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嵩县闫庄
释义

嵩县闫庄 位于河南省西部豫西山区嵩县境内,距嵩县县城18公里,东连田湖,西接大坪,北临宜阳。老洛栾公路,南闫路(S247)交汇于此,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全镇约有人口4.1万人,这里商贸市场比较发达,是嵩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主要有黄牛市场和集贸市场。

地理位置

嵩县闫庄镇闫庄村位于嵩县北部,是镇政府所在地。其中包括三个自然村(闫庄、西园子、党湾),28个村民组。分布于樊川沟与石槽沟下游两岸。南与大坪乡宋岭接壤,西与贺营、王元村相接,北与高垛、湖沟毗邻,东与店上村相连。村域东西长2.2公里,南北约2.1公里。东西向的洛栾公路与南北向的南闫公路在村东交汇。全村总面积4.6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3平方千米,林地、荒坡、荒滩面积1.63平方千米,村庄占地1.46平方千米。计1100户,4500余人。

村名沿革

闫庄村原名銮驾镇。因唐武后武英到思远山赏景驻驾于此而得名。历经宋、元、明、清至咸丰,原名未改。到同治六年,经王书敬率众把凤凰台、古垛庄、銮驾镇、闫家庄等八庄合成一寨(寨里寨外三里三),改名为闫庄。[黄花寺钟上载,该钟于1958年被毁],至今115年。

姓氏渊源

全村共有64个姓氏,王姓214户,行姓82户,张姓78户,程姓51户,刘姓50户,吴姓48户,党姓47户,魏姓38户,杨姓36户,李姓32户,孔姓26户,耿姓22户,韩姓20户,苏姓16户,梁姓14户,曹姓13户,胡、郭、高姓各9户,朱、邢、贾各8户,马姓7户,乔、吕、廖姓各6户,夏、赵、于、闫、温、房、谭各4户,海、黄、许、宋、万、秦各3户,任、石、席、郝、单、仇、强、史、吉、金、范各2户,焦、衡、卢、姬、白、谢、安、司、聂、董、周、陈、田各1户。

闫庄村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现有族谱姓氏记载,多系从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间从山西洪洞大移民中直接迁来,或辗转居住异地后又迁至此。祖居姓氏,无谱可考。

经济产业

(一)农业:闫庄村是该乡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薯等。解放初粮食亩产80公斤左右。七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绿化了东沟、西沟、治理了西河、南河、西坡、东坡,修水平梯田1800亩。改河造地150亩,打机井6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的科学意识逐步提高,农业先进技术及农业机械的应用,加上良种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底,全村粮食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初步统计:至2005年全村拖拉机486台,水泵210部。1993年东沟栽植的150亩杜仲,2005年底经专家评估产值逾百万元。

(二)畜牧养殖业:2005年底大家畜存栏192头,生猪存栏940头,家禽9450只。(三)加工业:1959年闫庄村(大队)建碗厂一座,从业10人。1962年闫庄村兴办工副业,购柴油机、轧花机、轧油机各一台。1963年购50千瓦柴油机发电机一台,轧花机二部,冷压机三部,扩大规模,从业18人。1968年闫庄村架通高压电后,大队购置磨面机一台,粉碎机一台,解决了群众照明、及生活等困难。七十年代初,大队又建立了翻沙厂、面粉厂,同时购买发电机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大四轮拖拉机各一部,车床三台,电焊机一台,钻床各一台,年创利润达12万元。在此期间,大队先后共建集体办公房108间、露天影院一座。购缝纫机、锁边机各一部,成立了缝纫组,解决了群众穿衣难的问题。1986年个体办机砖厂一个,从业60人;1995年个体办面粉厂一家;到2004年6户从事豆腐加工。

(四)第三产业:闫庄村历史悠久,属龙门以西重要集镇之一,建国前后从事小商小贩者较多。2005年底有经商户246户。1974年前没有运输车辆,至2005年底从事运输480户,外出务工从业300人,收入150余万元。

社会事业

(一)小城镇建设:闫庄村是嵩县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畜牧、花生生产基地。同时建有豫西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年平均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另有综合集贸市场三个,年交易额达8000万元,是嵩北商贸流通重地。

