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薤露行 |
释义 | 1 曹操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薤露行》 【年代】东汉 【作者】曹操 【体裁】乐府诗 ◎ 作品原文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 作品注释薤(xiè)露行:乐府古题。薤:多年生草本植物之一,细长叶,紫色花,鳞茎长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称作藠(jiào)头。 ◎ 作品鉴赏“诗史”这顶桂冠人们往往奉献给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实这种以诗歌记录现实,展现历史的创作倾向,并不始于杜甫,曹操在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与《蒿里行》就被明代钟惺的《古诗归》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曹操的诗就写了这个历史过程。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弘是二十二世,诗中举其成数,故云“二十世”,一说应作”廿二世”。曹操对何进的讥刺甚烈,以为他本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然终不成其为人。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自然就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作事犹豫不决,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贯虹”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这里是指弘农王少帝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正月被董卓杀戮之事,何进也遭到杀身之祸。诗的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以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反而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这八句中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且有曹操个人对此的鲜明观点,直抵一篇史论。 “贼臣持国柄”以下便转到董卓之乱。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自封为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西迁长安,长途跋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人遗,因而曹操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这里曹操以此来比况自己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 《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曹操的诗,前人都到以为具有悲凉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就以此诗而言,其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如他写何进,并未详说其如何谋划失算,如何所托非人,如何犹豫不决,如何处事不慎,而仅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四句来刻画他的无能,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汉末形势的认识,而且使得诗句不同于史书式的客观叙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写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和盘托出,读者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墨的简练及运驾语言的能力,其气魄的沉雄阔大更是显而易见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愤之情,陈明祚说曹操之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采菽堂古诗选》)也说明了曹操诗歌的跌宕悲怆情调基于其感情的深厚诚挚与出语的率真朴素。这正是汉诗与后来诗歌的不同之处,如果以声音作比,则汉诗如天籁,纯出自然,而魏、晋以后即杂以人籁,不无刻意求工之处,自然浑成的格调已逊汉诗一筹。 ◎ 作者简介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 曹植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薤露行》 【年代】三国 【作者】曹植 【体裁】五言诗 ◎ 题解此篇属相和歌辞。