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猢狲
释义

猢狲 北方猕猴的一种 身有密毛生活在我国的北部山林中,能耐寒。

动物简介

猢狲 灵长类动物的统称。定都北京后编写的新华字典中,按照北京口语将猢狲编成了北方猕猴,但这仅仅参考了北京口语习惯。古汉语中猢狲是灵长类动物的统称,本词条的相关典故,证明了猢狲并非特指北方猕猴,而是灵长类动物的统称。

在西游记中,牛魔王、八戒也曾多次称孙悟空为猢狲,而孙悟空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从文中描写来看应该是温暖湿润之地,孙悟空老家又在花果山,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瓜果丰盛的地方,因此不论是祖籍还是家庭住址都证明孙悟空断然不可能是北方猕猴。

新华字典的许多编者都是北京出身,因此按照北京语修改了汉语。并加以新,以表示和传统中华之不同,但是猢狲究竟还是应该为灵长类动物的统称,而非北方猕猴。

相关典故

树倒猢狲散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斯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於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后因以“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众即四散。 树是猢狲的生存基础,在大自然里,猢狲不生存在树上,是很容易遭受到其他猛兽的攻击,因此猢狲就在树上呆了千万年,练了一身攀援林间如履平地,上窜下跳身手敏捷的好功夫。可是这猢狲多了,为了争权夺利,这树上的日子就开始不得安宁。常看动物世界节目的人都看到过猴群争夺王位的惨烈画面,真是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身强力壮、横行霸道的猢狲,占据了树的顶端,这就叫“高高在上”。略微逊色的,就在其下的左右枝杆梢头上,这也是一猴之下,万猴之上,算是个“万户猴”吧,也挺洋洋得意的。再下面就依此类推,凡是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能算有点高处,都占有猢狲。

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巴金《家》:“你要知道'~',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典故故事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聘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量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猢狲入布袋

成语:猢狲入布袋

拼音:hú sūn rù bù dài

意思解释: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故事典故: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