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鄢郢之战 |
释义 | 鄢郢之战是指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攻下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大规模作战,此次作战的胜利使得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同时也对楚国予以了严重打击。 中文名:鄢郢之战 地点:鄢、郢 时间:公元前279—前278年 结果:楚军大败 交战各方:秦国 楚国 相关人物:白起、楚顷襄王 战争介绍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率军进攻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大规模作战。 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盟,息兵言和,解除后顾之忧。尔后,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楚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又有一部兵力随庄蹻远征入滇,守备薄弱。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率军沿汉水东下,首先攻取汉水中段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推进至鄢城下。鄢是楚的别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鄢失则郢危。楚为护卫都城,急调主力防守鄢。秦军强攻未能奏效,遂改为水攻。在鄢城四百里处筑堰拦水,蓄到一定高度,决堰放水。滔滔洪水吞没了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到处漂浮尸体。秦军遂占鄢城。歼灭鄢城楚军后,白起西渡漳水和睢水(今沮水,长江支流),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截断郢与西面巫郡(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地区;治巫,今重庆巫山县北)的联系。然后沿长江东下,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庙,直逼郢都。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才停止。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皆为秦有。秦在郢地设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治郢),委任官吏治理。 迫楚徙都的重大作战战国后期,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重创楚军主力,迫楚徙都的重大作战。 秦昭王时,秦的东向拓展主要分三路:中路已破韩,取其重镇宛(今河南南阳)、邓(今孟县西),攻取魏61城,并迫韩、魏各纳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之地;北路与诸侯合纵破齐;夺赵之蔺(今离石西)、光狼(今高平西);南路则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派司马错出巴、蜀攻取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迫楚割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但地广人众的楚国仍是秦东进的隐患。次年,秦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孤立楚国,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结好赵国,以解除攻楚时来自北侧的威胁。随即命白起率军数万攻楚。 此时,楚国虽地方千里,兵力甚众,但楚顷襄王昏庸,佞臣当权,内政腐败,民心涣散,守备松弛。自怀王时起,楚、秦交战多以秦胜楚败告终,楚人久畏秦之声威。白起决定长驱入楚,直捣腹心,给楚以毁灭性打击。经周密策划,选择经由蓝田(今陕西蓝田西),过商(今丹凤)地,经丹水流域出武关(今商南东南),再顺汉水而南。既便因粮于敌,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又可出敌不意突入楚境,攻取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的楚重镇。白起令秦军过河拆桥毁船,自断归路,示以必战。楚军慑于白起兵威,又因自战本土而有后顾之忧,无法抵挡秦锐卒的猛攻,节节败退。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直抵楚别都鄢(今宜城东南)。鄢距楚都郢(今荆沙北)甚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早已集结重兵于此,企图阻止秦军南下攻郢。秦军在此遭到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而秦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乃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尔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渊,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溺死甚众。 取鄢后,白起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军资,同时将秦之罪人刑徒迁徙到所得楚地,充实后方,以此为进一步攻楚的基地。三十七年,挥军直抵楚都郢,势如破竹,楚顷襄王在兵败后,向东北方溃逃至陈(今河南淮阳)。秦军破郢后,随即西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焚毁楚先王宗庙所在地夷陵(今宜昌东南),以绝楚人复其故土之心,然后向东乘胜攻取竟陵(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今云梦、安陆一带),南攻至洞庭湖边,夺得楚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严重削弱楚国实力。秦遂在新得楚地置南郡(治郢)。 点评此役,秦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集中使用兵力,务在速决,击楚要害,终收破楚之效。攻鄢郢之战,显示出白起非凡的胆略和精明的作战指导。 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连续进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白起在攻打鄢时采取的决水攻城的战术,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此战的胜利,进一步打击和消弱了楚目的实力,从此,楚国更加衰弱。此战的胜利也为秦军集中兵力,东攻三晋,循序渐进地实施兼并天下的战略计划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相关文献《史记》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史记·秦本纪》 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 ——————《史记·魏世家》 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於陈城。 ——————《史记·楚世家》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史记·穰侯列传》 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 ——————《史记·春申君列传》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水经注》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水经注·卷二十八》 《资治通鉴》三十六年(壬午、前279) 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 三十七年(癸未、前278)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三十八年(甲申、前277) 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战国策》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 ——————《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