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徕卡 |
释义 | Leica(译:徕卡/莱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机。 品牌简介徕卡,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机品牌之一。 市场定位:精密,坚固,品质卓越的极品利器,虽然比较难以驾驭,但是一旦掌握,在她所擅长的方面里,所向披靡,无可比拟。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会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国徕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徕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徕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殄天物。 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 爱徕卡的故事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著名的徕卡相机是德国徕茨公司生产的。它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20世纪20-50年代,德国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机王国的宝座。徕卡相机也是当时世界各国竞相仿制生产的名牌相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徕卡相机已经相继研制出了2型、3型相机。与此同时开始转换研制G系列的1G、2G、3G相机。其中2G相机仅出了15台,而且这15台相机还没有在市场上销售过,也没有独立编号。因此徕卡2G相机成了收藏爱好者追捧的精品。1954年M系列开始生产,它是G系列的改良品,到目前为止,徕卡M系列仍在出新产品。徕卡相机的特点是坚固、耐用、性能好,因此它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徕卡相机成了当时随军记者的重要工具。与民用徕卡相机不同的是军用徕卡相机一般在编号的后边再带一个K字母。徕卡军用相机一般是白色、黑色、深灰色和草绿色。直到今天徕卡相机仍然是相机收藏中的佼佼者。 保值的相机然而徕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徕卡, 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 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入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使徕卡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徕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 徕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徕卡还是不选择徕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 追溯徕卡在八十多年以前,人们所看到的相机多数还是体积巨大的机器:木壳的机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镜头,固定的快门速度,使用 8 x 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还必须有沉重的三脚架,携带极不方便。当时,拍照对摄影师来说,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是一件繁琐而昂贵的事情。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在绿色的山丘之间,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结构的建筑、窄窄的街巷和宁静的生活。十九世纪末,这片地区曾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徕茨公司和徕卡相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 奥斯卡·巴纳克(见图)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电影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其实,奥斯卡·巴纳克并不是第一个有齿孔的35毫米胶片,想到制造一台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的运气好,而且在一个能够发挥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就是他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 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也有人说是三台)原型样机(有一台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而巴纳克曾使用过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里,战后被拍卖了),都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使用方便。但当时徕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徕茨对他这位部下的“癖好”相当赏识。巴纳克在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见图),至今仍清晰动人,而在当时,要让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接受这类小型相机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相机未能投产。