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泗州戏
释义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 泗州戏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流行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原名“拉魂腔”。

基本信息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 徽

编号:Ⅳ—62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相关传承人:陈若梅 李宝琴 鹿士彬

简介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

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大概是 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

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

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

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

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脚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蚌埠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凤阳县,怀远县,五河县等等一些县镇演出,像杨华、宋长青、孙凤华、张晓辉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

详细介绍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 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 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 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

泗州戏

《大出观》 、 《三蜷寒桥》 、 《樊梨花点兵》 、 《走娘家》 、 《拾棉花》 、 《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早期的泗州戏,是一种近似说唱的简单戏剧形式。它从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叶琴伴奏的“唱门子”(沿门卖唱),逐渐发展为“七忙八不忙,九个人看戏房”的小戏班。他们以柳叶琴(亦称土琵琶)、梆子、小锣伴奏,并加人声帮腔,但仍十分简陋,只能在农村“跑坡”唱“地摊子”。后来出现女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所发展。直到1920年前后,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城市舞台流动演出。现有 8个专业剧团。由于泗州戏具有活泼、动听、通俗和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在淮北、淮南及江苏北部一些地区极为盛行,业余剧团遍布城镇和农村。

泗州戏的唱腔相当自由,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节奏的快慢、缓急和曲调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称为“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了不少曲调,特别是女声唱腔,尾声翻高 8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故有“拉魂腔”之称。曲调板式有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流水板)、数板(垛板)、紧板等。在同一板式中,唱腔变化相当丰富,仅慢板就有柔腔(又名连环花腔)、含腔、射腔、哭腔、停腔、叶里藏花、老公调、一哟调、撩也子(又名送腔)等10多种。伴奏以柳叶琴、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辅以笙、二胡、大胡以及笛子、唢呐等。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大都来自京剧和梆子戏。

泗州戏擅长演唱农村题材的生活小戏和现代戏,它的表演是在舞蹈“压花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压花场”有许多独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百马大战、燕子拨泥、凤凰双展翅等,质朴而又富有乡土气息。传统剧目:小戏有《跑窑》 、 《小书房》 、 《借妻》 、 《站花墙》 、 《拙大姐》等80多出;大戏有《皮秀英四告》 、 《大花园》 、 《罗鞋记》 、 《绒花记》等50本。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经过整理的传统戏《三踡寒桥》 、 《杨八姐救兄》 、 《拾棉花》 、 《走娘家》 、 《打干棒》和创作的现代戏《结婚之前》 、 《两面红旗》 、 《婚案》等,其中《拾棉花》已摄制成影片。名演员有李宝琴、李宝凤、霍桂霞等。

历史溯源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戏和淮海戏属"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戏是"拉魂腔"的南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据传,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江苏省海州一带,有邱、葛、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他们在劳动休息时,常编山歌企盼太平丰年,山歌有两种,一种称为太平调,一种成为猎户腔。后经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就编出了具有简单人物故事的"小篇子"进行演唱,由于唱腔优美,听者不思饮食,赶场听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誉为"拉魂腔"。后因连年灾荒,张姓在海州一带串门卖唱,发展为淮海戏;葛姓流浪于苏北、鲁南一带,发展为柳琴戏;而邱姓则在泗州一带传艺卖唱,由于是"串门卖唱",民间又称"拉魂腔"为"走股子",因为是 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称泗州戏。

和所有的民间小戏一样,早期的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显的说唱和沿门乞讨的痕迹。后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有所谓"七忙八不忙,九个人看戏房"的说法早期的演出以柳叶琴、俗称"土琵琶",外带梆子、小锣伴奏。以"帮腔"弥补音乐气氛的单调。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剧场演出。老艺人徐步俊、魏月华、马兰玉等人进入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视为是泗州戏的正式进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曾组织泗州戏艺人排练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联系抗日斗争现实的小剧目。这些经历使得泗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和《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到会参演。其中,生活小戏《拾棉花》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这一次的华东汇演,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李宝凤、霍桂霞、周凤云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又推出了现代戏《女社长》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打孟良》、《井台会》、《闹菜园》等一批剧目。使泗州戏在安徽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光芒,成为众多安徽戏曲剧种中引人注目的剧种之一。进入新时期以来,泗州戏又再次焕发青春,排演了《摔猪盆》、《懒大嫂》、《拙大姐》、《花狗子离婚》、《八月桂》、《乡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浓厚或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彩小戏,成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跃的戏曲生力军。《老板娘》一剧表现下岗女工自谋职业是的种种心理障碍。从题材上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反映了泗州戏表现现实生活的主动与热情。

艺术特色

脚色

泗州戏的脚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压花场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 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仙鹤走、老汉走、颠步走、蛇脱壳、顶碗、卷席、十字转身、含金闪腰、搂腰抗肩、男女双十字、燕子拨泥、抽梁换柱、百马大战、金蝉脱壳、扑蝶、鬼扯转、鸭子扭、鸭子和泥、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老龟扒沙、横行蹲步、白鹅亮翅、板脚跨腿、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懒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点水不泼;《大书观》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员必须是小脚,脚大了则无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拨泥"时,必须把脚下的泥块从后面拨起,再从头顶上飞过去。老艺人黄兆林(艺名黄八圈子)则因能头顶水碗,用矮子步在场上转八圈以上而得名。

