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莳英园 |
释义 | 莳英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属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的一部分,由平阳大地震形成的凹陷地带积水而成,原称“海子”。300多年来,海子调节城市气温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游玩、休闲之处。 说起海子,不能不提莲花池。位于市委和临汾一中之间的莲花池,南临海子,北近城墙。今日的莲花池,仅仅只是一个地名而已,但在昔日,却有着粉荷碧叶、垂柳摇曳的盛景。 据《平阳府志》记载,“平阳郡城,水脉咸卤,不可民用”。公元1043年,即庆历三年,为解决人们饮用水问题,晋州知府潘大搏在此凿池,并将卧虎山下的黄芦泉水引来,种植莲藕。自此,每个夏日里,将近500米长,50米宽的水面,波光碧影,摇曳多姿。 之后,历朝历代中,莲花池屡屡遭废,又经徐铎、邢云路等有作为的地方官重修,嫩柳新莲,霜栏雪砌,莲花池愈发生机盎然。 1695年5月18日晚8时许,即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时,平阳大地发生8级大地震。之后,莲花池遭到毁灭性破坏,同时,在平阳城西南隅,形成了一段凹陷地带,地势低洼,以致长年积水。出于对海的仰慕以及对海的渴望,他们赋予了这一汪积水一个诗意的名字——小海子。 141年之后,平阳来了新知府罗绕典。这位罗知府将小海子凿深,“深丈许”,又将此与莲花池打通,供花汲水,自此,莲花池荷香满城。于是,平阳城的人们既可观赏富有诗意的小海子,也可伫足于莲花池踏香闻荷。过了没多久,清代镇守使董崇仁,在小海子的西侧,又新修建了一个海子,名曰新海子。 民国初年,乡绅刘光斗将海子建成了自家花园,海子也随之由公有转为私有。 1959年,环绕海子建起了不少房舍和栅栏,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它们是猴子、狮子、野山羊、野猪、狼、猫头鹰、狐狸和野鸡,这成为 临汾市的第一个动物园 。后来,动物园又换了名字,成了市人民公园,自那时起,临汾逐步像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园内动物欢叫、绿树成荫、草木繁盛,且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临汾人也真正有了一个休闲的场所。 “文革”期间,莲花池遭毁,人民公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人民公园与山西师范大学仅一墙之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该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面积已不能适应需求。为此,该校曾多次与市政府协商划拨公园一事。 2001年,市政府与山西师大签订协议,以4500万元的价格将市人民公园正式划拨给师大。他们将进一步建设好公园,使公园不仅成为山西师大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而且也将为临汾市民和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休闲、娱乐环境。 公园划拨后,师大在全校师生中,征集公园的名字,师生群策群力,确定了“莳英园”这么一个颇具学院色彩的名字。 莳(shi),移栽植物。顾名思义,莳英园就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2003年,经合理规划后的莳英园开始动工。在这块面积8.7公顷的新征地上,他们尊重原生环境,维持公园原有的园林风貌,保留东侧的自然水体和天然植被,用地西南角的古城墙遗迹也得到保护,城市局部区域的生态构成和文化构成得到保留,城市公园的职能得以延续。建筑规划布局及形式紧密结合原有地形特征,使原生环境中的要素最大限度地加以保留和利用。 此工程投资1亿余元。现艺术楼、逸夫楼、成教楼3栋楼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以后,莳英园不仅是教学区,而且是风景区、游览区,也为临汾增加了一处美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