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汜胜之
释义

“汜胜之”是“氾胜之”的错误写法。氾胜之,氾水(今山东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汉成帝时任为议郎、劝农使者。曾在三辅教民种田,後迁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著有《氾胜之书》共2 卷18 篇,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简介

是“氾胜之”的错误写法。(注:此名源自山东氾水而非河南汜水。)

胜之的先人本姓凡,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氾水,

因此改姓氾。氾水是济水支流,位于今山东曹县北20公里和定陶县分界处。

胜之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在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出任议郎。

他曾在包括整个关中平原的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冬小麦,而且颇有成效,

许多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他

本人也可能是因为推广农业有功,由议郎提拔为御史。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

础上,氾胜之写成了农书18篇,这就是《汜胜之书》。

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尧、舜的农师,

周人的祖先后稷(弃)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以后重农一直为周王朝的基本国策。

战国末期,秦国便是凭藉关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成了统一大业。西汉建立以后,

也非常重视关中地区的农业,兴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到汉武帝统治时期,

先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冬小麦,后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

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和改良农器。就在赵过之后约60年,氾胜之也踏上了与赵

过相同的路。

胜之继承了前人的重农思想,认为粮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谷帛是统治

天下的根本。他主张备荒,把稗草和大豆列为备荒作物,倍加注意。

胜之不仅在思想上重农,而且还身体力行,进行了区田法的试验,列入此项

试验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大豆、荏、胡麻、瓜瓠、等等作物,目的在于将

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结合起来。因为关中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

许多良田沃土早已得到利用,剩下的一些荒地,如山地、丘陵、陡坡等,一般倾

斜坡度较大,利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随着人口的增加,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

盾,无地可耕的农民,转而从事工商业,成为农业的异化,这是当时一个较为严

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关中地区地少人众,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弃农经商的

问题,成为西汉政府煞费苦心的大事。为此,政府曾经多次将官家直接掌管的苑

囿、公田、池田等假借给贫民,但这对于问题的解决毕竟是有限的。汜胜之的区

田法试验表明,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

上,皆可为区田。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在区田法试验的基础上,氾胜之

还总结了一系列的作物栽培技术。他将自己收至亩40石的试验结果上奏到朝廷,

冀望有助于解决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出于同样原因,氾胜之还提出于

桑、黍混播的集约栽培法。

代表作《氾胜之书》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从先秦到汉末有农书一共是9家,114篇。其中有

《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6篇,《尹都尉》14

篇,《赵氏》肇事5篇,《氾胜之》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

“氾胜之十八篇”即《氾胜之书》,此书在《隋书·经籍志》及《新唐书·

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和宋代郑樵的《通志》中都有著录,以后失传,

只有《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北宋以前的古书摘录了此书中的内容,因此,

被部分地保留下来。经19世纪前半期洪颐煊、宋葆淳、马国翰,20世纪50年代石

声汉、万国鼎等先生的辑集之后,得到了约3700字,这就是今天见到的《氾胜之书》。

现存《氾胜之书》主要包括耕作总原则,耕作的具体方法,12种作物的栽培

方法,诸如选种、播种、栽培、收藏等各个细节。此处,还有溲种和区种两项新

内容。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耕之本”即耕作的基本法则。“趣时”,即不误农时,要求选择最佳的耕作时

期,这个要求贯穿于耕作栽培的每个环节。以耕为例,氾胜之非常强调“耕得其

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得时与失时的利害关

系。所谓“耕得其时”,必须以土壤和气候条件为依据,以抢墒为目的。《氾胜之

书》在强调“慎无旱耕”的同时,再三提到“有雨即耕”。为了做到耕得其时,

《氾胜之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的物候方法,还创造了土壤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