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2002年闫庄村在闫庄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闫庄集贸市场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共投资2025万元,完成了市场、道路、学校、医院等框架建设及通讯、电力、排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在闫庄村城镇建设中,拆除不规范房屋5700平方米,新建房屋26000平方米;重新整修扩建了大型黄牛交易市场,占地12000平方米;新建综合市场一条街,长416米,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修筑两条休闲大堤;新建汽车站,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美化街道主要设施,铺彩砖人行道12000平方米,架设路灯50个,栽植绿化树1000株;铺设下水管道3000米。铺设柏油路700米(该路由竹元沟村张自才捐资源 万元,称自才路)。2003年闫庄村投资50余万元,硬化全村主要街道共6355米。

(二)水利工程:1958年大跃进闫庄村修西沟、东沟水库二座。1967年闫庄人民公社统一规划,闫庄村修后坡水渠引青沟与洪涧河水库灌溉农田1200亩。1970年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打机井5眼。1973年闫庄村先后在石槽沟玉皇庙截潜流两处,因地下岩石缝隙较大,导致截流引水失败。

八十年代,土地下放后,村民为确保农田灌溉,先后打机井20眼。党湾村修通了与南大岭相接的水渠。灌溉面积800余亩。

1994年村起动了井渠配套工程。建机井房20间,硬化水渠4000米。1996年冬,修南河防洪砂石大堤2800米。用水泥护砌1300米。2003年建水窑11个,解决了四个村民组人畜吃水问题。

(三)教育发展:1926年王经夏在关爷庙、奶奶庙开办私立民学。1935年由万云阁投资,私塾转入学堂。校址在村中心,设有小学班、中学班。课程开设由语文、算术、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等。行鹏肖任校东,方圆百里学生慕名就读。建国初,学堂仅设六个班,共有学生200名,教师10名。

1937年7月河南大学迁嵩。河大校长王广庆在县城嵩英中学举办暑期补习班,闫庄村王经洛、王体行、王敬轩参加学习。1942年暑期在潭头举办补习班刘喜来、程远记参加学习。他们为后来闫庄村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为扫除文盲,村成立了扫盲夜校。增设扫盲教师3名,由孔祥有、苏海章、王得中任教,后转为民办教师。1975年随着入学儿童的增加,学生数达1300余人,造成师资严重缺乏,经村委研究,补充民办教师12名。报酬除教育局补助5-7.5元外,另由村统一计工分。自1986年后,民师逐步经中招考试转正。

幼儿班于1977年设立,开设大、小两班,由大队投资设备,教师报酬由村提留解决。

1949年至1967年小学学制设六年,1968年学制改为五年,小学设有初中班,学制二年。1985年改名为中心小学。1988年解散初中,所有小学毕业生可全部进入乡中读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闫庄村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村民齐心协力,经三年集资60余万元,于1992年6月动工,历时九个月建成三层教学楼一幢,87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至2005年闫庄村拥有22个教学班,千余名学生,35名教师,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建国以来,闫庄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数百人,杨义锋于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洛阳市理科高考状元,后又取得研究生学历,到德国留学。

(四)卫生:解放前,有崔书典、王芳、张遂心、梁朋、廖会等几家中药铺。解放后,1958年乡成立卫生院,各生产队有卫生员,直接受卫生院领导。1970年村成立卫生所,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每人每年交细粮一斤。有病就医药费半价,若大病外出治疗,回来报销60%。初成立时有廖双喜、王跃林、杨五献、马保臣、张本玉、胡玉盆等人。1993年村集体卫生所设五个医疗点,医务人员10名,为村民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2005年底,全村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人每年交10元,可享受中央财政资助每人每年20元,省、市、县每人每年20元的补助。

历史沿革

闫庄村原名銮驾镇。因唐武后武英游历驻驾于此而得名。历经宋、元、明、至清咸丰,原名未改。同治六年,经王书敬率众将銮驾镇、凤凰台、古垛庄、闫家庄等八庄合并后,更名闫庄且筑寨围护。东西南北各寨门上方分别镶嵌大理石匾额,分别以各门所对景观为题款:东望陆浑、西接卤峰、南临活水、北控思远。由于封建迷信的影响,又在车门外建龙王庙,西坡建火神庙,以保佑寨内居民平安。