曹植自认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怀着输力明君的热烈愿望。但由于政治上的因素,竟使他的意愿没有实现的机会。可是受着立名于世思想的支配,就一反青年时代对于文学创作的轻视态度,转向藉著述求得垂名的宿愿。《魏略》曾有“陈思王精意著作,食饮损减得反胃疾”的记载,而且可以从明帝诏令中,得到证实。 ◎ 作品原文薤露行 天地无穷极(01),阴阳转相因(02)。 人居一世间, 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03),输力于明君(04)。 怀此王佐才(05),慷慨独不群(06)。 鳞介尊神龙, 走兽宗麒麟(07)。 虫兽岂知德(08),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09),王业粲已分(10)。 骋我径寸翰(11),流藻垂华芬(12)。 ◎ 作品注释【注释】 (1)《送应氏》诗:“天地无终极”,此作“穷”,穷犹终也。 (2)因,依也。句谓寒暑运转,交相更代。 (3)展,《广雅·释诂四》:“舒也。”勤,劳也。《左》僖廿八年传杜注:“尽心尽力无所爱惜为勤。” (4)输,《说文》:“委,输也。”《求自试表》:“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与此意同。 (5)怀,抱也。王佐犹皇佐。 (6)慷慨,《铨评》:“慨,《艺文》四十一作恺。”慨、恺韵同。独不群谓卓然独立,不同于流俗。 (7)宗,尊也。 (8)岂,《铨评》:“张作犹。”按作犹字是。作犹与下句一词之意相应。此四句表达己尊奉皇帝之思想,以示无有二心。 (9)孔子删定《诗经》,为三百有五篇,《尚书》为百篇。【补注:汉·王充《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 (10)王业,王者之事业。粲,《广雅·释诂》:“明也。” (11)骋,《文选·射雉赋》李注引《韩诗章句》:“驰也。”翰,谓笔。 (12)流,《文选·典引》李注:“演也。”藻,《七启》李注:“文采也。”垂,布也。华芬,亦指文章。疑句意复。 ◎ 译文天地无穷没有尽头, 阴阳转化交替更互。 人活在整个世界中,恍如风吹起的尘土。 愿意展雄才竭心建功,效力于贤明君主。 怀抱这样的辅君之才,慷慨而不同流俗。 鳞甲之类尊崇神龙,走兽类向麒麟归附。 动物尚知(归附)有德,何况对于士人? 孔子删定《诗》《书》,王业已明显归属。 (指孔子立言后世,为无冕之王。) 驰骋我短小的笔杆,流传文采立言千古。 在此对这首诗的注释、翻译的作者“唐并儿”表示感谢与敬意。 ◎ 作品简析曹植这首《薤露行》主要是说,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但是自己仍愿意倾力报效明君,并成就自己一番事业。这首诗写于曹植侄儿曹叡(即魏明帝)在位期间。曹叡在曹丕死后仍对曹植加以限制,不以任用,曹植的一腔才情却怀才不遇,极其烦闷之时就写下许多诗篇,以表自己的抱负。 ◎ 作者简介曹植 (192~233)三国魏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公元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有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 3 张骏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薤露行》 【年代】前凉 【作者】张骏 【体裁】五言诗 ◎ 作品原文薤露行 在晋之二世,皇道昧不明。 主暗无良臣,艰乱起朝廷。 七柄失其所,权纲丧典荆。 愚猾窥神器,牝鸡又晨鸣。 哲妇逞幽虐,宗祀一朝倾。 储君缢新昌,帝执金墉城。 祸衅萌宫掖,胡马动北坰。 三方风尘起,玁狁窃上京。 义士扼素腕,感慨怀愤盈。 誓心荡众狄,积诚彻昊灵。 ◎ 作品鉴赏“五胡十六国”前期,在北中国还保存着一股汉族军事势力,那就是割据凉州(今甘肃河西地区及兰州一带)的张氏家族。张骏是这个家族的第三代首领,据《晋书》记载,他曾多次上表东晋皇帝,请求克复中原。他的这首《薤露行》,是一首当时罕有的反映西晋灭亡、义士怀愤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是对西晋王朝覆灭的历史过程的回顾。诗人首先从西晋最高统治者皇帝落笔写起。“晋二世”,即晋惠帝司马衷;“皇道昧不明”,指晋惠帝的统治术不当。惠帝本是个十足的白痴,据史载,他在华林园听到虾蟆叫声,便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听到大臣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他却问:“何不食肉靡?”“主暗”二字总括了惠帝的愚蠢无能。“主暗”自然无法掌权,当然也不可能起用“良臣”,必然会酿成“艰乱起朝廷,七柄失其所,权纲丧典刑”的危险局面。“七柄”两句承“主暗”句,谓朝廷的重要职务所托非人,失其常则。“七柄”,《周礼》载,管理国家有祭祀、朝觐、军旅等七方面的事务,分由百官执掌。惠帝即位之初,便由昏庸无能的太后父外戚杨骏辅政,杨骏滥用亲信,专擅朝政,揭开了西晋末大乱的序幕。 接下来六句,诗人进一步抨击制造祸乱的野心家贾后、赵王司马伦之流。“牝鸡晨鸣”,母鸡报晓,旧喻称女性掌权,此指惠帝皇后贾氏干预政事。