即在立春前,用一根长1.2尺的木棒,将其中1尺埋入土中,地面上露出0.2尺,

立春以后,土壤松散,将露在地面上的0.2尺埋没,此时可将地里的树根、草根

拔掉。这就把耕得其时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比单纯的物候方法又进了一步。

为了趣时,《氾胜之书》依据土壤和气候(特别是雨水)对每种作物的播种期都有

较明确规定。“和土”,即利用耕、锄、平摩、蔺践等方法,消灭土块,使“强

土而弱之”、“弱土而强之”,以保持土壤松软细密。“务粪泽”,即施肥和灌

溉,保持土壤的肥沃与水分。《氾胜之书》记载了基肥、种肥和追肥3种施肥方

法。基肥结合整地起到“和土”的作用,主要用之于■、芋、瓠等作物;另外,

耕田之前,所生之草,翻耕在土中。这种绿肥实际上也起着基肥的作用,所谓

“草秽烂,皆成良田”。种肥结合播种,可起到防虫、御旱、忍寒的作用,主要

用于禾麦等粮食作物。溲种实际上也是使用种肥的方法。追肥则是结合田间管理,

以促进作物生长,主要用于种麻。这是中国文献上有关追肥的最早记载。肥料的

种类主要有动物粪便,如蚕屎、羊屎、人粪尿、绿肥等等,对于用肥量也有记载。

在灌溉方面,《氾胜之书》记述了作物的灌溉次数和用水量,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水温调节法和地下灌溉法。水温调节法,主要用于种稻,即水稻生长初期,对水