而战争一结束,厄恩斯特·徕茨就开始将巴纳克设计的这种相机投入生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深卡相机。而许多摄影师还持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这种相机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装在口袋里,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使摄影师能够以一种新的、动态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脚架的约束。 徕卡I型相机及附件(包括:装相机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门线)还有福瑞茨·威斯写的著名的《徕卡手册》。实际上,徕茨工厂从1924年开始就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A型徕卡(也称为徕卡I型,见图),A型徕卡装有50毫米焦距。F3.5口径的爱尔玛(Elmal)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不能更换;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A型徕卡只生产了一年,至1926年B型徕卡就取代了它。 B型待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康班镜间快门(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班徕卡”。B型徕卡的生产维持了5年,共制造了约1500台。1930年C型徕卡问世。C型徕卡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镜头不再固定在机身上,而是可以更换。与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F3.5的爱尔玛广角镜头和135毫米焦距、F4.5的爱尔玛长焦距镜头也同时问世。A、B、C型徕卡,作为徕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统称为徕卡I型。 从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1925年间,徕茨工厂在典型的德国理念指导下生产,小心谨慎,制造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达到1000。徕卡(Leica)这个名字,是从徕兹Leitz和相机camera两组英文词的字头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读音组成“LECA”(勒卡),但由于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就改为“Leica”(徕卡)。因此,相机的起名比制造相机晚。尽管相机的牌子确定为“徕卡”,但一直都没有将牌子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年徕卡一款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诞生,它就是 徕卡M3。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 M2、M4、M4-2、M4-P、M6以及M6 TTL 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而且M3的出现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脱了原本徕卡螺口相机设计,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进。作为第一款抽力式相机,M3大大提高了更换镜头的速度,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摄速度,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镜头螺口的损坏率。同时M3还首次采用可自动出现相应框线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的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一大特色。 徕卡M6被不少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经典机型。不仅是因为它是徕卡M系列中唯一一款全钛机身的的相机,同时还被誉为:“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也是徕卡相机销售史上销量最高的一款机型。而徕卡M7我们则可以看成是M6的电子化版本。徕卡M7采用电子虫豸的横走式快门、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门后幕闪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闪光功能、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惊喜。 随着数码相机突飞猛进地发展,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推出款款手动对焦传统相机的徕卡渐渐脱离了大部队前进的步伐。数码相机大行其道抢夺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场。而徕卡由于精工细做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不少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虽然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徕卡公司生产的高品质、昂贵的相机,每一个平面、按钮、接缝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为了适应数码时代,徕卡也必须为了生存而战。 