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茴鱼
释义

茴鱼是鲑形目鲑亚目茴鱼科茴鱼属的1种,又名斑鳟子。

中文学名:茴鱼

别称:Thymallus arcticus arcticus

二名法:Thymallus arcticus Palla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亚纲:辐鳍鱼纲

目:鲑形目

科:茴鱼科

属:茴鱼属

种:北极茴鱼

基本介绍

体形长而侧扁。吻钝而短,上下颌各有1列细齿。眼大。鳞细小,排列很密。背鳍长且高,呈旗状,背缘圆凸;脂鳍小,位于臀鳍基后段上方;雄体的背、臀鳍较雌体为大。体背部黑紫色,体侧上方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色彩鲜艳;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上有2~4条纵列的红褐色斑点;幼鱼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列大斑点。主要捕食昆虫、蛹、蠕虫和甲壳动物。分布于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水系和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茴鱼在我国有三种亚种:黑龙江茴鱼,产于黑龙江流域;北极茴鱼,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鸭绿江茴鱼,产于鸭绿江上游。

鲑科(Salmonidae)茴鱼属(Thymallus)几种像鱒的鱼类的统称。产於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体银紫色,长约40公分(16吋)。鳞大,眼大,口小,牙细弱。背鳍帆状,色彩鲜豔,具20∼24鳍条。以昆虫为食。春季在浅水区产卵。北美一些地区溪流污染,使这种食用鱼的数量减少。有人将茴鱼画为茴鱼科(Thymallidae)。

为冷水性山溪栖居的鱼类。冬季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主食动物性饵料,多在夜间摄食。黑龙江茴鱼产卵期较早,约在4月末~5月初。4冬龄鱼约240毫米。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黑龙江茴鱼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英文名:Amur grayling , Arctic grayling 。

濒危等级:易危。

黑龙江茴鱼体长而侧扁,尾柄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大。鳞细小,侧线鳞80-98,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圆凸,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消失。腹部色淡,整个体色较鲜艳。黑龙江茴鱼系冷水性鱼类,为北冷温带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离的生殖、适温及索铒的春季洄游,以及一个为躲避干旱和冰冻的秋季洄游。茴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索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喜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时亲鱼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河底的砾石上面。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鱼在我国另有两个亚种:产于鸭绿江的鸭绿江茴鱼(T.arcticus yaluensis)和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相似,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冷水鱼类,但和其它的冷水鱼类有所不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们也栖身在山涧的溪流中,不像哲罗鱼、细鳞鱼、狗鱼或者山鲶鱼等一些冷水鱼类那样游弋到大江、大河里去越冬。黑龙江茴鱼的游动范围比较小,常年不进入江河及湖泊中,只在山涧溪流中栖身。夏天它们多生活在水温比较低的支流上游,喜欢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湍急的河川中生活。即使到了水瘦山寒的冬季,它们仍旧逗留在山溪中,回到下游找一处溪水比较深的地方越冬。因此,除了那些生活在山里的人以外,外面人很少见到过它们的真正容颜,很多人都不认识茴鱼,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们的名字,显得十分神秘。

几乎所有的冷水性鱼类,多为肉食性鱼类,黑龙江茴鱼也不例外。而冷水鱼生长较为缓慢,又多生活在无污染溪流中,肉质尤为细嫩,味道鲜美,无土腥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茴鱼的鱼肉更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鱼类,其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况且它的肉里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是其它鱼肉的数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

黑龙江茴鱼在一年之中,有两次洄游:一次发生在春季,为了生殖及索铒它们逆水朝上游洄游;再一次发生在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之前,为了躲避冬季的冰冻,而洄游到溪流的下游。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这段时间。此时,性成熟的亲鱼集群结队地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在那里互相追逐,然后产下鱼卵,粘附在河底的砾石上面。到了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以后,茴鱼又会积聚在一起顺流而下,开始朝溪水较深的下游集结,准备在那里越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茴鱼

北极茴鱼又名棒花鱼。体长形,侧扁,前背窄棱状。吻钝短,眼大,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各有一行细弱牙。鳞中等大,尾鳍深叉形,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

茴鱼一年四节都在捕食,只有产卵期进食性稍差一些。茴鱼的食物以水生昆虫及螺等软体动物等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夏季则喜欢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及飞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过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见几条茴鱼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层,转动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飞蛾。一旦有飞蛾溅落水面上,还没等到被湍急的水流冲走,立刻会有几条茴鱼同时冲上去,被其中一条茴鱼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茴鱼仍在冰下不停止摄取食物,以补充营养,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茴鱼常年进食,而且十分凶猛,是溪钓的极好对象。

鸭绿江茴鱼

鸭绿江茴鱼全长25厘米,吻长大于眼径;上颌骨末端伸达眼前缘。分布于鸭绿江。

鸭绿江茴鱼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头一般都在50—400克之间,很难见到有超过500克重的大鱼。茴鱼的身体呈长而侧扁状,尾柄较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较大;鳞细小,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呈圆凸形,呈旗状;脂鳍较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为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均为深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逐渐消失。

茴鱼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响。

其他种类

烹饪方法

红烧茴鱼

原料:茴鱼500克。

调料:葱段,姜片,黄酒,老抽,糖,胡椒粉,味精,麻油,精制油,生粉。

制作:活茴鱼杀后洗净,切成块状,入沸水略烫一下,洗去表面污物。将炒锅置于旺火加热,倒入食油烧热。将茴鱼排放锅内略煎一下。入葱、姜、酒、老抽、糖、味精、胡椒粉、水煮开,用小火焖熟后再用大火收汁到稠浓,淋麻油就可以起锅装盆。

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中带甜,软糯浓郁。

煎炸茴鱼

备料:鲜茴鱼,姜丝,蜂蜜,白醋(米醋),柠檬,胡椒粉,盐,料酒,土豆淀粉,面粉。

做法:

1.清洗:茴鱼买来,用清水冲洗一下,空一下水。

2 .去内脏:一只手捏住鱼身,另一只用手捏住头部,往外带着拽,连头、鳃和内脏一次都拽出来了,非常方便(也可以先在腮下掐一道口在拽)。可用流水稍微冲一下腹腔,空水。

3.腌制:放姜丝和料酒煨十分钟。

4.配汁:取一长方型的食盒,放入姜丝、米醋、胡椒粉,蜂蜜(白糖),柠檬汁,盐,口味依个人喜好掌握,调好了可以尝一下。汁少了,可适当加些白开水,不够了也可以再调一些汁。

5. 煎炸:土豆淀粉加一些面粉,放盐,搅匀。把油做成七八成热候,将茴鱼外里裹一下面,下锅煎炸。一批煎的一次裹好现炸(一般放78条),两面煎熟(不需要很长时间,炸到蛋白凝固,鱼身成浅金黄色即好);控一下油(可用厨房用纸沾一下浮油),立即放入调料汁中,摇一摇使其沾满汁。

6.都做好了,放凉,冷藏备用。

7.食用时再挤上些柠檬汁。

绿茶北极鱼

做法:

1,北极茴鱼剥好,煎至8分熟。

2,将上等茶用滚开水泡开,茶汤不必多。

3,将茶叶捞出,过油,炸至出茶香,捞出后放在鱼身上。

4,把茶叶汁配入咸淡味料,勾芡,淋在北极鱼上。即成。

特点:茶香、鱼香,浑厚古朴,香醇诱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