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勐伴镇
释义

勐伴镇位于勐腊县东北部,地势东北面多山,西南面多丘陵峡谷小平坝。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和包谷,经济收入主要有砂仁。

基本概况

勐伴镇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东北部,是一个半山区边境镇,南部与勐腊镇相交,西边与瑶区乡相连,东北与老挝接壤。位于北纬21°37′至21°58′,东经101°34′至101°46′之间,国境线长94.35公里。镇政府距县城勐腊38公里,距州府景洪210公里。 勐伴镇属半山区镇,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面多山较高,西南面多农田较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点是东南部的夫会蓬山,海拔为1900米,最低点是勐伴镇曼里村,海拔为770米。

行政规划

勐伴镇辖4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有瑶、傣、哈尼、壮、汉、彝、苗、布朗等9种民族,总人口10367人(农业人口9843人,占总人口的94%),其中:瑶族4212人,占人口比例的40.62%;傣族2412人,占23.27%;哈尼族1446人,占13.9%;其他民族占22.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人,是一个以瑶族、傣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山区乡镇。各民族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各民族组成了和睦的大家庭。

气候概况

全镇土地面积64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为19.2℃,年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人口分布

截至2006年底,全镇辖4个村委会,39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有瑶、傣、哈尼、壮、汉、彝、苗、布朗等9种民族,总人口10367人(农业人口9843人,占总人口的94%),其中:瑶族4212人,占人口比例的40.62%;傣族2412人,占23.27%;哈尼族1446人,占13.9%;其他民族占22.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人,是一个以瑶族、傣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半山区乡镇。

自然资源

勐伴镇自然资源丰富,截至2006年底,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5%,有自然保护区62.8万亩,国有林22万亩,集体林11.5万亩,轮歇地3.66万亩,辖区内有南岛河、南燕河、南嘎河、金厂河、南崩河等5条主要河流,是南腊河的源头。肥沃的土壤、适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到处长满各式各样的植物,奇花异草,古树种等千姿百态。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植物上百余种,有些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物种。由于国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群众植树造林意识有所提高,保护区内生长着檀木、望天树、树蕨、鸡毛松等珍贵植物。望天树之高在世界少有,为全国之最。适宜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家族。珍稀动物主要有马鹿、蟒蛇、长臂猿、犀鸟、獭猴和世界上最小的偶蹄动物鼷鹿等。

水利资源

勐伴镇辖区内水利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有南岛、南燕、南嘎、金厂河、南崩等5条主要河流,是南腊河的源头。有小(一)型水库1座,库容量628万立方米,坝高33.4米,面积为62公顷,有2条左右干渠,全长8.4公里,倒虹吸1条,全长1公里,引水渠1条,全长2.6公里,有2座副坝,1个溢洪道。受益7个村小组,灌溉面积2000亩。拦河坝4座(勐伴、龙嘎、曼燕、金厂河)灌溉面积为1890亩。

旅游资源

旅游、边贸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旅游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以打洛口岸为切入点和带动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亿元,其中办证出境游客14.8万人次;实现边贸总额3.88亿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700万元,边民互市2.1亿元,边境小额贸易1.4亿元。在中缅经济合作中,勐海县帮助缅甸第四特区以茶、粮、蔗、橡胶等经济作物及商贸、旅游替代罂粟种植,创造了绿色禁毒工程—替代种植“勐海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进了中缅友谊和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基础设施

镇内各种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于1998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白象山水库工程;于2004年完成了望天树至勐伴主干道的油路铺设;2007年投资900多万元农田整治项目。截至2006年底,已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水,有5个村民小组尚未通电,10个村民小组已开通程控电话,镇内有4个移动手机铁塔,1个联通铁塔,1个小灵通塔,辐射4个村委会。37个村小组通了电视,电视覆盖率达84%。

经济建设

勐伴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和包谷,经济收入主要有砂仁。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教育概况