和松下合作后,徕卡借助以电子产品见长的松下电器推出了数款极具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单反数码相机L1的徕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还是外观设计上,徕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机型,换上自己的全金属LOGO,就成为了徕卡全新数码相机。然而高出松下机型好几千元的价位让不少消费者不敢恭维。一个徕卡品牌LOGO就使得徕卡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码相机有那么大的价格,想必很多消费者都不得其解,或许就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吧。 C-LUX1采用了600万像素CCD,配备了3.6倍光学变焦镜头,广角端达28mm,机身背面搭载2.5英寸LCD显示屏,是松下集广角、防抖、微距、轻薄、大屏幕于一身的FX01的徕卡版本。D-LUX3采用了16:9规格CCD,是松下推出的千万像素16:9CCD的LX2的徕卡版本。采用4倍光学变焦镜头,同样具有MAGE O.I.S.防抖功能。配合16:9CCD,机身背面的LCD也采用了2.8英寸16:9规格。给用户更大的视觉享受。 V-LUX1则由松下FZ50贴牌而来,采用千万像素CCD和12倍光学变焦徕卡镜头,具有松下特色的MAGE O.I.S.防抖功能。而DIGILUX3则来自于松下单反数码相机DMC-L1,同样是4/3系统的忠实拥护者,采用750万像素Live MOS,可以实现LCD取景,只是在外观上采用了更加接近徕卡M系列的设计。然而松下L1的售价已经让人很难高攀,徕卡DIGILUX3目前香港地区售价高达20000元的。 徕卡众望所归的M8数码版终于众星捧月般上市了,成为徕卡进军数码领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画幅千万像素柯达CCD,放大倍率为1.3X。最高快门速度上,M8由原来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测光也多出一组非TTL式测光表,使得在与机器内的TTL测光比较后,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M8在保证了原有的全手动设计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和1954后制造的徕卡镜头兼容性,M8的镜头接口上配备了6个感应点,只要接上同样拥有6个黑白触点的镜头,便可取得镜头型号等资料并加入EXIF信息内。应该说,徕卡M8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徕卡数码时代,不同于以往松下的贴牌设计,M8更具有徕卡独特的韵味。不过香港上市价格高达20000元港币。 09年Leica推出了全画幅的M9,机身大小和M8一样,但是兼容的镜头数量多了,广角镜更派上用处了,这款取自Kodak的1900万像素CCD让leica M Digital得以进步。初始售价约六万五千多人民币。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全球各地战火不断、环境恶劣,轻便、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但时代发展,如今的世界早已远离纷飞战乱的年代,更多轻便小巧、价格适中的数码相机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奢华的徕卡渐渐成为了收藏柜中的珍品。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们自然更希望徕卡能够在数码时代中发挥出更好的风采,源自德国的严谨和精良的做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逐的焦点。或许徕卡也在努力改变目前的这一现状。希望徕卡的明天不再只是摆放在柜子里的收藏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意义的徕卡。 徕卡相机列表早期型号Ur-Leica:巴尔纳克的原型徕卡照相机。 Leica I:1925年正式生产。 螺口可换镜机身Leica I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爱尔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镜头。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与镜头联动测距仪。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门,由机身前另一小纽控制。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门。 Leica IIIb:1938年 Leica IIIc/IIId:1940年 Leica If/IIf/IIIf:1952年 Leica IIIg:1957年 傻瓜相机系列Leica mini Z2X中国造 C1 中国造 C2 中国造 C3 中国造 Leica Minilux 40mm 日本造 Leica Minilux Zoom 日本造 Leica CM 40mm 德国造 Leica CM Zoom 德国造 旁轴(M)系列M3:1954年—1966年,于1954年德国Foto Kina展览会上首次发布,总共生产了22万台。M3是首个使用快速装镜头卡口的徕卡机身(之前III系列的机身是螺纹卡口),其取景器放大倍数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线框。所以不适用50mm以下的广角镜。或可采用额外的取景器。所以要用广角就要买M2,或M4,M6.但用50mm镜头取景器里看起来很爽。M3采用现代的过片杆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钮过片。 MP:第一代经典MP1960年左右产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台还有快速过片的底盖,动作快的话可以每秒3张拍摄。那时还没有自动马达。 M2:1958年—1967年,M3的廉价版本,其0.72倍放大的取景器成为后续M系列 的标准,M2计数 器没有自动复位功能,拍完一卷后要自己动手拨回去。不然拍下一卷时会搞混所拍的张数。 M1:1958年—1967年 M4:1967年 M4 MOT:1967年 M5:体积与重量最大的M相机,长相奇怪,俗称“饭盒”,第一次加入内置的测光表1971年 M4-2:1977年 M4-P:价钱低,用了大量料零件,可靠性最差的M相机 M6:1984年—1992年,在这个划时代的型号中结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进的没有运动部件的测光计(之前M5的测光表有类似一个棒子运动部件,在帘布快门前,镜头后)和取景器中的LED指示。 