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喙嘴龙
释义

喙嘴龙(拉丁文名:Rhamphorhynchus)。喙嘴龙生活在一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能飞行的恐龙。体长约60厘米,上下颌上有尖齿,喜食鱼类。翼骨间有翼膜,像鸟类的翅膀。尾巴很长,末端有一个舵状的皮膜,所以又叫它“舵尾喙嘴龙”。是翼龙家族里的一个分支,长有长而尖的利齿,全身披有细小的皮毛,翼展1米,以各种鱼和昆虫委实,是早期的翼龙,到后来突然消失,被无齿的翼手龙所取代。其实喙嘴龙只是一个总称,代表种类有无尾颚翼龙,舟颚翼龙,双形齿翼龙等。

中文学名:喙嘴龙

界:动物界

种:喙嘴龙

分布区域:德国

基本信息

恐龙名称: 喙嘴龙

拉丁文名: rhamphorhynchus

恐龙体长: 翼展60厘米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恐龙的尸体、鱼类、昆虫

生存年代: 侏罗纪中期—晚期

生存地点: 德国

辨认要决: 头很大

恐龙种类: 喙嘴龙类

简 介:

喙嘴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翼龙,它全身披有细小的皮毛,翼展有1米左右。喙嘴龙以各种鱼和昆虫为食。它有许多大而尖利向前倾斜的牙齿,它的尾巴很长,末端有垂直伸长的像苍蝇拍子一样的舵状皮膜。有人用紫外线照射舵状皮膜的痕迹化石,发现喙嘴龙祖先的尾巴上有许多的小的突起,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舵状皮膜。这种长尾巴上的舵状皮膜能使翼龙在飞行时保持平衡,特别是在空中改变飞行方向时,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很像飞机上的自动稳定器。这类恐龙有很大的喙状骨,胸骨上有控制飞行的肌肉,它的特点是头大,身子小,头骨较重,并且有20厘米长,长在一个长长的脖子上。

其实喙嘴龙只是一个总称,代表种类有无尾颚翼龙,舟颚翼龙,双形齿翼龙等。

体形特征

已发现最大型的喙嘴翼龙标本(编号BMNH 37002)的身长为1.26米,翼展为1.81米。

在20世纪早期,当时古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小型翼龙类的头骨没有骨质或角质冠饰,包含喙嘴翼龙在内。F. Broili则根据破碎的化石,宣称一个喙嘴翼龙的头骨上有骨质冠饰,骨质冠饰高约2公厘。之后先后有科学家以不同方式验证F. Broili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喙嘴翼龙具有冠饰,应是人工加工的后果。

喙嘴翼龙的上颌有20颗牙齿,下颌有14颗牙齿。当喙嘴翼龙的嘴部闭合时,上下的牙齿互相交错,显示它们可能是以鱼类为食。

属名渊源

许多在19世纪中后期以前命名、建立的翼龙类,都有复杂、曲折的分类历史,喙嘴翼龙也包含在内。

喙嘴翼龙的模式标本是在1830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Georg zu Münster研究,当时是翼手龙属的一个种。在当时,翼手龙属的属名仍未统一,计有:Pterodactylus、Ornithocephalus。在1831年,喙嘴翼龙的正模标本,被德国古生物学家Georg August Goldfuss命名为Ornithocephalus müensteri。

在1839年,Georg zu Münster将一个具有长尾的标本,归类于Ornithocephalus longicaudus;种名意为“长尾”,以区别于其他的翼手龙属。

在1845年,由于翼手龙属的属名已作出决议,Pterodactylus这名称的建立早于Ornithocephalus,具有优先权;德国古生物学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尔曼·汪迈尔(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将O. münsteri改名明氏翼手龙(P. münsteri)。隔年,汪迈尔提出这些长尾的物种,有别于其他短尾的翼手龙属,足以建立个别的亚属,于是将这个种更名为Pterodactylus (Rhamphorhynchus) gemmingi。直到隔年,汪迈尔才将喙嘴翼龙(Rhamphorhynchus)更改为独立的属,包含:长尾喙嘴翼龙(R. longicaudus)、R. gemmingi。

直到1861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Richard Owen)才将明氏翼手龙(P. müensteri)更改为明氏喙嘴翼龙(R. münsteri)。虽然明氏喙嘴翼龙的建立可追溯至1831年的Ornithocephalus müensteri,但汪迈尔建立喙嘴翼龙时未包含这个种,因此明氏喙嘴翼龙当时不被认为是模式种。

生长过程

过去的古生物学家多将不同体型的喙嘴翼龙,归类于不同的种。在1995年,Chris Bennett提出不同体型的喙嘴翼龙,其实代表同一物种的不同成长阶段。Chris Bennett并发现喙嘴翼龙在生长过程中有数个变化。

与成年个体相比,幼年喙嘴翼龙的颅骨较短、眼睛比例较大、口鼻部较短较钝。成年喙嘴翼龙的口鼻部修长、尖,下颔往下弯。随者喙嘴翼龙的生长,牙齿相对地变短,可能代表成年个体会以更大、力量更大的猎物为食。在完全成长后,肩带与骨盆也会逐渐愈合。

尾巴末端的钻石形标,也会随者年龄不同而改变形状。幼年喙嘴翼龙的尾端略成柳叶刀形。随者体型增长,喙嘴翼龙的尾端则变成钻石形。

发现的最小喙嘴翼龙标本,身长只有29厘米,似乎已有飞行能力的特征。Chris Bennett推论某些翼龙类胚胎的骨头已相当坚硬,显示它们刚孵化即有行动能力,出生后不久即可飞行,不需要长期的亲代养育。

生成代谢

过去的研究多推测翼龙类为温血动物,以有足够能量飞行;而哺乳类与鸟类等温血动物迅速成长至成年后,就停止成长。

在1995年,Chris Bennett比较喙嘴翼龙的各种年龄层标本,发现喙嘴翼龙在第一年的体型平均成长了130%到173%,略快于短吻鳄。在抵达性成熟阶段后,成长率开始减缓,需要花至少三年才能达到完全成长的体型。与大型翼手龙类相比(例如无齿翼龙),喙嘴翼龙的成长率相当缓慢,无齿翼龙在第一年就可成长至近成年的体型。大型翼手龙类在迅速成长后,成长率就趋缓、接近停止。Chris Bennett认为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喙嘴翼龙是冷血动物。他推测喙嘴翼龙会曝晒在阳光下、或激烈运动肌肉,以获得足够的能量来飞行,在阴影处散发多余热量,类似现代爬行动物。

两性异形

成年的喙嘴翼龙大致可分为两种形态,具有不同的颈部、翼、后肢比例,尤其是颅骨/肱骨比例。科学家们发现的这两种形态的喙嘴翼龙数量,接近1:1,因此推论这种形态差异是两性异形的后果。在1995年,Chris Bennett根据统计学研究,发现喙嘴翼龙的确分为两种形态型。但缺乏骨骼或软组织研究,无法进一步确定这种形态差异与两性异形有关。

头部结构

在2003年,劳伦斯·威特默(Lawrence Witmer)等科学家利用电脑断层扫描研究数种翼龙类的脑壳,重建出这几种翼龙类在不同动作时的头部姿态。他们发现喙嘴翼龙的内耳结构有助于平衡感,可使头部可以保持在水平状态。而翼手龙类(古魔翼龙为例)的头部不论在飞行、地面行动时,头部都保持在往下倾斜的状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