勐伴镇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在积极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的同时,切实做好“扫盲”巩固工作,并按照“普九”要求,严格施教,积极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全镇共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含初中部及小学部),3所完小,21所村小校点,教师87人,工勤人员12人,全镇适龄儿童(7至12周岁)1203人,小学在校学生1263人,入学率为104.99 %,适龄少年634人,初中阶段在校生568人,入学率为 89.59 %,小学上学年初在校学生1348人,学年末学生为1343人,辍学人数5人,辍学率达0.37%,初中在校学生311人,辍学8人,辍学率为2.57 %。 在扫盲工作中始终坚持“长期抓普及、反复抓巩固、重点抓提高”的原则,通过不断地培训和学习,青壮年非文盲率达 98.6 %。全镇15周岁人数有 214 人,已授完初等教育210人,完成率达98.13 %;17周岁人数有253人,已授完初等教育149人,完成率达58.89 %。

风俗文化

勐伴镇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勐伴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傣族人民在这里生活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是孔雀公主的故乡,是珍稀动植物荟萃栖

息的场所,是勐腊糖厂的原料基地。 勐伴镇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途中18公里处是望天树风景区,南与勐腊镇相交,西与瑶区相毗邻,东北部与老挝相接壤,国境线达94.35公里。是南腊河的源头,流经镇内最长河流有39公里,此河直接汇入澜沧江,澜沧江流出境即称湄公河,是一江连六国的“东方多瑙河”。勐伴镇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之一,共有9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少数民族人口962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78%。主要少数民族有傣族和瑶族,还有未定族称的克木人(本地人称为“卡咪人”)。各民族组成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共同开发和保卫着勐伴这块热土。84年建镇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事业获得迅猛发展。

傣族和瑶族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族的傣历、傣文和瑶族的瑶文以及他们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早在很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

勐伴的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节日也很多,大大小小有几十个,隆重的民族节日如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和“卡咪人”的红花节等。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节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节日。有的节日不仅一个民族过,其他民族也过,只是在时间、方式、传说等又有一些不同,打上了各民族的特点和印记。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每逢节日,他们就会身着本民族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唱歌跳舞游戏。年轻人则借节日之机谈情说爱,寻觅佳偶。几乎每个民族节日,都是一次狂欢活动,每一次聚会,都是民族团结的联欢。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正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习俗,到少数民族地区观光旅游品尝民族风味和领略民族文化的好时机。

特色产业

甘蔗

2006年勐伴镇甘蔗种植总面积15960亩(下田344亩,下坝325亩,坡地15291亩)

,甘蔗种类中优良品种有5776亩。甘蔗总产量52600吨, 留种3500吨, 入榨量49100吨。化学除草剂“蔗草净”的推广使用覆盖率达90%以上,使广大农户增加甘蔗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橡胶

2006年勐伴镇民营橡胶总面积为33380亩,其中,已开割面积为2412亩,新植橡胶面积19873亩,年产干胶340吨。勐伴镇在大力推广种植民营橡胶的同时还加强了橡胶病虫害的防治,建立了病虫害观测点,定期观测病虫害并及时上报,橡胶技术人员亲自指导胶农喷橡胶药防治,直接参与防治面积647亩,指导防治面积4056亩,安装防雨帽256亩,割胶改革面积70亩,业务培训102人,指导胶农停割后的各种防治工作及管理,积极做好防治危害的准备。

水稻

2006年全镇共推广种植水稻面积10583亩,平均单产393公斤,优质稻3783亩,产量达117.3万公斤,水稻抛秧面积1500亩,产量达63万公斤,旱育稀植面积300亩,产量达11万公斤。

冬季作物

冬季作物成为勐伴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水利资源,给全镇冬季作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镇政府因地制宜,坚持把发展冬季作物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头戏”来抓,多品种、多途径、多层次的开发冬季作物,并发动坝区村寨农民群众利用秋后闲职的稻田种植冬季作物,同时积极的引导和加大了科技投入。2006年全镇冬季作物面积达6136亩,实现收入达512万元,主要是种植辣椒、冬玉米、南瓜、西瓜、豆类等品种,如今冬季作物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