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漯河市寨内清真寺
释义

寨内清真寺原座落在古源汇寨西寨墙内,临近漯河东岸河堤。是漯河修建最早、规模宏大的古寺。占地面积九亩八分七厘二毫(5331平方米),初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距21世纪已有300多年历史。清真寺内曾立过四块碑记,现只残存一块,其余三块均在“文革”期间砸碎送窑烧成石灰。礼拜大殿于1975年修河堤时拆毁。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

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是前清经济文化开始趋向昌盛时期,源汇区回族穆斯林有古、李两大姓,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至清初康熙五年(1666年),其间经历近三百年的时间,当时源汇区已筑寨设镇,沙河航运发达,商业繁荣,回族人口和经济水平较定居初期有长足发展。从清咸丰年间清真寺碑记所载清真寺院的规模,即能反映当时回族穆斯林经济殷实的状况。

据1986年10月1日寨内清真寺志记载,民国期间清真寺内保存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流传下来的“万岁牌”(高30厘米、宽15厘米、下镶底座)、三块“虎头牌”(长40厘米、宽30厘米,正面画虎头,背面书“肃静”二字)和二根黑红棍等遗物。关于这些遗物的作用,北京牛街清真寺保存的圣旨牌匾,即康熙三十三年颁发的恩诏有记述。清康熙皇帝针对奸人密奏“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一事”,私访牛街清真寺调查,了解真相后,颁发诏谕说:“通晓各省,如官民因怀忿,借端虚报回民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清早期修建的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大都备有这三种物件,作为护寺之用。由此可见,寨内清真寺初建在清康熙三十三年以前,确认为康熙五年不庸置疑。

民国初期以前,寨内清真寺的创建者以古、李二姓居多。显然,此说法同源汇区回族穆斯林的早期移居和捐资建寺有直接关系,足可佐证清真寺初建的时间。

在原大殿北山墙上镶嵌一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石碑,上刻:“古有才捐重梁一对,大清道光十九年,阿訇孟兴国。”还有大殿脊檀上用毛笔楷书后又漆上桐油的牵条,上写:“大清道光十九年九月十七日竣工,阿訇孟兴国,字发洲。”由二处实确证,寨内清真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7年)进行了工程很大的重修工作。

从清康熙五年(1666年)初建,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经历173年之久,对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来说,已经是物尽其用了。分析这次重修清真的原因,主要还是回族人口增长,穆斯林经济有所发展。据传,道光年间古家是寨内望族。当时古有才是源汇码头(在大槐树河堤附近)振德盐行(天津王金桥开),同德盐行与商、淮盐行的总杆头(码头工的总领班),家业殷实,捐重梁(大梁粗1尺、长约三丈;二梁二丈,是建大殿的主体构件,价格昂贵)修清真寺,经济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当时经济实力相当于他的也决不会只此一家。由此可见,当时回族穆斯林对教门的热情与慷慨。

老人传说,在重修清真寺大殿时,陕西会馆主事,曾以清真寺大殿正冲着会馆的大门,对他们不吉利为由,向社首们提出将大殿宅址东移或西迁的要求。回族穆斯林向他们解释了盖大殿只依清真寺院地产实际情况为准,不信迷信的道理,得到了他们的谅解,没有引起风波,加强了回、汉兄弟的团结。

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寨内清真寺后,直至1975年拆毁,历经139年没再进行过大型的重修。民国初期对清真寺院进行过修缮、装饰,在二门里添置扇门(扇屏顶帮牵条上墨书“中华民国九年教长宛同印”)。

原寨内清真寺东西走向前后二进院落,占地九亩八分二毫。寺院面朝东筑有拱形刻花门楼,门楣雕刻“寨内清真寺”五个大字。大门以里耸立高大的迎宾墙。前院北,一排五间水房,院内花木四季常青。二门外南侧筑高台水一眼,周围圈围砖砌花墙,上搭葡萄架。二门也是刻花门楼,两侧垒花墙。迎门四扇绿底木板扇绿扇屏门,四周镶边,两侧立柱竖立在座内(可以取下)。屏顶帮上楷书有:巩固国基,维持教务。”镶有牵条,上书“中华民国九年教长宛同印。”扇屏面正对大殿 雕刻“行笃敬”三个大字,每字30厘米见方,由清末秀才李清秀书写,字迹雍容,苍劲有力。后院南北讲堂各3间,正中是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大殿南偏院为女寺,盖有3间出厦礼拜大殿,水房1间。北偏院设有公共厕所。后院种有柏树,无花果树,两棵高大的梧桐树覆满庭院。