据史载,贾后为夺取朝廷实权,与楚王司马玮合谋,于公元291年(元康元年)发动宫廷政变,诛灭杨骏及其党羽。不久,贾后唆使司马玮诛杀了与杨骏共同辅政的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功臣卫瓘。事后,贾后又诬司马玮矫诏擅杀功臣而诛之,从此她独揽朝政大权。“哲妇”,多谋虑的女人,此谓贾后;“储君”,指惠帝太子司马遹;“新昌”,指许昌,司马遹被害于此地。贾后宫廷政变成功,为了长执权柄,便设计谋害了非她所生的太子司马遹,手段极端阴险残忍,故曰“逞幽虐”;司马遹是惠帝唯一的儿子,他被贾后害死,将来君位无人继承,所以说“宗祀一朝倾”。贾后作恶多端,引起朝臣愤怨不满,野心勃勃的赵王司马伦乘机利用这种愤怨之情,于公元300年(永康元年)起兵杀了贾后;次年,司马伦又逼惠帝让位,并迁之于金墉城(洛阳城西北角上一小城,三国魏明帝时筑,魏晋时被废的帝、后,都安置于此),自立为帝。是为“愚猾窥神器”,“帝执金墉城”。“神器”指帝位。 “祸衅”四句,写外镇皇族起兵争权,自相火并,少数民族军阀乘势入侵,灭亡西晋。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的同年,督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冏、督镇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督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以勤王为名,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从此演成西晋末的“八王之乱”,从局限于洛阳宫廷的政变,发展为皇族争夺政权的大混战。是为“祸衅萌宫掖”、“三方风尘起”。“祸衅”,祸端;“三方”,指齐王、成都王、河间王等三镇藩王。早就觊觎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军阀,乘西晋内部自相残杀之机,纷然起兵。匈奴铁骑攻势凌厉,公元311年(永嘉五年)攻克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建兴四年),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是为“胡马动北坰”、“玁狁窃上京”。“坰”,郊野;“玁狁”,指匈奴族;“上京”,首都。这四句,诗人用分承法,精当地揭示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前因后果,可谓全诗的精策所在。 通观以上十六句,简短的八十个字,就扼要地勾勒了西晋时期宫廷之变、藩王之乱、胡族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面貌,显示了作者的概括力与驾驭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而使诗歌在表现容量上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客观的叙述中,又融入一些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句,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制造祸乱者的抨击和愤慨之情。 诗的后四句,抒发对誓心克复中原的爱国志士的赞许之情。中原沦丧,晋室南迁,但当时也不乏志在恢复的爱国志士。如知难而进、转战并州的刘琨,“中流击楫,誓清中原”的祖逖,当然,也包括张骏本人。《晋书》卷八十六载其上晋成帝书云:“宗庙有《黍离》之哀,园陵有殄废之痛,普天咨嗟,含气悲伤。…是以臣前章恳切,欲齐力时讨。而陛下雍容江表,坐观祸败,怀目前之安,…臣所以宵吟荒漠,痛心长路者也。”克复中原的激情溢于言表。这四句诗中的“扼素腕”“怀愤盈”“誓心”“积诚”,正是他们这些爱国志士浩气奋迈之情态的真实写照。 《薤露行》是乐府古题,本为送葬哀挽之辞,用以送王公贵人。曹操“借古乐府写时事”,其《薤露行》写汉未重大历史变故,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张骏以此题赋晋室覆亡、义士怀愤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对建安诗歌精神的直接继承;这首诗在风格与情调上,明朗刚健,充满志在靖难的壮怀之音,与建安诗歌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期的东晋诗坛,“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盛行,相比之下,更能显出此诗的难能可贵。 ◎ 作者简介张骏 (307~346)即前凉文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字公庭。为前凉明王张寔之子,前凉成王张茂之侄。公元324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幼而奇伟。秉政期间,奇正并用,极度扩大版图,以区区河西之地抗衡占据中原的前赵、后赵,并多次与东晋联络。在境内发展农商,击败龟兹、鄯善诸国,雄霸西域,地跨三州,在境内自称凉王。后期屡兴土木,奢侈靡费,但因长于保境安民,故被百姓称为“积贤君”。诗存二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