明太祖洪武初,闫庄编为予洛里,属樊川保管辖,村设村首,公差、纳税由村首负责分摊到户。

清至民国期间,各方土匪拉杆,民不聊生,百姓终日恐慌不安,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7年春,八路军到闫庄,初期解放。1948年进行急性土改,剿匪反霸,成立农会。将万云阁等地主家财产分发到农户。当时闫庄村以十字大街为界划分五个街区:一街西北区(行家胡同)、二街西南区(西圪塔、西园子)、三街东南区(杨家圪塔)、四街车北区、五街党湾区。

1949年闫庄建立了区政府,区长李玉振,苗秀吉任工作队长。同年春开始土地革命,闫庄村建立了乡党支部(属小乡),党福兴任书记,刘来福任乡长,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农村划分阶级的政策(各户根据居住,土地等生活条件划分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等成份)。分地分房(分地主家房、地)到户。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从此结束。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闫庄村的男女老幼,身着新衣裳,门贴喜联,敲起锣鼓,扭起秧歌,象过大年一样,热烈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闫庄村约1200余人。

1954年成立互助组(由农户自愿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生产的团体)。

1955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由各互助组共同联合在一起的集体劳动生产团体)。

1956年10月成立高级社,即闫庄村集体农庄,辖24个田间队。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时期,在党的英明政策指导下,闫庄村民政治文化生活日益向上。正当社会主义建设阔步向前发展之际,受58年大跃进的极左共产风潮的影响,集体农庄改为闫庄小乡。各家交出炊具、粮食,过“共产主义”,集体吃饭,统一生产劳动,即所谓的“吃食堂”。当时共成立六个食堂:党委、政府各一个,农民四个(行家胡同、西园子、杨家圪塔、党湾)。当时大炼钢铁,放卫星的“大跃进”在闫庄搞得轰轰烈烈。男劳力上山砍柴烧碳,炼钢铁,剩余妇女劳力种地。至1960年,由于“共产风”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集体食堂出现饥荒,顿顿是稀菜汤,人人面黄肌瘦,大部分人得了浮肿病。个别人为填饱肚子吃榆树皮、橡子面,甚至吃石头面(一种石头可磨面充饥)。

1960年成立闫庄大队,散食堂,土地重新划分,下设18个生产队,村民在生产队劳动,按人头,凭工分,取得报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闫庄村成立相应的各种红卫兵造反组织。如嵩北造反司令部、一二九战斗团、东升战斗团等。并进行革命大串联。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开讲应会,开批斗会,斗私批修。当时大体分两个派性:即二七派和联委派,双方派性十分激烈,导致整天批斗游行。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只讲政治,不搞生产。

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开展,派性更为严重。为稳定局势,全国各地根据上级精神执行革命大联合,闫庄成立了闫庄公社革命委员会,闫庄大队更名为闫庄大队革命委员会,形势趋于平稳。

1970年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各生产队由大队统一规划,分别在东坡(老九、十队)、后坡(一至八队)、西坡修水平梯田。冬季开展整党运动。

1972年闫庄村革命委员会又更名为闫庄大队。72年教育回潮,闫庄初中考入第四高中13人,考核成绩位居嵩北各校第一。

1975年闫庄大队人口达3110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8日闫庄村在十字街老戏楼开追悼大会。全体社员及社直单位、在校学生怀着对毛泽东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胸带白花,深切悼念伟大领袖,整个会场肃穆垂首,泣声一片。

1978年冬,闫庄大队大搞水利基本建设,每人分石方二方任务,修砌西河大坝。

1982年4月2日(农历),闫庄古刹大会下午3时左右,突然下起大雨、冰雹,使西河洪水暴涨,各商户货物来不及转移,多数被洪水冲走。农作物被毁,损失惨重。

1983年闫庄大队更名为闫庄村民委员会。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开放。闫庄村民利用传统的大集市场,充分发挥集镇优势,各显其能。个体经商、加工、运输、养殖等专业户,不断涌现。村民的生活日益提高。

