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峄县 |
释义 | 峄县旧县名,秦置峄县,鲁南三大县之一,建国后一直沿用到1960年,现为枣庄市峄城区。 得名峄地处鲁南边陲,北依沂蒙,南视江淮,物华天宝,山河秀丽。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诗经.鲁颂.闷宫》云:“保有凫绎”。《尚书禹贡》云:“峄阳孤桐”。《尔雅》云:“众山联络为绎”。古书所载与实地考证是基本相符的。峄境内城西北有凫山,东南十五里有葛峄山(注释谓“绎”与“峄”同),峄山之阳多产桐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因此,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峄县志》的序言中写道:“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 历史记载峄地设县,历史悠久,《峄县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史记》有“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之语。当时,兰陵县已纳入楚国版图。据考证,兰陵县治在今峄城城区东三十公里之苍山县兰陵镇,兰陵县是峄地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一个县。 秦灭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初始全国分为36郡,后逐渐增至48郡。秦时,峄地分属薛郡之薛县(今滕州市东南),泗水郡之傅阳县(今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候孟村。《公单传》逼阳即作傅阳。逼、傅音同也),东海郡之缯县(今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元《通志》曰:鄫,亦作缯)、兰陵县(今苍山县兰陵镇)。在苏鲁交界如此狭小的区域内,设置了众多的郡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鲁南苏北地区,在当时是一个开发时间较早、文明程度较高,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其军事战略地位也相当重要。 西汉时期,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峄地除南部属楚国之傅阳县、西部属鲁国之薛县外,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兰陵、缯、阴平、建阳、都阳、新阳、昌虑、合乡等县。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西汉初年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承作为一个古县名,在峄之名未出现之前沿用了上千年。清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其地西不及阴平,南不及逼阳,东北不及缯、兰陵。疆域之狭,仅得今境十之二三。”承县,因承水而得名。承水,即今峄城大沙河。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故城在县西北一里。”即今峄城大沙河西,徐楼至岳台子一带。现在峄城的城区在尔后的历史中作为县、州、郡的治所也拉开了序幕。东汉时期,峄地属东海郡之承县、阴平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彭城国之傅阳县、琅琊国之缯县等。 光绪版《峄县志》载:“峄为缯、承、兰陵之旧疆,匡、疏诸贤之故里。”缯、承、兰陵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缯,古国名。夏帝杼封其仲子曲烈于此。其故城位于今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缯作为县、州之名,兰陵作为县、郡之名,此二者之辖区、治所多与现之峄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国时期,峄地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其余大部属东海国之承县、兰陵县、阴平县、昌虑县、都阳县等。西晋时期,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等。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治所在承城。光绪版《峄县志》载:“晋初,立兰陵郡,治承,县地始大。”自此,承县城在历史上首次成为郡、州之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变动频繁,峄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至东晋末全部属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之后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外,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承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承县,置缯州,又析置兰陵县,峄地属缯州之承县、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入承县,峄地为彭城郡承县。不久又改承县为兰陵县,移治缯州故治所。 唐时,峄地初属沂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承,《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又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光绪版《峄县志》载:“唐承县仍理缯州城,至宋移理今县。”唐末五代十国时(公元907—960年),峄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沂州承县。北宋时,峄地属沂州承县(望)。望是唐宋时州县的等级名,一般按其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划分,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承县是个比较大的县。 金时,峄地初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仍治承城。至此,始于西汉初沿用了1400余年的承县之名不复存在。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县治移至土娄村。治所在今吴林街道办事处后土楼河村。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治所在故缯州城,即今峄城区政府大院附近。自此,峄之名沿用至今。峄之名,一说源于峄城南十五里处的葛峄山。葛峄山“四周峭绝不与群山伍”,又称天柱山;一说因峄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绎”与“峄”同。 元时,峄地属益都路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 清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民国初,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清光绪版《峄县志》载:“其地北兼缯、兰陵,负抱犊五崮之险;西缘薛水,跨有蔇、郳、建陵全境;南逾河,达傅阳,据皇邱之阻;而东割武原、良城之半。疆域之扩,十倍于汉、晋。”故民间有邹、滕、峄为鲁南三大县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峄县人民政府驻峄城,隶属台枣专署。1950年5月,台枣专署撤销,峄县隶属滕县专署。是年,撤销麓水县,其所辖庄头区划归峄县。1953年7月,撤销滕县专署,峄县改属济宁专署。同年7月,白彦县撤销,其所辖北庄、东凫山、西集三个区划归峄县;于1948年2月设立的兰陵县撤销,其所辖底阁、兰城店、马兰、唐庄、涧头集、台儿庄六个区重新划归峄县。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在原行政区域基础上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署。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