区,把全国分为五个“服”,以国都安邑为中心,二百五十公里以内为“甸服”,由君主治理,即是现在所说的“干部包点”。五百公里以内是“侯服”,七百五十公理以内是“绥服”,一千公里以内是“要服”,一千公里以外是“荒服”。姒文命还把中国分为九个州,分别是,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的冀州;黄河下游的衮州;山东半岛的青州;河淮平原的徐州;中原的豫州;关西与陇西的雍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的梁州;长江下游的扬州;长江中游的荆州。这些州的划分是中国把行政区正式称为“州”的开始,这些州名,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 姒文命只有八年的君主命运。O O年代纪元前二一九八年,他有一百岁了,这么大的年纪,他还为国家的命运着想,经常出巡各地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当他出巡到河南伊川的地方时,已是心力交瘁,辞世在此。后由儿子姒启继位。姒文命虽死,他的臣民还是永远颂扬他的业绩,”夏禹治水”的故事会一代代的传扬下去。 【外面的世界】 中国这个时期灾难深重,外国这个时期却有两碗肥菜: 公元前2350——2200年(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埃及第六五朝所处之期。 公元前2200——2189年(陕西龙山文化时期,甘肃神韶文化时期),埃及国家处于分裂阶段。 【禹】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下民。《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孟子对洪水时期的叙述,最为生动逼真,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由于洪水为害,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尧用鲧治水,9年无功。《尚书·洪范》说:“昔鲧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神话,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见成效。从此中可以推测,鲧治水患的方法很成问题,主要是用壅塞的办法,水无处可去,东堵西决,此堵彼溢,仍然为患,所以治水9年,“绩用弗成”。 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终于有所归依。黄河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禹以为河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义为分)二渠以引其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势高,到中下游平原地区,水势太急,容易成灾,故分其水势,开引渠道,最后输入渤海。另外《墨子·兼爱中》有禹“凿为龙门”的传说。《吕氏春秋·爱类篇》有较详细的记述:“昔上古龙门末开,吕粱未发,河出孟门,大滥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是说在大禹治水以前,黄河没有龙门以下的河道,水蓄不泄,一片汪洋泽国;大禹凿龙门、发吕梁,将水引至下游,导入大海,才解除了水患。东汉高诱说:“龙门,河之厄,在左冯翊夏阳之北。”即今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县之间黄河峡谷上的禹门口。《水经注》卷四记:“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粱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这就是悦,禹凿龙门的传说,曾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的真实事迹,还有人去龙门观察过凿山的痕迹。 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本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庄子·天下篇》载:“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无论8年还是13年,总之是很长时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竞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没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同时注意人民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尚书》中有“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史记·五帝本纪》还说;“(禹)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后稷尚且是继承禹的事业。《诗经·闭宫》说:“(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显然,大禹教民耕种与治理洪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质、物产分布,贡赋的等级和物品等情况,以及进贡经行的路线,也都有记载。这是禹在治水过程中,建树的又一件伟大业绩。九州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无论其可信程度如何,人们总是习惯把中国称为九州。因为是大禹划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国称为禹域。 由于大禹勋劳卓著,“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受到普天下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帝舜就将他确定为继任人选,禅位于他。据说禹也像舜一样,曾让天下于舜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禹的都城,传说非一。晋代皇甫谧说,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平阳是尧时旧都,即今山西临汾市,晋阳为今太原市,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人多信禹都安邑之说。但据考古工作者对当地禹王城旧址的调查和试掘,则系战国时代遗迹。 禹为天子,其传说以节俭为特色。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由他的饮食菲薄,衣服粗恶,宫殿卑陋,自奉甚为俭约,但对朝政大事、国计民生丝毫不加吝惜,祭祀办得隆重,礼服十分美观,更注意水利,特别尽力修整田间沟渠,以利农业。可见节俭是为了治国安民。 又传说禹曾征伐三苗,亲临战阵,勇武神威,战功卓著。《墨子·兼爱下》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同书《非攻下》说禹在征三苗时,射中三苗的将领,“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几义为衰微)”。这样的传说,使禹的形象更富有立体感,而不仅是勤劳为民的一个侧面。 禹的时代,天子的权威似比尧舜时更大。传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声势可谓浩大。禹不但大会诸侯,而且还有对诸侯的生杀之权。《韩非子·饰邪篇》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这个传说又刻画出禹严厉暴烈的一面。 禹在年老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授政于益。益让天下于禹子启,而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但另有一个传说,是禹传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益要与启争夺最高权力,结果失败被杀。无沦如何,从禹启传承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禹与尧舜同是历来备受颂扬的圣王,但又有独特之处。人们对禹,除崇敬仰慕之外,又有亲切之感、感激之情。他治理洪水的功绩,后人追怀缅想,由衷赞叹感激:“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龟乎:”如果没有大禹治水,这块地方恐怕只有鱼,不会有人了。他辛劳为民的作风,尤其让劳动人民觉得亲切贴近,故先秦时代墨家即效法大禹,艰苦救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禹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感召力量。 禹的传说,本世纪初的疑古学派曾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研究,认为禹的传说出现最早,不过与夏王朝并无关系,而是由古人观念中开天辟地的神人逐渐衍化过来,形成传说故事的。顾颉刚说:“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他又引《说文》“禹,虫也”的说法,故“禹是一条虫”遂成为疑古学派招致攻击的口实。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普遍认为,许多民族都有洪水时代的传说,只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说洪水被治服,反映了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民族精神。启继禹位,禅让制终结,表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基本结束,奴隶制国家形成。禹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