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岚河群 |
释义 | 岚河群(Lanhe Gr.)的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西岚县、静乐县、方山县。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凤子山组、前马宗组、后马宗组、石窑凹组和乱石村组。为变砾岩、石英岩、千枚岩夹白云岩和绿片岩,厚2594米。属滨海及浅海和山间河流相沉积,白云岩中含叠层石。 基本资料地层名称:岚河群 地层名称(英文): Lanhe Gr 阶代码: Pt1lh 地区代码: 7,8 命名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1967年命名(山西区调队,1972)。命名剖面位于山西岚县北约3km凤子山山脊(凤子山组、前马宗组)和岚县王狮乡乱石村南约0.3km的山脊(后马宗组、石窑凹组、乱石村组)。参考剖面由岚县岔上村南和村西南两剖面衔接而成,前者位于村南约1.5km,后者位于村西南约0.35km。 沿革自1922年(王竹泉)至1933年(孙健初)这段时期,中外学者将山西吕梁山区黑茶山一带的石英岩和汉高山一带的砂岩均归属“震旦纪”的滹沱系,此外的前寒武纪地层统归为五台系。1959—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山西队将静乐—离石地区的前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太古宙界河口群、吕梁群、野鸡山群;古元古代岔上群,与五台山区的滹沱群对比;并将新元古代黑茶山石英岩和汉高山砂岩划归为震旦系。1959—1960年,沈其韩等将该区前寒武系划分为太古宙赤坚岭片麻岩,古元古代岔山村组和两角村组,中元古代袁家村组和新元古代黑茶山石英岩等5个地层单位。1967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1972)仍将北京地院的界河口群划在太古宇下部,其岔上群上部地层应划在太古宇上部,归入吕梁群,古元古界自下而上分为3个群,新厘定的岚河群包括原岔上群的下部,向上为野鸡山群和黑茶山群。山西地矿局(1989)将岚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凤子山组、前马宗组、后马宗组、石窑凹组、乱石村组。1993年,张振富等认为岚河群、野鸡山群、黑茶山群互不接触,各自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而且前两个群是可以对比的。 特征该群在岚县城南北两处出露,北区主要分布于岚县岚城镇至静乐县西马坊一带,南区主要分布于普明镇乱石村至方山县开府以北的宝塔山一带,合计出露面积约100km2(山西地矿局,1989)。自下而上分为:1. 凤子山组 由变砾岩、长石石英岩及钙质石英岩组成,显示由粗至细变化的沉积旋回。砾石以石英岩为主,砾径一般为10—25cm,磨圆度好。厚度约290m。2. 前马宗组 由变砾岩和石英岩组成。厚度约375m。3. 后马宗组 由变砾岩、石英岩、千枚岩和结晶白云岩组成,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海侵旋回。本组有锰矿、铜矿化层。组厚约711m。4. 石窑凹组 下部为石英岩、千枚岩、绿色片岩;中部为含砾石英岩、千枚岩;上部为千枚岩、结晶白云岩,各显有沉积旋回性,全组构成一个较大的沉积旋回。石英岩中发育交错层。组厚约1000m。5. 乱石村组 底部为柳叶状变砾岩,其上为绢云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和石英岩,石英岩中发育交错层。在两角村西山,该组近顶部长石石英岩层中夹有厚达50m的变砾岩层。砾石为磨圆的石英岩,砾径以15cm左右为主,大者达30—40cm。厚度大于218m。该群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一次区域性褶皱变形作用,形成了区域复向斜构造。凤子山组和前马宗组原岩由砾岩、砂岩和钙质砂岩组成,属滨海相。后马宗组原岩主要为砾岩和砂岩,下部有铁、锰矿层,上部有含叠层石碳酸盐岩,属滨海—浅海相。石窑凹组原岩主要为砂岩、含砾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含少量玄武岩。其下部属河流相,中部属三角洲相,上部属滨海—浅海相环境。乱石村组原岩均为粗碎屑沉积岩,属山间河流相。该群沉积环境为吕梁群褶皱抬升基础上的狭长拗陷槽地。后马宗组产有叠层石,计有Colonnella f., Conophyton f., C.beidayin ensis,Cryplozoon f.,Osagia giganta, Stratifera f.等。该群中有千木沟花岗岩及基性岩墙侵入。该群与下伏太古宇吕梁群呈不整合接触。 备考编撰者: 王汝铮 作者1: 王竹泉 年份1:1922 系名: 古元古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