起源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艺人们还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可见它带有相当多的随心任性的因素。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泗州戏在说唱时期无乐队,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还由演员兼奏。民国九年之后,才有较大班(如民国20年有徐步俊带领的大毛班在西游乐场唱摊子戏,唱一段,收钱,然后再唱。民国30年,淮北抗日根据地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抗日民主政府为配合抗日宣传,召集当地艺人百余名,组成小分队,演出《樊大娘送子参军》、《全家抗日》等剧目,轰动一时)。解放以后,正式登上舞台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乐队。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了"四大件"。

发展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传承价值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泗州戏名家

李宝琴

李宝琴,女,1933年生,国家一级演员,有泗州戏皇后美誉,泗州戏四大名旦之首

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十余岁即唱红了淮河两岸,她饰演的角色,青春亮丽,纯朴率真,表演风格清新亮丽,风趣俏皮,与霍桂霞合演的泗州戏《拾棉花》1952年获得全国首届民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其唱腔天然俏丽,而不失乡土韵味;其表演细腻传神,善表达人物性格。李扮相俊秀,吐字清晰,戏路宽广,成为泗州戏不易多得的著名演员和代表人物。1950年代风靡一时,与严凤英丁玉兰并成为安徽戏剧三支花。,苏鲁皖豫四界享有"泗州戏皇后"的美誉

李宝凤

李宝凤,女,安徽蚌埠人,祖籍泗洪,生于(1934-------)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

出自梨园世家,四岁学艺,十二岁就唱红了淮河两岸,毕业上海华东戏校,中国戏剧学会会员。 50年代受到国务院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接见,是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学生,曾受到梅兰芳等名家亲授艺术,李宝凤一生演有四百余出戏,擅长刀马花旦,还能反串小生,唱打弹拉无一不精,是艺术界难得一位艺术家,在皖鲁苏豫享有拉魂腔“武旦皇后”之称。

她演戏台风端庄典雅,嗓音甜亮,音域宽广,节奏感强。她在大刀的各种扔法上,如左右手扔“面花”,反串腕刀头在下扔出去到台口,跑出去用左手接,这是一个很漂亮、难度很高的技巧。脚上功夫踢法有很多种,有前踢,后踢,旁踢,拐踢,前桥踢,后桥踢,虎跳踢,过包踢,双脚旁踢,双脚前后踢,爬虎绞柱踢,躺下蹬踢,背口袋踢等等。顶功的空顶、左右汗水、左右顺风旗、掐葫芦等。奇妙的表现四功五法。

霍桂霞

霍桂霞,女,国家一级演员,(1926-2005)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

自幼学艺,嗓音优美,音域宽厚,民间传有李宝琴的浪、李宝凤的做,霍桂霞的唱。

周凤云

周凤云,女,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李宝琴、李宝凤、霍桂霞、周凤云)曾任宿州泗州戏剧团团长。唱腔优美,委婉动听。被誉为“淮河两岸一枝花”。一九五四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华东戏曲汇报演出获表演一等奖。1956年参加安徽省首届戏曲会演,周凤云获表演一等奖,1957年4月参加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同年5月6日,演出《思盼》在怀仁堂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50年代到上海华东戏校进修,与严凤英等名家一起学习,并获是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亲自指导。代表作《皮秀英四告》、《樊梨花诉唐》、《王二英思盼》等。

泗州戏的大型传统剧目:

《梁祝》、《霸王别姬》、《秦香莲》、《三打白骨精》、《十五贯》、《点兵》、《四告》、《观灯》、《大书观》等

传统小戏和新编剧目:

《刘海砍樵》、《卖粮路上》、《二嫂上轿》、《焦裕禄》、《孔繁森》、《打干棒》、《小书馆》、《跑窑》等。

中年著名表演艺术家

陈若梅

陈若梅,女,安徽宿州人,出生于梨园世家,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戏剧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人大代表,宿州市政协委员,1979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唱腔优美,被誉为金嗓银调,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陶万霞

陶万霞,女,安徽宿州人,出生于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宿州泗州戏剧团主演,行当全,戏路广,增多次获得奖项,她主演的《懒大嫂》、《李三姐》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

李书君

李书君,男,安徽宿州人,出生于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团长,宿州市曲艺戏曲协会主席,扮相帅,悟性高,曾多次获得奖项,他主唱的泗州戏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风靡两淮。

泗州戏后起之秀

代兵

代兵,男,生于1984年,国家三级演员,安徽戏曲协会会员,宿州泗州戏剧团主演小生,他唱腔优美,嗓音天润,主唱很多泗州戏戏歌,增多次获得奖项。

吕咸蔚

吕咸蔚,男,出生于梨园时间,在泗州戏界有“小老艺人”之称,横跨不同行当,博采众长,做表规矩,别具一格,整理了40万字失传剧目,填补了泗州戏文字记载的空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