人民生活

解放后人民生活日益提高,80年代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明显改善。2005年人均收入达1600元。村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家用电器,电话,机动车辆进入农家。全村2005年拥有电视机1500余台,洗衣机1100余台,冰箱300余台,音响800余套。1991年村投资2.9万元,购置电视卫星差转台;1997年村里安装了闭路电视;1999年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安装800部,手机2000部,拥有机动车686辆,摩托200辆,三轮摩托车440辆,汽车46辆,轿车5辆。

风景名胜

(一)黄花寺:闫庄村东门外有一古寺院,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经汉顺帝刘保元年兴建,房舍250间,范围百亩有余,焦涧川所有土地尽归该寺,和尚百余名,一年四季香火不绝。

古时,闫庄是赴长安的大道,唐时天官郑平信之女由白沙赴长安,路经此地被黄花寺和尚抢入寺院。后郑天官亲率御林军到此将和尚杀尽。寺院至明末被毁,后只留下三间庙宇,于1959年倒塌。此寺共经历1836年。[大钟记载]

(二)复兴寺:该寺位于闫庄村西九里山下,该寺建于唐朝年间,占地约有五十余亩,僧人百余,香客络绎不绝,历唐、宋、元、明、清,1400余年,经沧桑社稷变迁,破烂不堪,于1997年重修。

现存正殿三间,过门三间,厢房三间,僧住房三间,共计十二间。于1989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万选才故居:万选才故居建于1929年,有房60余间,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由万云阁居住,西院万选才居住。解放后,一直由闫庄乡政府占用。1985年7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乡政府迁往新址。

该故居结构为砖木结构,东院建有上房,东西厢房、过厅、二门楼、大门。上房,厢房均为小灰瓦覆盖,五脊六兽,大立木架,屋内木格扇,木板栅,过厅为大立木架结构,棱格扇门,具有独特的民间四合大院建筑风格。

(四)关帝庙:关帝庙位于闫庄村中心,现存正殿三间。该庙建于明朝,乾隆年间增修(曹现院内碑记),道光三年三月二十日重修。

(五)万氏佳城:万氏佳城(万选才墓院)建于1933年,位于闫庄村东一公里处(现县农科所占用),南临洛栾公路,西临南闫公路。

万氏佳城葬着原国民党第八方面军军长、河南省主席万得英(万选才),万系闫庄村人,祖居伊川万坡。1930年万与冯玉祥联合反蒋在赴前线督战,其部下刘、阮二人乘其不备,将其扣押,解送南京,被蒋枪杀于雨花台,后葬此地。1933年河南省财政厅厅长梁海厅拨款建“万氏佳城”。现存房舍19间,形式不同的门、亭、池五座,中轴上布局两节大院,有三进大门一座,后节有主祭大院,单进大门一座,两侧有墓卫士室十间,后有主祭房五间,两翼为致祭室四间,院内两侧有石狮、石羊、石人、墓碑矗立。

原国民党政府中央委员会浦口要塞司令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为万撰文:“幼为良工,长为良将…..”以述生评。

该墓院建筑属硬山式,砖木结构,柱均为不减栏制作,前檐下有坊和额坊,正方形,五脊六兽,小灰瓦覆盖。三进大门前竖立,牌坊,牌坊正面刻画龙凤花鸟图案。院墙等为青砖所砌,“文革”除“四旧”,房顶琉璃瓦、五脊六兽、门窗、牌坊、石狮、羊、碑被毁。

(六)闫庄寨:闫庄寨从清同治六年(1864年),开始修建,由本村人王书敬率众历经三年,于清同治九年(1867年)建成土寨一座,寨围三里三,寨墙高6米,呈梯形状,底宽10.6米,上宽2.6米至3.3米。寨墙上设寨垛高2米,宽0.6米,四周挖有寨壕,宽20米,深10多米,除防御作用外,雨季汛期兼具防水泄洪功能。东西南北四方设有四个寨门楼。初建时为土木草房结构,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万家(万选才二太太)出资将其寨门楼改建为砖瓦结构,高20米,宽10米,中间为砖拱寨门洞,寨门厚4寸,宽近4米,高5米有余,门上镶有数根铁条及圆宝钉,四寨门分题匾额:东望陆浑、西接卤峰、南临活水、北控思远。