的温度要求较高,可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使水在田

的一边直线穿过,整田的水流动不大,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水温过高不利水

稻生长,可将出水口和进水口错开,水流斜穿过田面,田中的水换动较大,从而

相对地降低水温。另外,用井水浇麻,可以将汲起的井水在太阳下晒一晒,以提

高水温。地下灌溉法主要用于种瓜,方法是将一口容积为三斗的瓦瓮埋在四棵瓜

苗中间,瓮口与地面平,瓮中盛满水,然后用瓦盖住瓮口,水减少了又添加,经

常保持瓮中水满。这种方法通过瓮的渗透作用,可使作物得到均匀的水分供给,

减少地面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别适用于干旱的北方。灌溉的目的在于保墒,

而合理的耕作方法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趣时”、“和土”就具有这个意义,

“早锄”也不例外。“早锄”的目的,一是消灭杂草,二是防止天然蒸发。锄还

与间苗、培土结合起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氾胜之书》中非常重视锄,

要求早锄、多锄、锄小、锄了。锄的方法有锄、耧、蔺、曳、拔、铲、刈(yì)等。

“早获”,可以避免落粒、防止发芽、减少不利天气造成的损失。《氾胜之书》

中具体论述了收获大豆、禾、麻、瓠等的方法。指出当豆荚已变黑,而豆茎仍然

呈青色的时候就该收获;如果等到豆粒要掉落的时候才收,就要受损失。所以说,

大豆是在谷场上成熟的。收禾也一样,只要有一半熟了,或者是芒已张开,叶已

发黄,就应很快收割,苴麻(雌株大麻)和瓠在初霜的时候就该收,而■麻(雄株

大麻)则在穗上花粉放散如灰末时就要拔起来。

《氾胜之书》列有12种作物的栽培技术。这12种作物中,粮食有黍、谷、宿

麦(冬小麦)、旋麦(春小麦)、水稻、小豆、大豆;油料有苴麻和荏(油苏子);纤

维有■麻和桑树;蔬菜有瓜、瓠、芋等。每种作物都记载了具体的栽培方法,这

些技术又都贯彻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原则。如《氾胜之书》

对于作物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播种密度、播种深度、覆土厚度等都依

据作物种类、土壤肥瘠和气候条件(主要是雨水)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提

出了麦、禾、瓠的选种方法,禾、黍的防霜露方法,瓠的嫁接方法等。《氾胜之

书》中提出的选种标准就是“大”。认为大种结大果,以瓠为例,如果以容纳一

斗的瓠为种,可收到容纳一石的瓠;以容纳一石瓠为种,可收到容纳十石的瓠。

因此,选种必须求大。为了求得大种,《氾胜之书》提出了利用嫁接,以求结出

特别大的瓠的技术,即种瓠子10颗,在长到2尺多时,便用布和泥把这10颗捆在

一起,使其合为一茎,留下强茎,其余掐去,引蔓藤结瓠,初生的3个瓠去掉,

留第四、五、六三个就够了,再用马鞭打掉蔓心,不让它再向前生长,以免果实

结多了变小了。至于收麦种、禾种,《氾胜之书》则提出穗选法,即在禾麦成熟

之后,选择穗又大又强,或又高又大的为种。这是中国文献上关于穗选法的最早

记载。禾、黍防霜露法,即在打霜下露时节,天亮之前,用一根绳两人相向各执

一端,拉去禾黍上的霜露,以避免霜露危害。

《氾胜之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区种法,又叫区田法,其

基本原理就是“深挖作区”,在区内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加强管理,合理密植,

保证充分供应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水条件,发挥作物最大的生产能力,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同时扩大耕地面积,把耕地扩展到不易开垦的山丘坡地。《氾胜之书》

先用一亩地为标准对区田法作了一般性的介绍,然后又根据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

肥瘠对区田作了具体的说明。区深和区间距离一般为一尺。但区深往往因作物而

异,从0.5尺到3尺不等,大致上植株大而蔓长根深,或是块根作物要求深,植株

较小的须根作物要求则相对浅些。区间距离则因土地而异,从0.9尺至3尺不等,

土地肥则小些,瘠则大些,与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联系。溲种法即将兽骨骨汁、缲

蛹汁、蚕粪、兽粪、附子、水或雪汁,按一定比例,和成稠粥状,用以淘洗种子,

经过淘洗的种子看上去像麦饭粒,然后再播种。氾胜之认为,溲种可以防虫、抗

旱、施肥,保证丰收。实验表明溲种可以起到种肥的作用,以供应幼苗期根系生

长所急需的养分,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抗旱能力。

氾胜之致力于农业推广和农学研究,他写作的农书在汉朝就享有盛誉。东汉

经师,如郑玄在注经时,就一再引用《氾胜之书》。例如《周礼·地官·草人》

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胜之术也。”又《礼记·月令》有孟春之月

“草木萌动”注:“农书曰: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孔颖达《礼记

正义》说:“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氾胜之书也。”所以唐贾公彦《周礼疏》说:

“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

《氾胜之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所载的9家114篇,

除该书以外,其他都早已失传。今之所存先秦农学典籍只有被列入杂家的《吕氏

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农学论文。

《氾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对传统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民要术》直接引用前人的著述,以《氾胜之书》为最多。此外,该书所记载

的一些农业技术,也为后来的农书所继承和发展。如《四民月令·正月》就继承

了此书中■橛木测土壤定春耕的方法;又《齐民要术》不仅摘录了很多关于区种

法的文字,还记载了西兖州刺史刘仁之进行区田试验,取得好收成的事例,以证

实“顷不比亩善”的观点。的确,在《氾胜之书》的影响下,历史上做过区田试

验的人很多,有的还写下了实验报告和论著,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的统计,

在汜书之后,有关区田的著作有13种之多,曾有人将这些书辑为《区种五种》和

《区种十种》出版。区田法的影响还不止于此,金代曾以行政力量,在黄河流域

推行。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倡议实行。现代陕西、山东等地所采用的“掏钵种”

或“窝种”,其原理与区田法是一致的。《氾胜之书》所提出的耕作总原则对于

北方旱作农业仍起着指导作用。

《氾胜之书》不仅提出了耕作的总原理和具体的耕作技术,还列举了十几种

作物具体的栽培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而且其

写作体例也成了中国传统综合性农书的重要范本。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

要》、《王祯农书》,再到《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莫不如此,凡此种种足

以证明氾胜之对中国农学的贡献。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氾胜之撰,石声汉释: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1956。

[2](汉)氾胜之撰,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1957。

[3](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艺文志,中华书局,1964。研究文献

[4](北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绎,农业出版社,1982。

[5]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上册,科学出版社,1959。

[6]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

[7]张履鹏、蒿树德:溲种法试验报告,见《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2集,中

华书局,1958。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