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斑鰶 |
释义 | 斑鰶,又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等,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鲱形目鲱科鰶属的一种。主要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类为食。 中文学名:斑鰶 拉丁学名:Konosirus punctatus 别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春鰶、姑罗、黄流鱼、扁鰶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鲱形目 科:鲱科 属:鰶属 分布区域:印度到东印度群岛和朝鲜及日本南部,中国沿海 基本信息学名:;俗名: 气泡子、鲮鰶鱼、金耳环。 介绍: 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体长 121 ~ 186毫米,最大265毫米。体略长而侧扁。腹部有锯齿状棱鳞。吻稍钝。口小,无牙。上颌较下颌略长。鳞近六角形,头部无鳞,无侧线。背鳍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约达到尾柄的中部;尾鳍叉形。头、体背侧为黑绿色,体侧上方有8~9纵行小绿点,体侧下方和腹部为银白色。 生活习性在近海及河口处产卵。沿海各地全年可以捕获,以春、夏两季为盛渔期。肉质细嫩,可食,亦可用作鱼饵。 营养方式杂食性,摄食浮游动物和植物,浮游动物主要有腹足类的面盘幼体、瓣鳃类的壳顶幼体、桡足类的幼虫、纺锤蚤、猛水蚤和有孔虫等,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有圆筛藻、舟行藻、曲舟藻、双缝藻、圆环藻和丝状绿藻等,也摄食有机碎屑。 产卵场、产卵期我国沿海斑鰶的产卵场较分散。黄、渤海区的产卵场集中在渤海湾中北部、辽东湾西部、莱州湾、海州湾;其次为乳山近海和黄海北部一带。东、南海区的各海湾、河口一带均有产卵场。斑鰶的产卵期较长,各个海区的产卵时间基本一致,从4月上旬至6月下旬,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 产卵环境斑鰶为广盐性,生殖季节喜栖息于海湾和河口一带的低盐水域,有时甚至进入淡水。产卵期间的盐度适应范围在18.00~25.00‰之间,底层水温为14.5~18.5℃,水深在7~15m,底质为软沙质泥。 繁殖规律1龄达性成熟,雄雌异体,体外受精,怀卵量6.2万~24.6万粒。在南海北部的产卵为11月至翌年1月,福建沿海为2~4月。黄海北部和渤海为4~6月;产卵场在水深7~9米、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产卵时水温14~17度、盐度26左右。卵内的胚体在水温20度左右的孵化条件下,从受精时计起48小时后发育为仔鱼并脱膜,这时全长3.0~4.5mm;4~5天后进入稚鱼期,开始摄食,这时全长5~6mm;45~60天后进入幼鱼期,这时全长21~29mm,其外部形态与成鱼相似。 开发利用食用鱼类。海洋捕捞对象,自196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得该鱼人工鱼苗成功后,已经成为养殖对象,多在池塘单养或与对虾混养。在养殖条件下,6月投放体长3.4cm的鱼种,至10月起捕捞,平均体长14.6cm最大可达17cm,体重105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