平安无事时,白天只开东南两门,入夜闭门。遇有战事或匪警时,紧闭寨门,有村保长按保甲制度统一安排村民轮流打更守寨。1944年日军进犯嵩县,为抵御日军入侵,村民在寨墙上架鸟枪,设土炮,置滚木垒石,严阵以待,表现出闫庄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气节。

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

(一)民间艺术:

1、戏曲:明末至清,闫庄村即有敬神小曲,说唱等戏剧形式出现。在村中,东门内曾建两个戏楼,以供村民逢年过节庙会娱乐之用。民国以前剧团称“戏班”。戏班有30余人左右,有“五生”、“五旦”、“五花脸”、“八个场面两箱管”。民国中期闫庄村程继周组建闫庄火神戏,卖掉自家耕地请教师,购戏装,由党明勋任戏主,程继周任班主。1940年由行鹏肖任戏主,关老虎任乐师,程继周任班主。剧种以豫西靠山簧为主,主要演员:周清娃、梁太娃、曹天社、张景云、刘黑子、孙双喜、高仁忠、张运、谭大仓、谭京仓、张秋香、吴彩兰、范关印等。演出主要剧目《化心丸》、《铡美案》、《反徐州》、《刀劈杨凡》等。1951年嵩县商联会长齐玉林找曹天社拟建嵩县专业剧团,曹又找程继周商谈,将火神戏原班十八人并入嵩县和平剧团。

1958年胡学良创作《小麦卫星飞上天》,剧本发表于河南人民出版社。

文革期间,闫庄村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取代了专业剧团。团长分别由张三水、胡学良来担任,乐师吴跃卿、谭大仓。演出主要节目《掩护》、《三月三》、《一块银元》、《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1971年闫庄村学校组织学生成立文艺宣传队,由教师杨北朝、杜培良负责,组织学生任红兴、武跃民、行相茹、张会粉、张玉枝等人分别演出《红灯记》、《沙家浜》、《为人民服务》等节目,代表公社到陆浑慰问演出,并参加县文艺调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业余剧团再度复兴。1980年闫庄村组建剧团,82年被县审批为半专业剧团,先后在闫庄、田湖、伊川、河北等地演出历史古装戏。84年该剧团被审批掉。

2、唢呐:又名响器。闫庄村唢呐历史悠久,旧时婚丧事只需一根唢呐一盘笙、一副梆子即可办事。地位低下,被称“下九流”之一。

曹家唢呐已祖传五代,班主曹现曾于1985年5月赴洛阳地区“第三届新蕾音乐会”,代表嵩县参赛,荣获集体二等奖,曹双军、曹爱珍荣获个人二等奖;2001年被市电视台作专辑采访。

王家唢呐班主王根现,曾于1996年8月代表嵩县参加“洛阳市杜康杯唢呐大赛”,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个人荣誉奖。

曹、王两家唢呐吹响豫西大地。

3、铜器:旧社会逢年过节,火神爷出巡,由村或火神社组织村民演出,演出时大扇大打,粗犷雄壮,撼天动地,激动人心。解放初期,神社解体,由村集体组织,佳节盛会演出。

1966年文革除“四旧”铜器大鼓被毁。1979年闫庄村投资1.2万元,购置大鼓、大擦、锣等乐器,由村委组织刘喜朝任教练,集体演练,曲牌主要有《装鸟枪》、《四排》、《长兴》等。

4、杂耍:

(1)高跷:闫庄村高跷始于清光绪年间,兴于解放前后,有丑、正旦、小生、老旦、老生、女丑、须生行当。基本动作有“大过板、走八字、漫头、叨鸡、卧身等。主要演员有:胡石留、张天、王章、赵宝全、高石娃、王德连等人。