礼拜大殿由拜殿3间、卷棚3间、窑殿1间组成,三部浑然一体,布局匀称,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古典建筑。大殿内重梁起架,雕梁画栋,镶嵌风档板,别致典雅。四根红漆立柱,贴山架梁,墙倒尾不倒,坚固耐用。大殿与卷棚间阳槽联结,接雨水两侧分流。大殿前庭装十二扇透花棱子门,下置地挡板防尘。殿内地铺红漆地趟木板,八班拜垫整齐排列,能供270余人礼拜。

大殿棱子门楣上悬挂三块横匾,中间一块黑底金字,上书“开天古教”,为名将蔡鄂属下陆军27师79团团长回富兴(天津人)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赠,南北两块兰底枣红字,上书“至圣传薪”、“风同道一”。三块横匾后边,风挡板上有清末书写的“朝拜真主之地”六个大字,每字约五十厘米见方,“朝拜之地”四字为紫色,中间“真主”二字刷金。周围镶嵌透花棱子,呈现回族穆斯林民众对真主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卷棚脊下悬挂一块横匾,上书“认主独一”。该匾同大殿前“至圣传薪”、“风同道一”,均系民国八年(1919年)众乡老贺刘玉贤阿訇的荣誉匾。由西华县老王坡孟庄迁居坊上的清末武传龙、张世昌,用清代盛行的馆阁体而书,字迹工整,气势非凡。北讲堂屋挂有民国年间乡老贺李超群阿訇座位匾“清真湛静”(兰底白字)。

建国前,寨内清真寺有瓦房17间,草房4间,共21间,均系起脊硬山民房建筑。现已变为青砖小瓦,坚实耐用,风貌朴实,这与当时的兵荒马乱不无关系。

历史上寨内清真寺重视购置养寺田地产,用以养寺,竖有二块碑记以防年代久远而流失。一块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吕兰亭阿訇化捐赎回李合林死后被养子(汉族)典卖的田地。据回族老人回忆碑文大意:众亲族不忍回民产业归属他人,大家公议化捐筹款,五十串铜钱将李合林遗留田地一亩二分赎回,归清真寺所有。东自邵家坟,西至李用地界;北至文武穆地界,南至李向朝地界。落款为:大清同治三年阿訇吕兰亭。另一块是民国九年(1920年)宛同印阿訇率众乡老为李太平舍地给清真寺使用的名誉碑。这块名誉碑是此次调查中在寺内发现,已残损,现已清刷拓了拓片,内容基本与老人回忆一致。残碑文曰:“鳏寡孤独,此事者天下之穷民也。善闻君子之所以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李太平今年八十有六耳,因在寺办公甚久,人得其名焉。今者老将至,以目睹清真寺财物不足,不忍坐视,将自己所有田地,寨外路东海子沟地一段,三亩有余舍于清真寺使用.......”。落款:中华民国九年小阳月中教长宛同印。

据调查,寨内清真寺田地产还有牛行街兽医院附近二亩四分地干河陈五亩多地,四块合计共二十亩多。据回忆清真寺养田地,年收小麦二圈(六千多斤。一圈归阿訇生活,一圈供寺内费用。临时急用款项,如买煤、柴、灯、油等由社首捐助或在坊上各户收牌子钱支付。

清真寺除办五功以外,还要送埋亡人。捐资购置义地(坟地)二块,东义地五亩多,在现漯河高中前院东侧,建国后被征用,又在市郊马夫张村购地二亩九分。另一块在马路街邮局西侧约三亩多,圈有铁丝网,并有回族老人护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清真坟,建国后亦被征用。

历史上寨内清真寺社首治寺章程严谨,由坊上回族穆斯林推举德高望众、热心教门的廉贤担任。由于坊上古、李两姓为望族,多由古、李两姓长辈为主事的社首。寨内回族穆斯林公认寨内清真寺为古、李两家寺。

