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濂溪书院
释义

濂溪书院位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清嘉庆九年(1804)为纪念县令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50M2,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松涛白云,流水锵然。清代著名作家郭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名人曾求学于此。

中文名:濂溪书院

简称:濂溪祠

创办时间:清嘉庆九年(1804)

所属地区:中国 九江

创建者:周敦颐

濂溪先生

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书院介绍

简介

九江濂溪书院,始称濂溪书堂,亦称濂溪祠。宋嘉祜六年(1061年),周敦颐“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今赣州市),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濂溪本是周敦颐故里之名,周敦颐远离故乡,在外地长期为官,一来因为清廉而贫不能返乡,二来喜爱庐山之美,结屋于此,取名“濂溪书堂”,表示侨寓此地,乡关在目之意。该书院历代屡有兴建,数易其址,称谓亦有变更。

汝城濂溪书院,汝城县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是汝城人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距今已有785年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濂溪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汝城濂溪书院是为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

称谓和校址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德化县志·书院志》记载,九江濂溪书院先后有四个称谓、四处校址:一曰濂溪书院,即早期的濂溪书堂,周敦颐逝世后改为濂溪祠,位于九江市治之南十五里处莲花峰下(今庐山区十里乡)。二曰濂溪港书院,在书堂左大筑学舍二十六楹(一列房屋称一楹),可见规模之盛,后毁,明正统、嘉靖、清康熙、乾隆时先后重修。明清时期又在浔阳城内建过两所濂溪书院,一曰丰储坊濂溪书院,为明嘉靖年间兵备道陈洪蒙建,院内有濂溪祠、无极堂、书室五幢、学舍四幢等建筑,清末已废弃。二曰新濂溪书院,在世德坊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知府初之朴建,嘉庆、咸丰、同治间多次重修,原是祀濂溪先生神位的地方,后来成为青年学子受业习艺准备参加科举的场所。清末,在此基础上兴建九江中学堂。

濂溪书院绵延八百余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九江书院史奇观。

著书与培养弟子

周敦颐始筑书堂,当是从个人退隐会友读书蓍述着眼。真正成为书院,始于1071—1072年间,即周敦颐知南康军时,尤其是在隐居书堂讲学之后。他潜心著述,留下了《太极图说》、《通书》—宋代理学的开山篇,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宋代理学的鼻祖,即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创者,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产生极大影响。不仅如此,他还培养了声名煊赫的两名弟子:程颢、程颐两兄弟。他们是早年由周敦颐在南安(今南康县)因程父程王向之托而收留、受业于濂溪书院的,程颢受周敦颐影响更大些,二程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宋元之际学者吴澄(1249—1333),江西崇仁人,官至元代翰林学士,他曾在濂溪书院一边休养,一边讲学,认真阅读院中藏书,研究理学,折中于朱(熹)、陆(九渊)两派,知名一时。

地位

濂溪书院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理学发展史上,更处于其他书院无法比拟的核心、灵魂和渊源的显赫位置。历史上到九江濂溪书院求学、游学、拜谒、寻访者,可谓连绵不断。许多名人诸如黄庭坚、苏轼、“二程”、朱熹、王守仁等等,都曾在此驻有足迹。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撰《濂溪先生祠堂记》、《濂溪先生画像记》。两年后,他知南康军,不仅怀着对先师敬仰之情,遍访元公当年在南康、庐山、江州的遗迹,修缮先生旧居,建“爱莲碑”、题“爱莲匾”,还亲自把白鹿洞书院的生徒带到山北拜谒濂溪祠。“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芬”,可见参拜的情景与目的。

演变

书院的创办之初带有浓厚的私人讲学交友的痕迹。“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周敦颐《濂溪港》)记载了濂溪书院初期状况。到后来,基本上由官府办学。重建、修复的资金由府、县承担。即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濂溪先生)后百余年,象之先君子守九江,为建拙堂及爱莲堂于祠之侧。又其后,象之季史观之为德化宰,新造祠宇、书院、讲堂,为屋数十间,仿白鹿洞院例,招致名儒以为堂长,诸县举秀民以为生员,仍置田租以赡之,至今不废。”“乾隆二十一年知府董榕复移建(濂溪书院)于莲花峰下。后因莲花峰头涧水潮湿,风雨飘摇,肄业学子不能安居,屋遂倾圮。二十八年,知府温保初对肄业诸生每月于府学明伦堂考课,给以膏火,至今因焉。”(录同治《德化志》)

大门介绍

头门

濂溪书院的头门,也就是第一道门。它是一座最具有湘南特色的精美朝门,砖木结构,由石门槛、石鼓、石柱础、大匾、屋檐拱卷有机结合而成。大门和整个院落集中了湘南民居的马头墙、飞檐翘角、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彩雕等建筑装饰元素,显得古朴庄重、典雅大气。

