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浈江
释义

浈江(Zhēn Jiāng)又名浈水,古名为始兴大江,别名东河、东江。古称保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溪湾,流经广东省南雄、始兴、曲江等县,于韶关市区沙洲尾纳武江水,长212公里。

概况

宋蒋之奇《浈水》:“城东浈水碧渊洄,杨仆楼船向北来”。名称来源于唐嗣圣元年(684)南雄县境曾设浈昌县。 源于梅岭大人寨的浈水,南流至今湖口镇下陂山,与源于江西信丰爬栏寨的昌水汇合,西流至县城,又与源于百顺帽子峰的凌江汇合而成浈江,南注韶关汇武水为北江。浈江在南雄境内流域面积为1756平方公里,河床宽40-80米。她是抚育南雄人民的摇篮,几千年来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历史

古代的浈江是怎么样的?从文字记载的史料来看,清初以前,即300年前,浈江水流深广,舟楫通航,绿波荡漾,景色宜人。最早记述浈江的是《史记》和《汉书》。它讲的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帝遣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平南越乱的事,杨仆奉诏后,率楼船师溯赣江至南安,弃舟渡岭,在浈凌两江汇合处造船练兵,备战一年多,于元鼎六年冬率楼船师下浈水,与伏波将军会师石门,进军番禺,一举而平南越之乱。杨仆的楼船师不下5万人,楼船高20余米。进军时正值冬季,几百艘如此庞大的楼船,载兵甲数万,列阵于浈江之上,可见那时的浈江是多么深广,确是一条优良的水运航道。

地位

自唐开元四年凿通梅关古道之后,浈江便成了沟通岭南岭北,连结长江、珠江的主要航道了。明嘉靖年间,从南雄至乌迳来往船只有500余艘。乌迳市(明代乌迳称市,是集中买卖货物之固定场所,并非行政区划单位。)有“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之称。南雄至韶州、广州的客货运输更为繁忙。州城沿江设有五个专业码头。

有关诗词

历代不少诗人为浈江写下了生动的诗句。南朝齐始兴内史范云作《三枫亭饮水赋诗》云:“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邪阶流。”明代诗人杨万里《二月十二日南雄解舟》诗云,“昨夜新雷几地鸣,今朝春涨一篙清。顺流更借江风便,此去韶州只两程。”请看,一夜大雷雨之后,江水骤涨,船家撑篙从江中带起来的仍是一篙清水。不像现在“上游一阵雨,下游满江红”。明代曾任户部尚书的李畅写有《浈水》一诗云,“薄暮浈江上,微风趁夕帆。沙鸥轻泛泛,英石自岩岩。海阔月先到,山高日半衡。临流无一事,相对浣征衫。”至于清康熙年间朱彝尊写的《雄州歌》,把浈江的繁荣写得更为真切了。其一诗云;“绿榕万树鹧鸪天,水市山桥阿那边。蜑雨蛮烟空日夜,南来车马北来船。”从诗人笔下,我们看到了300年前繁荣美丽的浈江,令人赞叹不已。

浈江的水土流失

近300年来,浈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浈江已是水浅流浊沙滩多。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这与黄烟生产发展有很大关系。

清道光四年《直隶南雄州志·物产》中记述得很清楚:“烟叶,旧志未载,近四五十年日渐增植,春种秋收,每年约货银百万两,其利几与禾稻等。但种烟之地俱在山岭高阜,一经垦辟,土性浮松,每遇大雨时行冲刷,下注河道,日形壅塞,久则恐成大患。然大利所在,趋之若鹜。是唯有土者严禁新垦,庶可塞其流而端其本耳。”南雄黄烟于清初传入,到道光约160多年,虽然水土流失巳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但问题没有解决。

黄烟日益发展,水土流失随之日益严重,浈江日益壅塞。乾隆年间,钱大昕任提督广东学政,由南雄登船,就碰到了浈江水浅滩急舟难行之苦,因感而作《南雄舟行》诗云:“水浅沙停一线滩,十夫推挽力空殚。谁知咫尺凌江路,下水翻同上水难,”过了约100年,光绪年间,又一提督广东学政徐琪,在南雄又碰到行舟难,因作《杷沙行》一首,其诗云:“三人横行绳相牵,一人扶耒如耕烟,东西相向各推挽,顷刻沙徙流飞泉.……辛勤移去定复聚,夜深又立滩头鹭。麻姑掷米幻桑田,子如问我知其处。”可见浈江因淤塞巳出现航运困难了。但至民国22年(1933年)来往于南雄、始兴、韶关的木船仍有240余只,来往于南雄至新田乌迳的木船有128只。

建国后,由于年复一年开垦荒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几度森林超量砍伐,水土流失急剧发展。几十年间,浈江面目全非。据小古录水文站观测,浈江年输沙量1959年为50万吨,1960年~1969年年平均为49.5万吨,1970年~1979年年均为62.14万吨。河水每立方米含沙量不断增多,1959年为0.2915公斤,1960年~1969年年均为0.3054公斤,1970年~1979年年均为0.3810公斤,1980年~1982年年均为0.42公斤。河水流量减少,50年代平均为57.36个流量,70年代平均为47.91个流量。南雄县城河床,自1950年至1987年,年平均淤高7厘米,38年共淤高2.66米。南雄境内航道原有112公里,1970年起,南雄县城以上已不通航。境内航道仅剩下南雄至始兴30公里,也只能在洪水期通航小木船、竹木筏。衰竭的浈江在呻吟,在呼唤。

浈江的治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以现实的科学眼光,对浈江的呻吟进一步引起了高度的重视。1985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整治东江、北江上游的决议》。同年12月,南雄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关于搞好我县水土流失区的整治开发利用的决定》。县委、县政府相应作出《关于加速造林绿化,加强封山育林,振兴南雄林业的决定》,在全县城乡普遍推行改烧柴为烧煤、石油气、沼气,狠抓封山育林。1986年,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987年,出现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新局面。

1988年冬至1989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绿化红砂岭战役,全县出动25000人,整治绿化红砂岭29241亩,同时,狠抓造林绿化,消灭荒山。1992年5月,经省验收,实现绿化达标县。1980年以来,水土流失区推行小流域集中、连续、综合治理办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烟区全面推行坡地梯田化。南雄的山在变,水也在变。当然,恢复浈江的青春,还得几代人不懈的努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