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苕溪 |
释义 | 简介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苕溪的东、西苕溪两大支流在湖州市北白雀塘桥交汇,之后并同注入太湖,为我国东南沿海和太湖流域唯一一条没有独立出海口的南北向的天然河流,地跨杭州、湖州两市,流经临安、余杭、德清、安吉、菱湖、湖州、长兴等县市区,是太湖的源流之一。 苕溪水系有东、西苕溪两大支流,主流长度157.4千米,流域总面积4576.4平方千米。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在浙江省东北部,而以南苕溪为正源。源出东苕溪发源于浙江临安市境内东天目山脉马尖岗南麓的水竹坞,白雀塘桥以上河长为151千米,南流折东流,与中、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窑称东苕溪。瓶窑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汇入,至德清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汇入。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西苕溪,又名龙溪港,因在湖州城区以西,故名。上游有南溪、西溪两源,西溪为正源,源于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和安徽省宁国县交界的天目山脉狮子山大沿坑,白雀塘桥以上长139千米,东北流至安吉县塘浦乡会合南溪后始称西苕溪。 东苕溪东苕溪与京杭运河、上塘河、钱塘江是流经杭州市境内的四大江河。东苕溪位于杭州西北部,发源于临安临目马尖岗。向东流经临安市的里畈、桥东、临天、青山和余杭区的余杭镇,自余杭镇折北而流,称东苕溪。东苕溪流至汤湾渡左汇中苕溪,至瓶窑左汇北苕溪,流至德清县城左纳余英溪。德清县城以下,汊港纵横与湖漾沟通,水系分散。主河道原经德清,在湖州与西苕溪汇合后入太湖。东苕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以上河长151.40公里,流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内长103.70公里,流域面积1604.10平方公里。 历史上东苕溪是浙江省洪害严重的河流之一。自南而北蜿蜒流淌于杭嘉湖地区西部,左依崇山峻岭,右接平原低地,居高临下,势如建瓴。东西苕溪上游均依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山洪直接威胁杭嘉湖平原,洪涝灾害频繁。东苕溪右岸建有西险大塘。清嘉庆《余杭县志》云:“汇万山之水于一溪,下关杭嘉湖三郡田庐性命。”“苕溪天目乘高而下,县地平衍,首当其冲。”“余杭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廓,旁邑视余杭捍蔽如精兵所聚控厄之地也。”从南北朝元嘉十三年(436)至1948年,余杭共遇自然灾害247次,其中179次为洪涝灾害。自古至今,杭嘉湖水利以治苕水为急务,代不乏人,史不绝书,留下了南湖、北湖和西险大塘等著名的古水利工程。但历代治标者众,治本者鲜,加之围湖垦种,堤塘失修,每遇山洪暴发,往往湖溢塘决,洪水一泻数十百里,酿成巨灾。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以水利为要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在东苕溪上游先后兴建青山、里畈、四岭、水涛庄、对河口等五座大中型水库。设计总库容量4亿多立方米,控制面积近千平方公里。中下游截弯取直,新建南、北湖分洪闸,兴建排涝机埠,加固围堤,开挖导流港;加固加高西险大塘,对东苕溪进行全面整治,灾害明显减少。 南苕溪东苕溪干流余杭镇以上称南苕溪,干流长63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发源于东天目山的水竹坞,南流经里畈水库至桥东村,与东天目山南部各溪聚汇后,东流经临安市区,尔后进入青山水库,出水库东流至余杭镇。 南苕溪源头被称为太湖源,号称“小九寨沟”。此处以“乱花渐欲迷人眼,源头风光惹人醉”的独特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成为令人仰慕而向往的胜地。 南苕溪之名源于光绪《浙西水利备考》和《杭嘉湖三府总图》中称“南苕、中苕二水道汇入苕溪”。据南宋《咸淳临安志》称,南苕溪为南溪。洎乾隆《杭州府志》有“临安虽山县,而溪流达乎四境,苕溪历县界七十三里”的记载。 南苕溪古可通航。