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轘辕关
释义

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

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 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

轘辕关是军事要地,古今经历过多次战争。

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 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永嘉五年(311)石勒称霸北方,引兵出轘辕,屯兵许昌。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元颢入洛,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密破宇文化及,王世充欲乘其弊而攻之,简精卒2万余人,营洛水为桥。李密在偃师,因新破敌,轻王世充,不设壁垒。世充夜遣200骑蔽山埋伏,秣马蓐食,平明袭之,密阵未成,伏兵北原,乘高驰下压其营,密军大败。王世充进拔偃师,设置轘辕县,并在北山下设轘辕镇(即今叁驾店)。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破王世充,攻下轘辕、罗川二县,王世充别将单雄信、裴孝达与唐总管王君廊相持于洛口,李世民率部骑5000前往援助,至轘辕,单雄信等逃 遁,王君廊追杀获胜。乾符元年(874),黄巢进逼东都,唐僖宗下诏发兵守轘辕、伊阙、河阴、虎牢。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因县境大村依寨防御,不久即退。民国14捻(1925)二、三月间军阀混战陕西督军刘镇华率部将憨玉琨攻打河南,河南省长胡景翼指定豫西南为樊仲秀由禹县、登封出兵轘辕关,占据洛水南岸,侧击憨军后路,憨战败后,不久即气疯病死,于是樊军占领洛阳,民国17年(1928)四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发动“第二次北伐”,冯玉祥主力开赴前线,黄河以南防守空虚,樊仲秀率建国豫军乘机由郏县北攻洛阳,二十一日占偃师,冯玉祥急调部将宋哲元、石友三分别由陕、鲁入豫。二十八日宋部进驻洛阳,五月十日占领偃师,樊仲秀两面受敌,即从轘辕关南撤,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将千年古刹少林寺藏经楼放火焚烧,樊军溃逃南阳。民国18年(1929)五月二十二日,军阀再度混战,韩复榘在洛阳通电叛冯投蒋。二十七日韩部由洛阳向黑石关进发,因前锋受敌,后继部队即从偃师南折,过轘辕关绕道登封、禹县、许昌到达开封,韩乃被蒋任命为河南省主席。蒋、冯关系恶化后,十月十三日,冯玉祥占领洛阳,左路军庞炳勋进攻黑石关,中路军孙良诚部由偃师南下,过轘辕关从登封迂回郑州。民国19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历经5个月,蒋占领郑州,冯、阎失败。九月下旬,蒋军五纵杨虎城攻占偃、洛。十月五日,冯军刘汝明率部由临汝、登封越轘辕关占领偃师,企图支援洛阳。九日蒋军一纵徐源泉部由登封过轘辕关占领偃师,;刘汝明率部北沿黄河入孟津西逃。抗日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钧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偃、登、巩交界处打击日寇,轘辕关也是他们作战的要地。同时,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称“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张之朴率部活动在嵩山地区,经常出没在轘辕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轘辕关古道经历代不断扩修,先后又很大变化。

轘辕关有二道,一在北,唐高宗屡入嵩,凿山开道如车厢,为历代置关之所;一在南,即今鄂岭口,行人以北道幽折,林 隐奸,多以南道轩敞为便。有轘辕关碑在鄂岭口,为宋偃师知县马仲甫拥民所凿,“人便其利,刻石纪美”。轘辕关南道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太守文悌开修车路,也有记其事的石碑一通,碑文曰:“洛都四面踞山,东虎牢、西函谷、南伊阙、东南轘辕,皆天险也。独轘辕关石 ,不通轨辙……,过往商贾非取道伊阙不能达洛”。这说明了轘辕关是许、洛要 ,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轘辕关南道也几经开修和扩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吕履恒平治鄂岭口路碑文中载:“……维兹鄂岭,中有其缺,古颍州之关塞,实往来之通 ,山径崎岖,仅容行人之鳞次,石 ,莫济舆马之驰驱。考王制,维(月令),有平治之文,经千百余年,曾无人焉起而修理之者,天意盖留以 段子焉。段子名润色,山西泽州人也。贾于洛,客岁贸迁,路经其地,辄发善念,慨任厥修。复有异梦惊觉。今年春,谋诸参店主人。主人纠合众善,率皆欢欣乐从,各任一职,公同一心,并立善。……遂出囊兴工于小鄂岭口,石工云集,力役辐 ,效用者不下三百余人,因其地势,随其高下,扩狭口,平险阻、……甫及五月,而一蹴告竣、……山径之蹊涧,今成履道之坦袒,阔则十有余尺,长则五百余丈。外募仅百金有奇,余尽捐之己囊。、……”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春,文仲恭任洛阳府太守,尝行部屡经轘辕, 斯民登 之苦,复虑此道因石磴 ,不通轨辙,仕宦商贾之车受阻,百货无由辐 ,而洛、偃或仰粟汝、颍,运输尤为困难。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捐廉600金,派员雇工疏凿。偃师县知事潘砺庵实领其工,督工者候补典史张靖,使轘辕盘回嵩少之坂,化险为夷,民尤称便。工程于同年九月竣工后,树《清开修轘辕关路碑记》碑一通,以记其事。碑文中还歌颂了带头捐款偿修轘辕关车路的河南太守文公, 在职官,更主动兴利除弊。民国25年(1936)九月,蒋介石在洛阳度过50寿辰后,隔了一天,从洛阳坐车出发,经偃师过轘辕关到少林寺、中岳庙进行了二日游。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从偃师到登封计31公里,虽经临时整修,但他仍感轘辕道行车之艰难,年命河南省建设厅,从黄河北征用民工对鄂岭口路段进行了扩修。因山高道险,施工难度大,民工伤亡颇多。扩建后,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岖,形成18弯盘旋上下,后称鄂岭口道为“十八盘”。