(2)骑柳棍:用车轱辘一副,车轴中绑一木杆。丑旦翻穿戏装或皮袄,手执扇子或烟袋,坐于木杆前端。另一人手握木杆行走并一压一松,丑旦忽起忽落,诙谐有趣。

(3)独角兽:始于清代。一人穿大档裤头和执有木棍的双手并入一独腿长裤中,顶端外套朝靴,形如独角。其腹袒露,上画兽脸,演出时用独角踢人,起打声作用。

(4)跑旱船:始于民国。用竹子扎一船,上有顶,四周用红绿布围之,人站竹船内用假裤穿“三寸金莲”鞋搁在船上,佯装倾盆大雨,有正旦和老生,以大过板演奏。

(5)张公背张婆:兴于解放初期,系一人演练“张公”,背着张婆用女外衣、裤、鞋均系在张公身上,张公双手在后,一手执张婆假头左右扭晃,逗人可笑。

(6)竹马:用竹扎成马形,外糊纸,人站竹马中,拌演者不分男女老幼,手执鞭子,走“8”字说唱。

5、民舞:解放初期,陕北秧歌舞、打花鼓及腰鼓舞传入我村,红火一时,大跃进至文革时腰鼓舞在民间尚存。

(二)民间风俗:闫庄村早时即有“女修织纫,男务耕耘”、“婚姻富有者结彩宾贺,贫者则仪礼节俭,一贴心人为定”、“疑难杂症,近城信医,山乡信巫,子女认干亲,老少皆爱敬神”。清末至民国赌博、吸大烟、买卖婚姻者尤甚,老人死者,子女行三献大礼,葬后次天,孝子拜客,行孝三年,第一年的春节贴蓝色对联,第二年贴绿色对联,三年毕贴红纸联。三年内春节不得走亲串友。闫庄村早有兑老当社风俗,即五至十家结合,长辈死后每户兑面、被褥或席,以解决燃眉之急。

闫庄村每年大节序则是:立春迎春,东郊女士喧闹。春节祭先祖及亲友贺年。正月初七火神爷出巡,铜器杂耍热闹非凡。元宵节,家家户户挂灯笼。二月二炒玉米花,吃软茴香豆。四月初一古刹会,购置农具。春分后十天(即天社)合族祭祖上坟。端阳节太阳未出前,割艾蒿泡药草治百病,手脚系五色线,饮雄黄酒,吃粽子。六月六,炕干饼,旧时迷信为小孩嚼灾。八月十五中秋团圆节,吃月饼。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十月初一烧五色纸衣,大门外烧香,送寒衣。十月初八古刹会,看大戏。冬至祭祖,腊月初八煮稀粥。腊月二十三请灶神。腊月二十四扫室尘。除夕桃符送岁。

解放后,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节序改变。男女平等,忙时男女皆耕,闲时女勤家务,男外出打工。破除迷信,不再求神信巫。宗教信仰自由,婚丧俭办。2002年10月实行火葬。婚事男女到乡政府、县民政局办理结婚证,彻底铲除了买卖婚姻,小女媒,换亲,转亲等不良风俗。

党政建设

1947年嵩县解放。闫庄乡人民从此翻了身。早年参加八路军的刘长安,任职101股长(代号)受命返乡任闫庄区区长。在区公所的领导下,建立了闫庄村公所,共产党的组织只能从事地下秘密活动或以农民协会的名誉发动群众开展反匪反霸斗地主等工作,打击反动势力。194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共产党的领导和作用在广大贫雇农中得到了认可,地下活动转为公开领导。1949年7月1日,闫庄村党支部正式成立,地点在老区公所院内(后闫庄区撤销建为田湖区),同时召开农会会员和贫下中农大会,由刘长安公开宣布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名单,支部书记由党福兴担任,党员5名。公开了党组织,建立民了闫庄村第一个党支部。

历史名人

万选才:字得英,乳名二涛。原出身贫农家庭。万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幼年,青年时期仗义斥责过豪绅,为避免报复,于民国九年二月十一日夜间同韩玉宾、张世英、张景超等13人“拉杆”于九女沟瓦房院,在山上结众九百余人,后旋即投奔镇嵩军,初为营长,后任团长,继又转入国民第二军任旅长、师长。此时与冯玉祥合作参加北伐战争,荣任军长。因他屡建战功,荣升国民革命军第六路总指挥和河南省主席等要职。

正当万任省主席励精图治,有建树之时,刘茂恩、阮勋倒戈投蒋,于1930年5月20日万赴前线督战,刘、阮乘其不备,将其扣押,解送南京。蒋介石威逼引诱,阴谋未逞,于8月27日万被枪杀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8岁,仅任河南省主席50余天。