M6 TTL:1998年,支持TTL闪光,所增加的电子部件在顶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将快门速度拨轮改为了逆时针。 M7:2002年,支持TTL闪光、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有.58、.72和.85倍放大的取景器规格,其顶部与M6 TTL类似。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机械相机”(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与M6类似,但其取景器的改进消除了眩光。倒片螺丝改为与M3相同.正面没有刻字,更低调一点。 M8:2006年,徕卡第一台数码化的旁轴相机,截幅机1.33放大倍率。性能不行,故障很多。 M8.2:2008年 M8升级版。快门的释放和上弦不在是同时进行(M8),而是中间有时间差,分别在按下和释放快门钮时。所以快门更轻声,快门震动更小。故障很少。蓝宝石免划伤LCD。 M9: 2009年 M9为首部全幅感光完件的M形数码旁轴相机(全幅感光完件平方为24mmx36mm),目前(2011年)最小的全幅可换镜头数码相机。 M9-P: 2011年 M9升级版,外观低调一点,没有印型号和厂牌,蓝宝石LCD表面。 单反系列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由于尼康F系列的成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产生的产品,带有内置的外部测光计和中央带毛玻璃的取景器。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持TTL重点区域测光。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础上改进了机身造型并采用敏感度更高的测光计,被一些人认为是最坚固的35毫米单反相机。SL2的制造成本比售价还高,这促使徕卡与美能达合作开发下一代电子化的单反相机——R系列。 R3:1976年,徕卡第一款电子化的单反相机,基于美能达XE1/7,在生产少数产品后转往莱茨在葡萄牙的工厂生产。 R3 MOT:1978年 R4/R4 MOT:1980年,基于美能达XD11,确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机的基本配置。提供了程序、快门优先、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模式,支持点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 R4s:1982年—1985年 R5:1987年—1988年,进行了电路改进,支持TTL闪光。 R6:1988年,采用机械快门,使得仅有内置测光计需要依赖电池。 R-E:1990年 R6.2:1992年 R7:1992年 R8:1996年,脱离了美能达重新设计,并在德国的工厂生产。 R9:2002年 R8/R9 DMR Digital Module R : 2003年 DMR数码后背,1000万像素。1.4倍率。适用于R8、R9。是R系列数位化的极佳选择。 数码单反系列S1:1998年 1000万像素。由于ISO太低,曝光往往需要好几秒,故只能拍静态物体。链接用好几台电脑硬盘储存照片。 S2:2008年 器尺寸为30×45毫米,3700万像素,比全幅大56%。 Digilux(数码)系列Digilux Digilux Zoom…12.7万像素。 Digilux 4.3……240万像素。 Digilux 1………400万像素,富士的姐妹机。 Digilux 2………500万像素。2004年photonika得奖相机。很好的相机,评价很好,做工极好,现在(2011)二手价格还是很高,600英镑。1:2.3片幅,片幅很小,比卡片机大一点点,所以大光圈也拍不出浅景深。日本造。 Digilux 3………750万像素。M4/3片幅,2006年停产。日本造。 数码便携系列C-Lux系列 卡片式数码相机,与松下合作后的姐妹机。日本制造。 D-Lux系列 卡片式高端数码相机,感光元件为16:9画幅。与松下合作后的姐妹机。日本制造。 V-Lux系列 大变焦系列,与松下合作后的姐妹机。日本制造。 X系列 整个机器完全德国原产制造。镜头也是Leica原厂设计制造。 徕卡镜头列表螺旋口镜头21毫米:f4 SUPER ANGULON 28毫米:f6.3 HEKTOR 35毫米:f2 SUMMICRON,f2.8 SUMMARON,f3.5 ELMAR,f3.5 SUMMARON 50毫米:f1.5 SUMMARIT,f1.5 SUMMILUX,f2 SUMMITAR,f2 SUMMAR,f2 SUMMICRON,f2.5 HEKTOR,f2.8 ELMAR,f3.5 ELMAR 65毫米:f3.5 ELMAR 73毫米:f1.9 HEKTOR 90毫米:f2 SUMMICRON,f2.8 ELMARIT,f4 ELMAR 105毫米:f6.3 ELMAR 135毫米:f4.5 HEKTOR,f4.5 ELMAR 200毫米:f4 TELYT 280毫米:f4.8 TELYT 400毫米:f5 TELYT,f5.6 TELYT 560毫米:f5.6 TELYT M镜头16-18-21毫米:f4 TRI-ELMAR-M ASPH 18毫米:f3.8 Super Elmar-M ASPH 21毫米:f2.8 ELMARIT-M ASPH,f1.4 SUMMILUX-M ASPH 24毫米:f2.8 ELMARIT-M ASPH,f1.4 SUMMILUX-M ASPH, f3.8 Elmar-M 28毫米:f2 SUMMICRON-M ASPH,f2.8 ELMARIT-M ASPH 35毫米:f1.4 SUMMILUX-M ASPH,f2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 50毫米:f0.95 NOCTILUX-M,f1.0 NOCTILUX-M,f1.2 NOCTILUX-M,f1.4 SUMMILUX-M,f2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f2.8 ELMAR-M 28-35-50毫米:f4 TRI-ELMAR-M ASPH 75毫米:f1.4 SUMMILUX-M,f2 