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泗州古城 |
释义 | 泗州古城为“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宿迁市泗洪县为其本州之土。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属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郡与淮陵郡,北魏时属南徐州,北周末期改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乡境内。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临淮(今盱眙城北淮河对岸)。 简介唐代名僧僧伽大师(俗称泗州和尚)圆寂后归葬于此。北宋欧阳修曾到此追寻过父亲的足迹(其父曾任泗州通判),作《先春亭记》;苏轼曾多次流连于此,写下诗文多篇;南宋名将韩世忠曾驻防泗州,保土抗金。 泗州城是遐尔闻名的古城,地处南北要冲,州城规模较大,汴水穿城而入淮,河西为唐时建的临淮县城,河东为宋时建的土城,二城由一座汴泗桥相连。明初二城合而为一,砌以砖石。泗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泗洪、泗阳、宿迁、邳州、涟水、盱眙、淮南、睢宁及安徽泗县、天长、五河等地。 历史泗州城地势低洼,自南宋以来,由于黄河夺泗、夺汴入淮的长期水患,城池经常迫于城危人亡险境。明代,朱明王朝为保其泗州城北祖陵,曾令治黄专家河道总理潘季驯,在今泗洪县归仁镇境内筑归仁堤以拦水,但终究没阻挡住汹涌的黄河洪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一场特大的洪水终于将繁华的泗州城淹没于洪泽湖底。后泗州治所迁在盱眙山脚下数十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安徽巡抚闵某上书请裁虹归泗,建议将泗州州城迁至虹(即今安徽泗县县城),又在州东半城(今属江苏泗洪)设州判一员。1912年州废,泗州本土改称泗县。1949年4月,泗州本土东部地区与泗阳、宿迁一部合并,新建泗洪县,隶安徽省,1955年划归江苏。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辉煌了900多年。 400多年前,由于黄河夺汴入淮,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淹没线上移,泗州城根长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墙基趾日见崩坏,护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内。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终于一夜间被洪水淹没。 现在,泗州城的故处,大部分已露出河滩,这是200多年洪泽湖淤积所至。古城的绝大部分遗址,专家估计沉埋在淮河边旗杆滩和城根滩的田园下,和第一山隔河相望。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泗州古城将逐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东方庞贝城”在江苏淮安,被洪泽湖水淹没300多年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和被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近日经过挖掘修复,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并引起海内外考古、旅游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淮安就是“青莲岗”文化发祥地,商周时期是徐文化的中心地。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馆藏文物40000余件。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湖畔奇陵——明祖陵的陵区精华部分石雕群,比明皇陵、孝陵、十三陵、显陵更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其造型和雕工精致华丽。近年,由于洪泽湖水位下降和日趋稳定,兴于唐代开元盛世、毁于清初康熙年间、被中外考古专家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的邵公堤、城墙和残存的街市建筑物不时显现出来,增加了这座神秘水下古城的学术、考古、艺术价值。蜿蜒百里、建于公元200年、被誉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古大堤,作为古老的有坝引水工程,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