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斑飞蜥 |
释义 | 斑飞蜥(学名:Draco maculatus)为鬣蜥科飞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飞龙、飞蜥、飞蛇。分布于印度、泰国、缅甸、越南、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福建等地,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低矮的山林边缘。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50至154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和亚洲。 中文学名:斑飞蜥 拉丁学名:Draco macula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斑飞蜥 纲:爬行纲 目:蜥蜴目 科:鬣蜥科 属:飞蜥属 种:斑飞蜥 分布区域:印度、泰国、缅甸、越南,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福建等地 生境分布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斯里兰卡、印度、缅甸、越南等地。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生境:生活于热带山间盆地和山麓乔木林或阔叶林中,亦见于村旁道边。 生物特征斑飞蜥头体长80毫米,尾长125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倍。是一种体侧有翼膜的蜥蜴。头高,吻扁而钝,鼓膜被鳞,喉下及颈侧有囊状皮肤褶襄。颈囊褶较小,三角形,喉囊褶较大,尤其是雄性的更发达。躯干两侧有5对肋骨延伸支持皮膜而构成飞膜。背面灰褐色;躯干有3-5条横纹,翼膜背面为橘红色并带有黄绿色,还散有不规则的黑斑。翼膜的腹面浅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点,喉囊褶为浅黄色,基部为蓝色,颈囊褶的腹面为红棕色。 斑飞蜥体扁平,头长,吻扁,吻端钝圆;头背鳞起棱;眼脸周围有一圈大而略突起的鳞,鼓膜被小鳞;颈侧囊三角形,无颈鬛和背鬛。尾基雌性平扁,雄性明显膨大。背面灰棕、青铜或浅黑褐色,有黑色短黑斑纹;腹面浅黄、淡青或浅褐色,有黑细点,向后渐少或无斑;近边缘有不规则黑斑;尾背有土红与黑色相间的横斑。 生活习性较典型的热带森林种类。生活于山区林间,行动敏捷能沿树干上爬,借翼膜从高处向下滑 翔。捕食昆虫,于5-7月所获的雌体,腹中有卵2-5枚。食性:食昆虫。 习性:活动敏捷,于树枝尖滑翔;好斗,多成对活动。 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医药用途【药名】:斑飞蜥 【拼音】:BANFEIXI 【来源】:为鬣蜥科动物斑飞蜥的干燥全体。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解毒。 【主治】: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发热而微恶风寒者。用于麻疹初期,或风热外束肌表而疹发不畅。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一2条。 【别名】:飞蛇、飞龙、飞蜥(《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夏、秋捕捉,捕法采用网捕、粘捕或弹击。捕捉后,去内脏,用细竹条撑开四肢,展开皮膜,用两根薄竹片交叉撑开体壁,再用一根小竹条一端插入头颅内,另一端固定其尾部,放无烟的火上烘干即成。本品易生虫,要贮放密封的容器内或塑料口袋内。药材体长6 一8厘米,尾细长,10一12厘米。四肢伸开,脚弯曲。有小竹条支持,皮膜展开,具黑色斑纹和斑点。腹内肉红色。尾不易折断。气微腥。以条大、完整不碎、无虫霉的优质品。 【拉丁名】:原动物斑飞蜥Draco maculatus (Gray ).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