南宋《咸淳临安志》载:“溪多滩碛,退水涨可用二十斛舟。”清末至民国初年,一度通航兴旺。1964年青山水库建成后,上游竹筏放运中断。1997年青山航道开航,自青山镇大园里经余杭、瓶窑镇,连通大运河,可通60吨级船舶。 以前南苕溪溪道多湾,叉道丛生,桀骜不驯,变迁频繁,一遇洪水,殃及民众。史志文献记载,12-20世纪的780年中,大的洪灾20余次,平均35年一次。仅光绪年间就有4次大水,先后将杨岭乡的千家村和董家村夷为溪滩(即杨家滩)。1922年“壬戌水灾”,又将甘棠堰上螺蛳塘村全部冲毁,南苕溪主流由竹林桥改道至思古桥。 建国后,治理南苕溪成为水利建设的重要目标。1964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库,1973年兴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库,并建成小型水库43座以及大批山塘,有效地调节了洪峰,增强了抗旱力。尔后,对南苕溪全线进行治理,拉直100多个大小弯兜,建成防洪大堤35公里,配套堰坝17条,水闸27座,渠道61公里。20世纪90年代末又开始整治城镇周边的水环境,完善、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整治后的南苕溪,堤坝以浆砌块石整齐地修葺一新,在临安市区四个亲水平台拉近了市民和苕溪水的距离,堤岸上白玉扶栏,造型别致的亭台、假山、路灯点缀其间,还有大片如茵的草坪,南苕溪临安城镇段容颜大变让人刮目相看。 中苕溪中苕溪,居北、南苕溪之中而得名,为东苕溪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石门姜岭坑,主峰海拔1073.9米。东南流经石门、高虹、横畈、长乐至汤湾渡,由左岸汇入东苕溪。全长47.8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1999年12月,上游水涛庄村兴建中型防洪工程水涛庄水库,总库容2888万立方米。 中苕溪穿越于山谷之间,水力资源丰富。当地民众多引水建碓,已有几百年历史。水碓多为加工木粉(香粉),最高时年产木粉10万多担。以前木粉多用来制香,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制胶木。昔时,大仁寺以上沿溪建有产木粉之香碓约350座,至今在中苕溪沿岸还不时能见水碓踪影,成了中苕溪一景。 中苕溪主源猷溪自姜岭坑向东南流经大山村、石门、水涛庄,于下城汇仇溪后称中苕溪。猷溪长22.5公里,处中低山深谷区。大山至龙头舍间,溪底巨石相望,磐石连亘;龙头舍至拜节庙间,溪宽约20米,两岸壁立,突兀峥嵘;拜节庙至大仁寺间,谷形甚窄,层峦蜿蜒,岸坡较陡,惟水涛庄段河谷开阔,谷宽55-200米。中苕溪下流至勾山脚汇入白水溪。白水溪,因源头悬泉,洁白如练而得名。发源于横畈镇窑头山,全长13公里,集水面积46平方公里。 西苕溪西苕溪,又称龙溪港,上游有南溪、西溪两个源头。正源西溪源于浙江省安吉县、安徽省宁国市交界处的天目山北侧,南北龙山之间的天锦堂。向东北流至安吉县塘浦乡,会合南溪后称西苕溪。后又分两支,北支沿西苕溪故道,南支沿1889年以后的西苕溪干流,两支汇合在一起后在在湖州市与东苕溪汇合,成为苕溪。干流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2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为浙江省北部重要的通航河流。 北苕溪北苕溪由百丈溪、鸬乌溪、太平溪和双溪汇合而成,长46.50公里。鸬乌溪为北苕溪主源,发源于安吉石门山,从鸬鸟后畈进入余杭境内,至白沙与百丈溪汇合进入黄湖,又汇黄湖溪,至东山接纳青山溪、赐壁溪,至双溪竹山村与太平溪汇合后称北苕溪,至张堰横山庙下游从长乐镇东北、瓶窑镇南部汇入东苕溪。张堰以上流域面积310.40平方公里。在张堰附近有北湖分洪区。 北苕溪源短流急,汛期上游山水直流而下,易发生洪灾。清以前由瓶窑可通船至双溪,民国时可达潘畈。解放后在太平溪上建四岭水库,以防洪为主。太平溪下游至双溪—段已开发为双溪漂流风景区:竹筏在清溪水中缓缓漂流,两岸是莽莽苍苍的竹海,溪水清得能看见水底小鱼游动,能数清水底的卵石,直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相关诗卷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曾于1088年游览苕溪,并留有书法瑰宝《苕溪诗卷》,诗卷描写了其游览苕溪的经过和苕溪迤逦秀丽的景色。《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仕倦成流落, 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