新中国成立后,曾数次维修轘辕道。随着形势得发展,客货运输量增多,尤其是从洛阳到少林寺、中岳庙之游客与日俱增,大型客车尤难上下,多绕道龙门、临汝,徒增旅程。192年5月洛阳地区公路总段和偃师县党、政领导部门兴修十八盘改线、扩建工程,1983年12月竣工,共用工日22.7万个,完成土石方21.5万立方米,修涵洞29座、长464米,桥梁2座、长72.49米,挡土墙8处、8886平方米,共投资149万元。207国道通过此路,纵穿偃师境内,结束了古轘辕坂山高道险的历史。

轘辕关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古关建筑早毁于历代战乱之中,现存建筑系用石灰岩垒砌,东西长14.7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顶门洞,洞高4.7米,宽3.5米。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门洞上镶有长方关额“古轘辕关”,楷书,笔法古朴,遒劲有力,并书“乾隆十五年岁在庚午九月重修”。

此关早已无人通行。关东有韩庄、唐窑两村的梯田数十块,再南有偃、登交界碑。古关顶原有大殿,今荡然无存。1984年以来,韩庄村民自行捐资在关顶重建大殿一座,使古轘辕关平添新貌。

附游记:

"回望洛阳"之三:声声嗟叹轘辕关

掸去城市的浮嚣,挽起岁月的沧桑,一起再次走进历史里,去寻找那些亘古记忆的种子,去探悉那些血与火的印记。

在前往轘辕古关的途中,我们进行着一场漫谈式的探讨,从几千年前的古关开辟到解放后的废弃,从段老师的讲述中,我了解到这座古关,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传说……

轘辕关,位于现在的偃师和登封交界处,在少室、太室两山之间,现归属偃师。它有趋东都、困阳城之必扼的重要战略位置,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历来为兵家之必争。它是远古华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关口,春秋战国时代,它是东接齐楚,西连秦晋的隘口,秦汉时期,它更是连接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冲,为秦汉八大关之首,再后来,则天女皇去登封封禅,也走此古道、过此古关,它一直被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才被废弃。

天下闻名的少林就和轘辕关近在咫尺,少林在山南,轘辕关就在山北。沿着洛阳至登封的老路前行,过了叁驾店就到了十八盘,沿盘山公路上行不远便到了轘辕关。寻找轘辕关,其实并非难事,可作为第一次来此的我们,还是走了不少冤枉路。 我们去的那一天,是一个阴郁的日子。到达古道的时候,已经日薄西山。暮色四合里,我们举目,低沉的雾霭让群山迷蒙,似乎特意因我们的到来而给群山涂上了千年的凝重,让我们初到古道便切入远古。沿着千年古道前行,我们一路沉默,似是都舍不得打扰这千年的沉静。沿着这条蜿蜒的已经被岁月磨蚀的轘辕古道前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仅是古道,而好象是绵延千年的历史碎片。尽管几千年的风尘湮没,一块块如磐巨石在古道上依然无惧的裸露,似是远古的筋骨,让人震撼,让人无语来名状。弯下腰身,轻触这五千年的沧桑,指间的厚重已万钧,让人屏息。

沿着古道前行,忽然前方已无路可辩,举目四望,看到几个老翁在放牛,便去前去探询。经老翁说,解放后为了修十八盘公路,这条古道在此就断了,要去古关,还得下去后再沿十八盘环山公路上行,到山半腰有个入口,就是通往古关的。我们只好折回来,沿十八盘重新上山找寻古关。