APO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 90毫米:f2 APO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f2.8 ELMARIT-M,f4 MACRO-ELMAR-M, f2 Summicron-M 135毫米:f3.4 APO-TELYT-M R镜头16毫米:f2.8 FISHEYE-ELMARIT-R 19毫米:f2.8 ELMARIT-R 21毫米:f4.0 SUPER-ANGULON-R 24毫米:f2.8 ELMARIT-R 28毫米:f2.8 ELMARIT-R,f2.8 PC-SUPER-ANGULON-R 35毫米:f1.4 SUMMILUX-R,f2 SUMMICRON-R 50毫米:f1.4 SUMMILUX-R,f2 SUMMICRON-R 60毫米:f2.8 MACRO-ELMARIT-R 80毫米:f1.4 SUMMILUX-R 90毫米:f2 SUMMICRON-R,f2.8 ELMARIT-R 100毫米:f2.8 APO-MACRO-ELMARIT-R 135毫米:f2.8 ELMARIT-R 180毫米:f2 APO-SUMMICRON-R,f2.8 APO-ELMARIT-R, F3.4 APO-TELYT-R 280毫米:f4 APO-TELYT-R,f2.8 APO-TELYT-R MODULE 400毫米:f6.8 TELYT R,f2.8 APO-TELYT-R MODULE,f4 APO-TELYT-R MODULE 500毫米:f8.0 MR-TELYT-R 560毫米:f4 APO-TELYT-R MODULE,f5.6 APO-TELYT-R MODULE 800毫米:f5.6 APO-TELYT-R MODULE 21-35毫米:f3.5-4 VARIO ELMAR R 28-70毫米:f3.5-4.5 VARIO-ELMAR-R 28-90毫米:f2.8-4.5 VARIO ELMARIT-R 35-70毫米:f2.8 VARIO-ELMAR-R 70-180毫米:f2.8 VARIO-APO-ELMARIT-R 80-200毫米:f4 VARIO-EMLAR-R 105-280毫米:f/4.2 VARIO-ELMAR-RD镜头(4/3系统,日本松下造,其他系列皆为德国或加拿大徕卡原厂造) 14-50毫米:f2.8-3.5 VARIO-ELMARIT-D ASPH 14-50毫米:f3.8-5.6 VARIO-ELMAR-D ASPH Mega OIS 14-150毫米:f3.5-5.6 VARIO-ELMAR-D ASPH Mega OIS 25毫米:f1.4 SUMMILUX-D ASPH S镜头35毫米:f2.5 SUMMARIT-S ASPH,f2.5 SUMMARIT-S ASPH CS 70毫米:f2.5 SUMMARIT-S ASPH,f2.5 SUMMARIT-S ASPH CS 120毫米:f2.5 APO-MACRO-SUMMARIT-S ASPH,f2.5 APO-MACRO-SUMMARIT-S ASPH CS 180毫米:f3.5 APO-TELE-ELMAR-S,f3.5 APO-TELE-ELMAR-S CS 经典机型徕卡相机的诞生,使相机更趋小型化和更精密。由于徕卡相机在工艺方面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形成了徕卡产品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 经典螺口机 经典的螺口徕卡相机无疑是小型相机的代表作。螺口徕卡相机因其在设计上所表现的创造力,整整影响了几代小型相机的发展。仿制徕卡的产品也由此应运而生。从徕卡Ⅰ型到Ⅲ 型,徕卡螺口相机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性能完备。其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精密程度较高的、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铝合金机身,使相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得以实现; 2、小型焦平面快门和可以控制准确曝光时间的多段位阻尼系统,使相机曝光精度和范围大大提高; 3、统一机身像面定位距,实现了镜头标准化互换机制; 4、创建以机身为中心的多附件体系,大大拓宽了相机的使用范围; 5、进一步提高了相机的光学水平。 徕卡M3的问世时值1954年,是徕卡相机的鼎盛时期。它一方面继承了徕卡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大范围改良。这情形有些像以后佳能EOS废弃FD体系一样。M3的改良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 1、内装等倍率亮框取景器和视差自动补偿机构; 2、装备自动复位式胶片计数器; 3、改转盘式输片机构为力矩式输片机构; 4、改螺口镜头连接为卡口镜头连接; 5、启用新型不回转式快门调速盘; 6、新型分体插刀式连动电子测光表。M3之后,徕卡M系列的发展使得徕卡旁轴相机在技术上登峰造极,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相机工业的发展,因此被公认为相机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5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新的相机生产国开始发展一系列单镜头反光式相机,并取得了显赫的成绩。这一现实促使徕茨公司在守善M系列相机的同时,开始关注和开发单镜头反光相机。但是,此刻的技术创新已不再来自徕卡自身,徕茨公司开始注意学习他人经验。第一架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试验品,与1959年福伦达公司出品的Bessamatic 有些相像。直到1964年,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才正式发售,这也是第一架商品化的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它融汇了徕卡相机精工细琢的工艺品性,在制 造技艺上不同凡响、和同时期的M系列相机相比,徕卡弗莱尤斯的调速范围更宽,最高快;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2000秒,并使用户便于装卸胶卷的大开盖暗仓和比硒光测光表更为方便的旁轴式硫化镉测光连动系统,但是,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亦有其缺点,如同其他品牌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一样,徕卡弗莱克斯相机的快门噪音较大,取景器亮度不足以与M系列相比,在调焦便捷性和造型总体特色方面也不如M系列相机,体积亦偏大等等。