庭院、大门

这是一个典型的仿古书院式庭院。这个紫铜雕塑就是理学鼻祖周敦颐的雕像,是根据有关古籍记载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且政绩卓著,为官清廉,不仅开创了著名的宋明理学流派,而且写下了千古名文《爱莲说》,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与周公雕塑齐排对称摆设的是中国最大的寿山石。它是传统福寿文化的坚实象征,福寿在眼前,“石”现在眼前。中国体育局曾来人洽谈过想以500万的身价购下它雕琢成冠军石。所以机会难得,不可不看! 接下来,请大家注意院内映入眼帘的大型石雕根雕作品和各种对联书法,无不显现出书院不凡的气势。

濂溪书院的正大门。门头匾额上刻有“濂溪书院”四个大字,门口有一对荷花石鼓,两旁镌刻的对联是清末名士王闿运撰写的:“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大门两边墙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升华,也是宋明理学的精髓,出自南宋大学士朱熹之手迹。据统计,书院镶制了全国名家对联18副,马头和人字墙上绘制了郴州历史文化传说图画100幅,称之为“郴州百芳图”,请大家留心观察。

赣州濂溪书院

赣州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

创建于宋朝嘉祐年间(1056~1063),院址设在水东玉虚观边(今水东小学内),是周敦颐(字濂溪)任虔州通判时与程颢、程颐等弟子讲学之处。元朝末年书院毁于战争。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崔天锡重建,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何光将书院改建于郁孤台下,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陈履忠将书院迁建于光孝寺右边(今赣一中内),改名为廉泉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巡抚南赣都御史刘武元将廉泉书院复名为濂溪书院,并在大堂设周濂溪和二程像。 招收府属十二县生徒肄业其中。其后多有扩建,有东西讲堂、濂溪祠、夜话亭、斋舍等建筑。

乾隆十七年(1752),濂溪书院成为吉南赣宁三府一州官办书院,清末为吉南赣汀道道立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濂溪书院内创办致用中学堂,这是赣南创办新学的先声。光绪二十八(1902),赣南巡道刘心源和地方绅士刘心源和地方绅士刘景熙将整个濂溪书院改办为虔南师范。此后,先后为吉南赣宁师范学堂、赣南宁师范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赣县中学、省立第三中学。1933年8月起,复名省立赣县中学,成为当时赣南最高学府。解放后,改名为江西省立赣州中学。1953年,改名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至今。濂溪书院自创建以来,三易其地,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夜话亭现保存在赣州市第一中学院内。故水东可称为赣南教育的发祥地。

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新,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

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仪,俗尚弦歌。

佚名题濂溪书院

夜话亭

夜话亭,位于江西赣州古城区东南,现厚德路的赣州市第一中学内。旁有一泉,相传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35年),一夕雷震,泉忽涌出,遂以太守廉取名“廉泉”。宋知军越履祥建廉泉亭。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过虔州(今赣州),慕名造访当地名贤阳孝本,两人相处甚欢,游祥符宫,观廉泉并在此谈心至深夜和作诗。因此后人改廉泉亭为夜话亭。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撤亭建坊,额为“章贡第一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易坊为亭。额为“光风霁月”,并仍悬“章贡第一泉”匾于此。现在的夜话亭为新建,尚存乾隆濂溪书院山长吴湘皋刻的《苏阳二公夜话图》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城濂溪书院

汝城县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是汝城人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距今已有785年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濂溪书院为宋朝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

2001年以来,汝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濂溪书院进行了修复,完成了广场建设、前坪铺设、室内陈列以及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品位,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湖南省周敦颐研究专家的好评。重修后的濂溪书院成为了汝城文化事业发展的亮点和游览观光的热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党政要员、莘莘学子、文人墨客拜谒者络绎不绝。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评介

周敦颐去世以后,他所开创的宋明理学,经过他的学生程颢、程颐继承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后来又经过朱熹的继天和发扬,终于成为封建时代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濂溪先生的人品也为后世所称道。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朱熹更称赞他说:“不卑小官,职思其忧。”“短于取名,而乐于求志;薄于邀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尚友千古;闻茂叔之风犹足律贪。”先生为人可见一斑。他为人的光风霁月,为官的刚正清廉,还不值得我们今人,特别是为官者学习和借鉴

么? ?

周敦颐去世以后,近千年来濂溪书院累经兴废,院址几度迁移。现莲花洞旧址处尚存有厢房数间。当地群众为纪念这位先贤,至今仍将旧址后面的青山称为书院山,旧址前面的溪水称为濂溪港,港上有石桥一座,“濂溪桥”三字依稀可见。濂溪先生的墓地,则在文浩劫中被夷为平地,现正在恢复之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