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茑松遗址
释义

地理概位置

茑松遗址位于台湾省台南市永康乡茑松村境内,遗址的面积约十万平方公尺,中心点在北纬23度25分51秒,东经120度15分18秒。

发掘经过

最早在日治时代修筑纵贯铁路时就已挖出若干贝冢,只是当时未被辨识出来。到了民国28年(1939)铁路局修整轨道时再度挖出贝冢,才为日人金子寿卫男先生认出为一先史遗迹。正式的发掘则在民国67年(1978)到69年间,由黄士强先生带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的学生到此地进行3次的试掘,共开19坑,所得遗物极为丰富,包括四万馀件的陶质标本,陶容器占大多数,可分为红色陶和黑色陶,其中又以素面夹砂红陶为主,占95%以上,黑色陶不到1 %,另外重要陶质标本还有陶支脚二百多件,大量的陶环近3000件以及陶制鸟头状器37件等,石器极少。另外还发现3件铁器残片,数片人骨,9颗人齿及大量的贝壳和兽骨。

文化年代

茑松遗址为南部茑松文化的代表遗址,是一个贝冢遗址。文化层虽厚,但上下几无变化,仅有一个文化层,年代因石器极少又有铁器的出现,因此推测应该已进入铁器时代,可能起自公元前后,延续至16、17世纪汉人大量来台之前,为南部地区最晚的一层史前文化。

科学价值

在茑松遗址正式发掘之前,由于正式的考古发掘不多,所得的材料有限,又缺乏精准的定年技术,因此对台湾西南部史前的考古文化,未能有较细部的分类与了解,茑松文化也还未被正式确立。1970年中期开始,黄士强教授率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学生利用考古学田野方法的实习课程,对台湾西南平原数个遗址,进行一连串的试掘工作,尤其是民国67、 68、69 年对茑松遗址的试掘工作,获得丰富的遗物与完整清楚的层位资料,使得茑松文化正式确立,之后台大考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黄台香便以茑松遗址为其硕士论文,将三次发掘的结果完整呈现。

台湾史前考古学文化与现生原住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台湾考古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而茑松文化一般被认为与台湾西南部西拉雅平埔族有关,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茑松文化的年代据推测可延续至汉人大量来台以前,与平埔族存在的年代可以相接,而分布的地区又与西拉雅族的分布地相符,再加上茑松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2样代表性的遗物被认为与西拉雅族的信仰有关,一是形制特殊的小陶罐、一是陶制的鸟头形器。小陶罐体积小、容量有限、且制作精细与鸟头状器皆被认为不具实用价值,推测可能是宗教器具,而西拉雅族正巧有祀壶的信仰,称为“阿立祖”或是“阿日祖”、“太祖”、“李老君”…等。主要是在公廨或住宅内, 以壶盛清水加以祭拜,并在公廨屋顶的两端插上木制的假鸟,茑松遗址的小陶罐与鸟头状器便可能是茑松文化具有祀壶信仰的证据,因此一般认为茑松文化与西拉雅平埔族有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