在通往轘辕关的丈宽古道边,我们发现了一个山泉的遗址。泉口周边皆为岩石,虽然已无水,但碗口粗的泉口周边布满青苔,泉眼细长如剑,别有韵致,这就是历史上的“剑引泉”。关于这个“剑引泉”,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与其相伴千年。相传刘邦攻秦时,欲夺潼关,在经过轘辕古关时,队伍人困马乏、缺粮缺水,很是无奈。心情郁结的刘邦无奈地将剑辟向山崖,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剑击处清泉竟然喷涌而出,好不神奇。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所以后世便称其为“剑引泉”。如今,这个传说虽然无法考据其真伪了,但据这里的老乡说,每逢夏日炎炎,若将手脚放于这个泉口,将会奇寒无比,很是神奇。

古道清幽,史韵浓郁,这让我忽然想起了曹植的那篇千古名文《洛神赋》。其辞有云:“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从此文中可以看得出,被谢灵运奉为“才高八斗”的曹植曾带着难言的神伤过此古关,与京都洛阳渐行渐远。宋朝苏辙亦有诗云轘辕,其诗曰:“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东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澜。”可见,轘辕关在古代是一个知名的古关,而不象如今这般无名于世。

行于古道,眺望山下,顿觉气势跌宕,看到这里,使我想起了“轘辕早行”。在今古今嵩山40景里,就有“轘辕早行”之说。轘辕早行景观就在鄂岭口,距离轘辕关不远,在太室山与少室山的分界处,站在这里北望山下偃师、巩义、邙山等地,顿觉气势博大、视野辽阔,令人惬意。轘辕关上,山势雄伟险要,石壁嶙峋似剑,中有道路曲折盘桓,怪石嵯峨,晨雾遮掩,行人来往其上,从山下向上看,好似神仙腾空驾云一般,故有“轘辕早行雾中游” 之说。若从关口北视山下,雾浪翻滚,如烟如缕,从你脚下飞入寰宇,眨眼功夫,又变成万朵白云,千条鳞片装饰美丽苍穹,一派云天雾海景象,犹如置身梦幻仙境。诗人刘甡题《轘辕道》有诗曰:“陡仄轘辕道,翠屏列上巅。高峰常碍日,密树不开天。风急摧残叶,关狭锁云烟。早行凭眺望,霭霭白云连。”

突然,举目处,我看到了一个“山门”。“山门”为岩石天然造就,很是神奇。走进山门,忽觉不同,两厢巨石静默,古道荒草萋萋,和着凝重的历史,任人遥想,这浓郁的历史氛围,似是天赐。行于其间,就象行走在历史的天空下,一步便是一个千年,好不沧桑。闭上双眸,冥冥间,我似乎又能与岩石对话历史,是啊,今天,它们那里还仅仅是岩石,在我眼里,它们分明历史的守护者,孤立千年。

关阕之中,脚下巨石如磐,耳边秋风瑟瑟,肃杀的氛围顷刻将我包围。带血的记忆缓缓舒展开来,剑戟、大刀、长矛、白骨......

还记得田横五百壮士的壮怀激烈吗?这个故事如划破黑夜的流星,让所谓的现代人在张慌中感知什么是信义。战国时期,田横是齐国的贵族,养有众多门客,可谓名扬天下。在西汉统一后,田横由于杀了刘邦的重臣郦食其,十分害怕刘邦的报复,就跑到了海州东海县一岛上据守,跟从者有五百余人。刘邦知其在齐人中威望甚高,就派人招降。田横也许是怕让部下免遭屠戮,他就仅带两名从客翻山越岭来见刘邦。当通过轘辕古关后,在距离洛阳仅三十里的地方时,拔剑自杀。远在海岛上的五百壮士得到消息后,也都相继“蹈海”自杀了。死心已决的田横,走到这轘辕古关时,心情何其苍凉悲壮,让人扼腕,让人叹息。当年的古道今日依在,田横走过去,身影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模糊消散,可这份信义,今天却分明在这古关的每一块岩石里铭刻,让人长思。

"古轘辕関",在我一抬头的瞬间看到了,四个质朴的大字占据了我的双眸.古关是用青石堆砌而成,石块大小不一、厚薄有别,它如山村的农夫,朴实而沧桑.一个高约五米的拱门正居其中,走进去,瑟瑟秋风变得遒劲,似这几千年的历史一样厚重。拱门中的青石,斑驳而沉郁,青苔于其上,一派古风。向南望,一座大山如墙,横亘前方,似守护古关的壮士,沉默而雄伟。

今天,站在这个华夏远古文明的关口,心中已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金戈铁马,战鼓声声,早已远去,现在只有秋风与这座千年古关做伴,在寂寥的山涧,我们似乎还可听到它们,声声嗟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