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泮沙纸鸢 |
释义 | 纸鸢即风筝,被誉为“风筝之乡”的南朗镇泮沙村,位于中山市南朗镇。 历史上的风俗习惯与节气时令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衍生出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南朗与中山其他地方一样,在历史上有:“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纸鸢望天流,滞运(晦气或邪魔妖气缠身的意思)流晒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的民谣和传说。 据史书记载:五代时,古人在纸鸢上系上竹哨,随风放高后,声如筝鸣,故称为风筝。而在春秋战国时则有“鲁般(班)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的传说,说明放纸鸢这一习俗古而有之。从地方史料去佐证,南朗在宋代时,民间就已有重阳时节盛行放纸鸢这种风俗习惯,且世代沿袭,在明清时期,南朗放纸鸢的民俗活动是鼎盛时期。按历史上南朗放纸鸢的形式和种类,基本上分为:大型观赏和小型界斗两大类。大型观赏类的纸鸢主要有:百足(蜈蚣)、彩凤、大裆、双飞蝴蝶、螳螂、美人蛇、响尾蛇、大蝙蝠、麻鹰、双翼飞机、飞鱼、大蜻蜒、圆水桶、孖公仔等近二十种造型的纸鸢。而界斗型类的均为较小型的风筝,主要有:菱角仔、马拉鸢、燕子等。大型的风筝,主要是给人们观赏和放飞,多为大姓家族集中来搞,而小型风筝多是群众自发放上天空,互相交替界线争斗。总的来讲,这两大类型的风筝,都是在空旷之地扯高后,人为断线而让纸鸢随风飘流,以表示将“衰运”流走之心态。但,作为界斗类的小型风筝,形色上讲是要把“滞运晦气”流晒,倒不如说是放鸢人互相之间的争斗。因此,放小型风筝的人,多用各种形色,将风筝的线条加上玻璃粉末或采用收放线的技巧,把别人的风筝“界”断。这种形式又称为“界鸢”或“斗鸢”。 历史上,尤其是在明清期间,南朗一带每年重阳前后,各乡均有放纸鸢之风气,不管那个乡村,凡山顶高坦处、祠堂晒谷场、田间,甚至船蓬之顶等处都有举行放纸鸢集会。也由于有“重阳登高放纸鸢转好运”之俗。因此,在每年的重阳放鸢期间,乡村各放鸢点,均是人山人海,拥挤非常,一番热闹景象,亦成为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据民国时期的报刊登载,民国期间,国民党县政府的民众教育馆,曾经组织过二届风筝竞赛,并在1949年重阳节,将全县风筝比赛的姣姣者送去省城广州,参加广州市民众教育馆在越秀山举办的风筝放飞比赛。当时的南朗泮沙乡是全县放风筝最好的一个乡村,被誉为“风筝之乡”,选拔到省城参加全省比赛。并在广州的风筝放飞比赛中,获“金猪奖”,从而多次应邀到澳门表演放风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