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掼牛 |
释义 | 掼牛是回族的一项传统竞技运动,“掼”(guan),扔、摔、掷的意思,也可称之为回族斗牛。回族的掼牛与西班牙的斗牛不大一样,西班牙斗牛要用剑把牛刺伤。而回族的掼牛,不用任何武器,完全靠个人的勇敢与身体的力量把牛摔倒。 起源掼牛活动在回族聚居区比较受重视,这主要与回族爱吃牛肉、经常宰牛有密切关系。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回回营,居住着近千户人家,他们每年过宰牲节时,都要宰上百头牛。每次宰牛都要把牛赶在一起,然后由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拿着绳子和木棍,互相配合把牛捆住摔倒。有一次在捆一头大公牛时,一个小伙子被牛低伤,不久“无常”了,乡亲们为此很伤心。第二年过宰牲节时,有一个勇敢聪明的年轻人,他眼尖手快,不用别人帮忙,一个人用敏捷的动作把牛掼倒了。乡亲们赞不绝口,广泛传说。在他的影响下,以后每年到了宰牲节,有不少精明能于的小伙子一个个来掼牛。从此以后,掼牛成了回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宰牲节专门进行表演。 规则掼牛没有什么严格规则,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力量和技巧,在一定时间内把牛掼倒为目的。回民在掼牛表演时,一般都机智灵活,面对触角似剑、暴跳如雷的大公牛,跨步向前,双手紧握两只牛角,全神贯注,用力把牛头拧向一侧,然后马上用右肩扛住牛下巴,把牛脖子使劲一别,大公牛前脚立刻跪下,随即用力压住牛的颈部,通过拧、扛、压等一系列动作把大公牛掼倒,使之四脚朝天。 相关回族的掼牛在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全上参加了表演,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受到兄弟民族和外国穆斯林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申报的“掼牛”入选,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