1976年,可能是为了再振徕卡相机雄风,徕卡弗莱克斯系列的换代产品也启用了“3”字,命名为徕卡R3。R3一改以往徕卡弗莱克斯系列相机的造型特征,采用了更能体现现代风格的造型。R系列以后的徕卡单反相机全部装饰了徕卡醒目的圆形红色徽标,而旁轴系列相机是在M6之后才附有这样的标志。 R3的出现的确给徕卡单镜头反光系列相机添加了几分生机,但习惯用徕卡相机的人多数依然对徕卡旁轴相机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徕卡旁轴相机才是徕卡风格的源泉所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徕卡单镜头反光系列确实是沾足了徕卡旁轴相机的光。但是,徕卡高品质的镜头和经典制造工艺依然使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傲视群雄,在高档相机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R3相机实际上是徕卡第一架自动曝光相机,以后的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M系列相机却一心保持着全机械方式。这一方针似于是徕茨公司在兼顾怀旧与追求品牌、习惯于经典和习惯于快捷操作的几类人。无可否认,在便利性方面R系列相机要比M系列出色,只是历经R4、R5、R6、R-6、R7之后,R系列相机的徕卡风格变得越来越模糊,发展到R8时则更像日本相机。这同R4开始渗入日本技术有着密切关系。相形之下,M系列相机受外来技术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回顾徕卡经典旁轴相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徕卡M3发展起来的徕卡M系列相机完全是徕卡自身技术的结晶。虽然测光系统方面对新技术有所借鉴,但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以M6为例,其基本造型方面保持了M3以来的一贯风格,可以通用M系列所有镜头。而且M6的实际光圈测光方式对于简化相机结构和提高测光可靠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旁轴相机的镜头采用的是实焦距设计,它比单镜头反光相机后焦距设计所生产的镜头更加小巧和精确。加之M系列运行时的低噪音,难怪徕卡努轴相机时至今日依然拥有市场。 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情况有所不同。还在徕卡弗莱克斯系列时期,日本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已经技高一筹,垄断了相当一部分国际市场,徕卡R系列的出现已经无法抵挡众多日本厂家单镜头反光相机品种上的优势。而在高档旁轮相机领域里,日本厂家则逐渐退出了与徕卡的正面较量,使得徕卡M系列独领风骚。80年代后,日本单镜头反光相机在自动化程度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徕卡R系列相机的单兵独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步履艰难。然而,R系列产品还是借助徕卡的文化背景和一流的工艺水平坚守在一方狭小的领地之中。很明显,R系列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持是难以生存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R系列在市场上的收敛,相机生产数量不大,加之较高的成本投入,R系列的身价已高于自身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含量与日本同类相机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恰恰是这一原因,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也体现出了它的高贵所在。 综上所述,无论是经典旁轴系列,还是单镜头反光系列,徕卡越来越多地凝聚为或表现出一种文化,使用价值对徕卡来说也许已经变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说只是徕卡的一个方面。在数字化不断冲击传统的今天,徕卡更容易被看作是传统。而传统表述的是一个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在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能不说:徕卡,历史的象征! 徕卡相关专卖和网站美国徕卡历史社团 徕卡主义 徕卡迷俱乐部 中国的徕卡品牌专卖店 2005年4月25日徕卡相机在亚洲的第一个专卖店,在北京豪华社区珠江帝景内开业。专卖店取名:“北京莱茵之春商行”。 北京徕卡相机专卖店位于北京国贸CBD商业圈, 内有徕卡旗舰陈列室,徕卡售后服务中心。 旺座中心徕卡专卖销售处 可拨打查询电话 询问徕卡专卖店地址 徕卡测量系统徕卡测量系统在测量解决方案的创新设计方面拥有近200年的历史,其 产品和服务深受全球专业人士信赖,能够帮助用户采集、分析和显示空 间信息。徕卡测量系统以广泛的产品系列而享有盛誉,这些产品能准确地采集信息、快速建模、轻松进行分析,还能通过3D方式显示空间信息。每天使用徕卡产品的用户都充分信赖产品的独立性,以及它们提供的高价值和出色的客户支持。徕卡测量系统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总部位于瑞士Heerbrugg。公司在23个国家拥有2400多名员工,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拥有数百家合作伙伴,并通过他们为全部数万名用户提供支持。徕卡测量系统在瑞士证券交易市场挂牌上市。 