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汶川地震的启示:灾害伦理学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刘雪松,王晓琼 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32885 出版时间:2009-01-01 版 次:1页 数:277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哲学 > 伦理学 内容简介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关怀感动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现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再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性破坏事件,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生态和谐、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灾后积极的人道关怀与恢复补助对灾害的破坏作用都将起到积极防御的效果。灾害中所生发的抗灾精神使人们的伦理责任、道德意识再度经历洗礼,从灾害中伦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己。《汶川地震的启示:灾害伦理学》作为国内一部研究灾害伦理学的理论性著作,通过对于现代灾害特点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灾害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迹,对于灾害中所出现的优先逃生、无罪免责、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灾害中出现的优罪愧疚、无罪愧疚、良心安置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在现时的背景下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提出了新的设想。 《汶川地震的启示:灾害伦理学》适合应用伦理学专业的学习和教研人员、灾害知识普及的社会机构和团体、专业救助人员、灾害管理人员、对灾害关注的广大社会人群、需要灾害心理学知识的人员、想了解逃生避害知识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刘雪松LiuXuesong(1942-),号白石居士,笔名野草、野马。兴宁人。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师范学校,后进修、自学完大专中文课程,参加过新闻大专函授学习。曾在教育界服务多年,任了几年校长。80年代在珠海工商部门工作。90年代初进入新闻界,曾任《珠海青年报》、《中国改革报》、《中国县域经济报》责编、记者等。主要著作有:《雪松作品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词等共13卷),书法绘画摄影集《雪松艺术》。主编《全能词典》1部。撰有回忆录《影子》,专题著作《作家谈写作》、《漫谈高考作文》,通讯报告《曾经呐喊》。90年代曾获“中国桂冠诗人”称号。作品曾获全国性奖项。曾先后应邀到西江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作专题讲座,到珠海、阳江等地讲授写作知识。已自己建立《樰松大众文学》网站。 目录导言 第1章 灾害伦理的基本要素 1.1 何为灾害伦理 1.1.1 作为灾害学分支的灾害伦理学 1.1.2 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的灾害伦理学 1.2 灾害伦理的基本要素 1.2.1 灾害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2.2 灾害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2.3 灾害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2.4 灾害伦理学的体系层次 1.2.5 灾害伦理学的多维面相 1.3 灾害伦理学与其他伦理学的关系 1.3.1 灾害伦理与日常伦理的关系 1.3.2 灾害伦理与底线伦理的关系 1.3.3 灾害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1.3.4 灾害伦理与角色美德的关系 1.3.5 灾害伦理与制度伦理的关系 第2章 灾害的存在论(基本)规定 2.1 灾害:自然的偶性断裂性及不可避免性 2.2 人为与自然:灾害的属人性 2.2.1 人类农业活动对自然灾害形成的影响 2.2.2 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人为的灾害急剧,并且损失巨大 2.3 顺时与抗争:人面对灾害的尴尬抉择 第3章 灾害的类型学分析 3.1 自然的灾害与人为的灾害:致灾因子的复杂性 3.2 原发灾害与诱发灾害:灾害的系统性及连续性 3.3 未知灾害和已知灾害:人类认识灾害能力的发展 3.4 不可抗拒灾害与可抗灾害:应对灾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 3.5 牺牲、危害、损失:人类的自然灾害认知模式的变化 3.5.1 灾害一牺牲的认知模式 3.5.2 灾害一危害的认知模式 3.5.3 灾害一损失的认知模式 第4章 人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自然伦理关系 4.1 伦理学的价值延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4.1.1 自然灾害与人类中心主义 4.1.2 理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4.1.3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4.1.4 灾害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深化 4.2 社会制度的伦理责任: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4.2.1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4.2.2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和自然伦理关系的反思 4.3 科学技术的道德规范:技术理性批判与工程伦理学 4.3.1 灾害与技术理性批判 4.3.2 工程技术与伦理:灾害伦理与工程伦理 第5章 灾害发生时的人伦关系 5.1 灾害中的伦理关怀:优先原则的确定 5.1.1 责任人??优先示范原则 5.1.2 老人、妇女、儿童优先保护原则 5.1.3 生命安全优先原则 5.1.4 整体利益优先部分利益原则 5.2 灾害中行为的特殊性:无罪免责原则的确定 5.3 灾害中的伦理特殊性: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 5.3.1 心理损害 5.3.2 灾害中的伦理创伤 第6章 减灾、防灾、救灾中的人伦关系 6.1 生命与财产:谁为第一性 6.2 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冲突中的痛苦抉择 6.2.1 什么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6.2.2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6.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体的责任和伦理关系 6.3.1 管理群体与受灾群体的关系 6.3.2 援救群体与受灾群体的关系 6.3.3 社会群体与受灾群体的关系 6.3.4 受灾群体自身的关系 6.4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从灾害共同体走向责任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 6.4.1 灾害共同体的形成 6.4.2 责任共同体的构建 6.4.3 伦理共同体的融构 6.4.4 加强共同体建设的制度性思考 第7章 灾后的生命关怀与伦理补偿 第8章 灾害伦理与灾害文化 第9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灾害伦理实践及其示范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国人的心,使我们感到不仅要从科技层面重视对自然灾害的防减工作,而且意识到从制度、伦理等层面加强和关注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减轻更是当务之急。 中国作为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研究相关的伦理文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灾害意识,在灾害的救助中,应当形成一种同舟共济和体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认识雪松有很多年了,但做我的博士后,进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做“灾害伦理文化”的研究工作却纯属偶然。我从事地震与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几十年,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对自然灾害的成因、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有关灾害的人文领域如灾害经济和灾害心理有过思考,但却没有精力进行比较深入的系统研究。恰好雪松刚完成哲学博士学业,在从事文化哲学、法哲学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加之他对自然灾害在人文领域的研究又颇有兴趣,我们一拍即合,他愿意做我的博士后,进站从事“灾害伦理文化”的研究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