重大事件

清光绪三年(1887年),天遭大旱,秋禾晒死,子粒未收,王万勇之妻走娘家,七岁孩子后哭追母,路上竟被杀害充饥。

民国九年,霍乱四起,愚昧的村民闭门求神,到处击鼓鸣锣。七月十五日,家家贴新对联,用油锅炸面人。大门前挂起红布,公鸡脖子、脚上拴红绳,破鞋堆大街,用火烧,人们胸前挂红布条,水缸里丢明矾、生姜、绿豆等物。结果无济于事,后民谣传“大家病,来势凶,上吐下泻带头痛,手肢麻木实难受,下神避邪也不中”。

民国九年二月十一日夜万选才,韩玉宾等13人将闫庄总团部枪掳去几支,“拉杆”上山。

民国十年七月间,匪首李万如攻破闫庄寨,打死行仙、廖须娃,杨林保、梁金成、王狗碰等人。

民国十九年五月,万选才为其父治丧,闫庄村第一次通汽车,无声电影在村首次放映。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六日,闫庄村发生蝗灾,秋庄稼被蝗虫吃完,由民谣相传“蚂蚱轻,蚂蚱怪,飞起能把日头盖,大风刮不跑,大雨淋不坏,真正算是一大害”。

1949年7月1日,闫庄村党支部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闫庄村家家贴对联,人人换新装,锣鼓喧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3月底,闫庄村遭受霜灾,2000亩小麦遭受霜打。

1956年6月10日,闫庄村有线广播开通。

1958年村成立大队,各农户到食堂吃饭,集体上工,1960年4月食堂散伙。

1966年秋季大旱,作物绝收。

1968年春闫庄村架通高压电。

1970年村成立村级卫生所。

1971年7月第十三生产队抗旱在西地打机井,因柴油机排烟沉入井底,致使张石头、张保须、李铁军等七人窒息休克。因抢救及时,未导致生命危险。

1974年迁入移民户。

1975年洛阳市知青袁世敏、穆素梅、孙二碰等四名知青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我村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村设灵堂,乡直单位、学校、生产队组织吊唁。

1981年春闫庄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田承包到户。

1982年4月2日闫庄古刹大会,下午三时左右,天气骤变,先下冰雹,后降暴雨,西河突涨洪水,使县直商业各乡供销社及闫庄村商户的货物来不及转移冲去,农作物被毁,经济损失惨重,但无人员伤亡。

1985年5月18日,太原冶金学院副教授万山,将其父万选才遗骸移回万氏佳城。

1992年6月,闫庄村民集资60余万元,建教学楼一幢。

1996年7月31日下午3时,骤降暴雨,西河洪水猛涨,许多赶集人为避雨躲进河滩中央所盖的商户简易房内,致使十余人被洪水夺去生命。闫庄村民有杨福禄、刘天仙、曹文喜、翟荣先、赵暖、万小燕等。

2002年10月1日实行火葬。

2003年4月至6月,全国上下抗击“非典”,闫庄村组织党员组长把守路口。外出人员回乡隔离14天,取得抗“非”胜利。

2003年12月,闫庄村完成闫竹路闫庄段1000米砼路工程。

2005年闫庄村实行农业税减免,政府并给粮农每亩补贴7.3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5年春投 万元,修筑西河大堤 米。

2005年村投资 万元,新建村委两层办公楼。

2005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村小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附:

表(一)省级以上劳动模范

姓名 性别 类型 级别 日期 获奖证件 备注

张木升 男 青年团 省 1965年 奖状 

张三水 男 学习 省 1965年 奖状 

行相如 女 三八红旗手 省 1979年 证书 

表(二)革命烈士

姓名 性别 出生
时间 参革
时间 牺牲
时间 牺牲
地点 所属单位 职务

魏九流 男 1922 1948 1952 朝鲜 志169团2营枪连 班长

杨石头 男 1928 1947 1951 朝鲜 志4兵团13军37师 通信员

申涛 男 1934 1949 1951 朝鲜 志58团运输连 战士

王耀廷 男 1927 1949 1951 四川 工兵司令部 文书

刘凯 男 1900 1949 1951 朝鲜 志汽车连 战士

梁保善 男 1922 1947 1948 田湖 闫庄 情报员

表(三)历史名人物

姓 名 性别 职 务 工 作 单 位

万选才 男 军长河南省主席 国民革命军六路军一军长

万品一 男 旅长 国民革命军75师旅长

张世英 男 团长 镇嵩军

王育生 男 伪县长 嵩县日伪政府

表(四)在各地任党政军县团职以上人员

姓名 性别 职务 工作单位 任职时间

刘长安 男 主任 广西统计局办公室 1955

吴广东 男 部长 陕县人民武装部 1975-1984

行纪章 男 社长 贵州公安厅11处 1988

刘天恩 男 师参谋长 东北空军某部 已退

刘天来 男 团长 福州文工团 已退

孔东尧 男 社长 河南科技出版社 

孔祥德 男 政委 嵩县人民武装部 已退

王岳来 男 院长 三门峡法院 已退

程运生 男 处长 青海保险公司人事处 已退

杨武装 男 处长 新疆军区编辑处 

张松峰 男 副县长 嵩县人民政府 

孔令毅 女 副处长 郑州市人民银行 

贺岳立 男 处长 黑龙江黑河市边防局 

张庆川 男 局长 四川省气象局 

表(五)高科技人员

姓名 性别 职务 工作单位 任职时间

刘德森 男 高级工程师 嵩县公路管理段 

程天来 男 高级工程师 洛阳黎明化工研究所 

万山 男 副教授 山西工学院 

黄建水 男 副教授 河南大学 

孔德清 女 研究生 法国里昂大学 

孔德乐 女 副教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杨艺锋 男 博士生 德国 

表(六)历任党政领导及党员人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党员人数 备注

党福兴 支书 1949.7-1950.3 15 

刘来福 乡长

党福兴 支书 1950.3-1951.5 8

梁富中 乡长

曹天社 支书 1951.5-1951.10 10

刘来福 乡长

王步周 支书 1951.10-1953.5 12

王中合 乡长

王步周 支书 1953.5-1958.8 15

刘来福 乡长

程艳粉 支书 1958.8 


 乡长

王步周 支书 1959.7-1960.7 

王中合 大队长

程艳粉 支书 1960.7-1961.7 

张三水 大队长

张三水 支书 1961.7-1964 

王中合 大队长

黄振江 支书 1964-1965 

张三水 大队长

张三水 支书 1965-1966.10 

王中合 大队长

行金仓 支书 1966.10-1967 

张三水 革委会主任

张三水 支书 1967-1976 

王中合 革委会主任

张木升 支书 1977-1979 

曹岳汉 革委会主任

曹岳汉 支书 1979-1982 

行元仓 革委会主任

行元仓 支书 1982-1986.12 

曹岳汉 村主任

张三水 支书 1987-1996.3 

行元仓 村主任

王明岑 支书 1996.3-1997.5 76

杨振武 村主任

曹岳汉 支书 1997.5-2000.12 78

行五经 村主任

行五经 支书 2000.12-2006.1 84


王明岑 村主任

相关历史典故

1.西岩戴雪,这里面还有个脍炙人口的神奇传说,而思远山这名儿据说还是唐朝则天皇帝给起的呢。

2. 据说则天在唐太宗驾崩时被贬入法华寺为尼,与寺中和尚法明相好,法明看出则天不是等闲之辈,就想了一个办法让高宗把则天接回宫中做了皇后,后来,则天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狠手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大开杀戒,诛杀老臣和所有对她来说不利的人,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恐。法明也不例外,就逃到嵩县闫庄地面盖起寺庙,也称法华寺,并自称长老,从此闭门读经,不与红尘有染。

3. 再说则天,在位难免政务烦心,加之李氏宗室的不甘和为难,她就想起法明来,就千方百计打听到法明所在,找个借口就来了。见面之后,负法明就带她到西岩山上游玩,当她看到这么优美的景色,一时高兴,顺手抓起胭脂往山上一撒,顿时,只见山顶一片银白,好像下了一场雪!而她想到二人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不禁愁从中来,就把西岩山改名叫思远山吧,意思就是思念远人的意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