据了解,建国前清真寺内挂有皮鞭,宽1.5寸长约三尺,一头夹在木把上,用牛皮制成。经阿訇、社首、公证人商讨教育那些不孝双亲,胡作非为的不肖之人,以正教法、民风,导人向善。

“文革”时,清真寺停止活动,寺内房产被一些单位占用,并遭到毁坏严重。

1980年12月31日,按政府民族宗教政策,漯河房产局(樊海龙经手)退还被占用的清真寺房产瓦房7间,大殿折合10间;1982年9月17日市房产局又退回4间草房。因房屋全被拆毁,按瓦房每间五百元,草房每间三百元折价陪偿,二十一间房屋共计4700元整。其中大殿折价款由占用者顺河街公社支付。

1982年开始重建寨内清真寺(原寺院被折毁),院宅地在原清真寺院向东移10米左右。由于经济力量不及,只能利用市房产局赔款。清真南寺捐助和回族穆斯林个人捐款,所盖大殿、讲堂屋和水房屋均较简陋,仅满足了宗教生活的急切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回族穆斯林经济生活水平稍有改善后便同心共议筹建新大殿。1994年,在杨继玉阿訇主持下,重新翻盖新大殿。新修建的清真寺院,南北两进院落,南附三偏院,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60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清真寺大门朝东,紧临中学路,大门两侧砖垒方门柱,上置拱形钢筋架,悬挂“源汇区清真西寺”牌。进大门北屋为讲堂屋,寺管会办公室和阿訇住室一排6间砖混结构平房。大门南有东屋2间库房,东南偏院内新盖的女寺、女大殿、水房各1间半。院南平房3间,中间一间对开门,往南又辟一偏院,建南房3间。院西是清真寺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大殿南为南院,进门为过道和公共厕所,西偏院盖北房2间西屋7间。该院原为女寺,现租给家具厂,增加寺内经济收入,以便以寺养寺。大殿北为水房屋5间,锅炉房1间,墙外接半间,安装脱毛机,方便穆斯林和烧鸡店宰牲。

新盖清真寺大殿砖混结构,中阿建筑合壁,和谐完美,典雅新颖。棚殿为二层楼房,高约10米。东墙两侧仿阿拉伯建筑呈拱形向外凸出7上修圆顶,中立新月标志。墙壁粘贴浅蓝色瓷片,正中镶嵌“拜真殿”三个金色大字。大殿南北长10米东西宽13米,南北两壁安装八扇高大明亮的玻璃窗户,顶棚装有电扇和吊灯,殿堂宽敞明亮可以容纳240人礼拜。大殿前庭院,水泥地面,两旁种花植树,洁净幽美。

清真寺阿訇

清真寺自清道光年间至今的主要任教阿訇有:孟兴国阿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位;丁成祥阿訇,咸丰年间(1851—1861)在位;吕兰亭阿訇,同治三年(1864年)在位;刘玉贤阿訇,宣统年间(1909年)至民国八年(919年)在位;宛同印阿訇1920年~1922年在位;马忠寅阿訇1923~1924年在位;赵子王阿訇1925~1928年在位;李超群(字尚志)阿訇1928~1929年在位;常治广阿訇,1930年至1933年在位;宛俊章阿訇1934~1935年在位;李明伦阿訇1936~1937年在位;齐金明阿訇1938~1940年在位;杨书绅(字先斋)阿訇1941~1942年在位;闪文明阿訇,1942~1946年在位;马恒久阿訇,1947~1948年在位;齐金明阿訇,1949~1952年在位;宛俊章阿訇,1953~1958年在位。1958年宗教改革,关闭了清真寺,至1962年4月恢复活动。宛俊章任阿訇,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期间寺被顺河街公社侵占。1975年特大洪水后,修理河堤时,清真寺院被拆。1982年恢复重建清真寺,由李景全任阿訇至1992年。杨继玉阿訇,1993年~1994年在位;孙继增阿訇,1995~1996年在位,;李志亮阿訇1996年~2000年在位;2001年至今,安徽白祥齐阿訇在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