徕卡测量系统发展历史1819 在瑞士Aarau成立Kern公司 1921 在瑞士Heerbrugg创立Wild公司 1970 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国际性工厂 1986 与德国Leitz合并,成为Wild Leitz集团 1988 Wild Leitz收购瑞士Kern公司 1990 与英国Cambridge仪器公司合组Leica集团 1994 收购美国Magnavox公司GPS部 1997 徕卡集团分为相机、显微镜系统和测量系统三个独立公司 与美国Helava合组LH系统公司 与ESRI战略联盟 2000 徕卡测量系统在瑞士上市 购买美国Cyra公司少量股份 增购加拿大NovaLIS股份达到(31%) 2001 收购美国Laser Alignment公司 收购美国Cyra公司 购买德国AED公司部分股份(25%) 收购LH系统公司 美国ERDAS公司并入Leica 徕卡业务系统划分为六大业务部门: 工程测量系统、地学空间影像测量系统、大众测量系统、 工业测量系统、HDS高清晰测量系统和特种仪器系统 2003 收购澳洲Tritronics公司 2004 成立徕卡测量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徕卡测量系统(武汉)有限公司 测量领域的先驱作为一家锐意创新、全球领先的测量产品供应商,徕卡测量系统拥有悠久的创新传统,并继续致力于打造未来的测量技术。徕卡测量系统在产品研发方面一直坚持不断的投入,并将继续树立新的技术里程碑,使我们的客户从中获取最大收益。 1921 T2,全球第一台光学经纬仪(Wild) 1923 A1,全球第一台模拟摄影测量立体绘图仪(Wild) 1925 C2,全球第一部航空摄影相机(Wild) 1969 DI10,全球第一台红外测距仪(Wild) 1977 TC1,全球首款具有机载数据处理功能的全站仪(Wild) 1984 ERDAS推出全球第一个基于PC的遥感软件 WM101,全球第一台测量型GPS接收机(Wild-Magnavox) 1986 DIOR3000,全球第一台无反射镜测距仪(Wild) 1990 NA2000,全球第一台数字水准仪(Wild-Leitz) 1991 SMART 310,全球第一台工业激光跟踪仪(徕卡) 1991 System 200,全球第一台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技术的GPS产品 1993 DISTO™全球第一台手持激光测距仪 1998 TPS300 / 1100系列产品,全球第一台具有同轴无反射棱镜测距功能的全站仪 1999 Cyrax2500 全球首台可在1秒钟内采集1000个点的三维激光扫描仪 2000 Cyclone 独特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软件 3D高精度TPS和GPS机械引导系统 ADS40,全球第一台航空数字传感器 2001 SurveyEngine可直接生成ESRI兼容的数据 Spider GPS参考站软件 2002 CloudWorx三维CAD插件,可在CAD系统中处理HDS三维点云数据 2003 HDS™,实现高分辨率的快速测量和三维可视化 GS20,亚米级专业GIS数据采集系统 2004 T-probe和T-scan,All-In-One(全合一)工业测量解决方案 DISTO™-Plus,全球第一台使用蓝牙技术,并提供制图和电子数据处理两个免费软件包的手持激光测距仪 System1200 全球第一个GPS/TPS全面兼容的测量系统 GRX1200 GPS参考站接收机 2005 SmartStation,全球第一台真正集成GPS的全站仪,取名超站仪 SpiderNET GPS参考站网软件 六大业务系统公司下属6大业务系统, 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和各种业务应用提供服务。 工程测量系统 是徕卡测量系统最大的业务部门。它在各种专业测绘领域为全球测绘、工程、建筑和施工行业的客户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从全站仪(TPS)、全球定位系统(GPS)、水准仪、建筑用激光仪器,到专用软件和机械引导系统(包括激光导向仪),并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管理系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地学空间影像测量系统 为用户提供基于影像的测量解决方案,业务范围从遥感和航空测量到GIS(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包括航空数字传感器(徕卡ADS40)、3D航空激光扫描仪(徕卡ADL50)、相应的影像测量软件包,以及用于数字2D/3D软件解决方案和地面模型制作、编辑和可视化的ERDAS IMAGINE。 工业测量系统 能够帮助工业用户(如汽车和航空航天业)精确地测量大型部件,精度可达到忽级(10um)精度,并能直接在CAD系统中处理数据。其产品范围包括激光跟踪仪、T-probe和T-scan、高精度的全站仪和经纬仪,以及基于CAD的三维坐标测量软件Metrolog。 大众测量系统 发明了具有革命性的Leica DISTO,“徕卡迪士通”手持式激光测距仪。采用了革命性的激光技术,使你能够方便、快捷及精确的测量距离、面积和体积,它更能让你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它适用于很多不同的大众测量行业及领域、包括房产建筑、评估、验收、室内外装潢、交通、消防等等,你一定能找到它在你生活中的应用。 HDS高清晰测量系统 使徕卡测量系统迅速进入新兴的三维数据市场。近期收购的Cyra Technologies Inc(位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成为该部门的核心。Cyra Technologies使用其三维HDS3000、HDS4500三维激光扫描仪及Cyclone 软件,为用户提供三维数据采集和独有的可视化解决方案。HDS高清晰测量系统可快速采集远距离三维数据,并达到毫米级的测量精度,为客户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 特种仪器系统 包括Polymeca AG,我们全资拥有的位于Heerbrugg的机械组件工厂。 测量大陆合作伙伴ERDAS产品分销合作伙伴 北京望神州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Digital LandView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GPS-分销合作伙伴 广州天徕测量仪器有限公司 TPS全站仪-分销合作伙伴 广州今徕仪器有限公司 HDS三维激光扫描仪-分销合作伙伴 广州市欧克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