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郯城地震
释义

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级为8级,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临沂交界,震中位置为北纬34.8°、东经118.5°,极震区烈度达Ⅻ度。由于极震区大部分位于郯城县境内,故称为郯城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简介:

地震时间:1668年7月25日14时

震中位置:山东郯城县

震 级: Ms 8.5级

震中烈度:12度

地震别称: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

地震参数

这次强烈地震波及到中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东部海域,遍及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强烈有感的Ⅴ度区北起辽宁南部,西至山西太原、湖北襄樊,南至江西吉安,东至隔海遥望的朝鲜半岛等,连日本等地都有感,有感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19万平方千米,其中郯城、临沂、临沭、莒南、莒县、沂水、新沂、宿迁、赣榆、邳州等遭受极其严重破坏,山东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150余县均遭受不同程度损失。是有史以来我国东部破坏最为强烈的地震,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造成严重破坏的特大地震之一。

烈度分布

据记载,当时地震影响所及达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同时感觉地震。山东郯城、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破坏最重。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感半径800多公里。极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震时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为堑,漩为渊,沙涌井湮,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共压毙5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流散。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

极震区北至莒县,南至新沂,沿沂沭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其中郯城县、临沭县部分地区烈度达XII度,其它地区烈度达XI度。震时如舟覆,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城郭、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郯城城楼垛口、村落寺观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

X度区北至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毙居民无数,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数尺。

IX度区北至潍坊、益都,南至江苏省邳县、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坏官民房无算,人畜死伤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区北起济南至昌邑、即墨一带,南至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至微山、济宁、泰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至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城垛庐舍多坏,人民有压伤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一般记载房屋多倾倒或扑屋伤人。

地震情况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18.6度,震中烈度达12度。地震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豫、冀、晋、陕、辽等十余省(410多个县)和朝鲜半岛。山东郯城、临沂和莒县(临沭县和莒南县当时亦属此三县辖区)受灾最为严重,造成约5万余人死亡,破坏面积涉及方圆近千公里。此次地震,历史上称为“郯城大地震”,“郯城-临沂大地震”或“郯城-莒县大地震”。

现今存有史志、诗文和碑刻等数百种资料,记载了这次大地震。史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有声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降雨、倾刻震”,刹时间“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 沂水县志记载该县“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称当时“龙山山崩”。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地震》一文,也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情形,“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震后死尸遍地,无人收殓者甚多;四邻村落,腥臭之气弥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灾民四处流散。

地震惊动了大清朝野上下。康熙皇帝命户部具体负责赈济,并免去山东沂州等40州、县的年租,发赈灾款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余两。

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破坏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7 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处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是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的地震。

至今,在山东郯城和枣庄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遗址。郯城地震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长2600米,宽160米。枣庄的熊耳山大裂谷是一条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

古籍描述

“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有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人立地上,如覆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阁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如此惊心动魄的景象出现在300多年前的山东郯城,这是康熙《郯城县志》对郯城大地震——— 这场既是山东也是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有史以来最大地震的记载。

郯城大地震,发生于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波及陕西、山西、辽宁、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广东等10多个省的410多个县及中国东部海域和朝鲜半岛,破坏区域纵长千余公里,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有感半径800多公里。郯城地震高达8.5级,这是我国东部唯一一次8.5级地震,也是中国3次8.5级地震之一(另两次为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及1950年11月18日西藏察隅8.5级地震)。因为郯城隶属临沂,又称临沂大地震,因郯城、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受灾最重,又称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

因为地震发生在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古时的人们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而,这是一个人们正在准备睡觉或者已经入睡的时间,很多人是在睡梦中被顷刻坍塌的房屋砸死砸伤的,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也特别严重。地震中的人口死亡在5万人以上,康熙时期山东鲁南地区仍是地广人稀,多层建筑物少,这样的数字在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同时,由于消息流通缓慢闭塞,震后无法组织积极有效的救灾活动,适逢夏季又连降暴雨,导致了灾区瘟疫流行:“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虽然清政府在地震发生后便命令户部速行详议、分别蠲赈,发免山东沂州等40州、县、卫年租多寡不等,并遣官赈济,但还是导致灾民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震后,我国约500余种县志、方志,碑文、诗文等对这次地震作了详尽的记载,其中有破坏的记载达150余县,堪称是我国历史上史料记载最为翔实丰富的特大地震。这场突兀而至的大地震对建筑物的损毁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当时县志记载,莒县内“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内“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临沂则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同时聊城始建于宋代的庙学在地震中“栋宇倾圮,门庑颓废益甚”;宁阳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大成殿毁于一旦;而滕县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城池“周五里许,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五尺,门楼四,角楼四,堡二十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一丈五尺。地震城崩,砖石尽倾。”……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始建于唐、宋、元、明的学庙、牌坊等古建筑在这次大地震中几乎全体遭受重创,虽然震后有所修葺补救,但毕竟已不再是“古”时遗存,对山东地区的古文化保存流传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人文环境遭受空前重创,自然环境则在地震中几乎重塑,地震中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将之评述为“山川易景”毫不为过。在郯城大地震的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如江苏北部的赣榆县海滩隆起,黄海海水退舍30里。

除了县志之外,当时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地震记忆,最为著名的当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地震》一文中的描述,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细腻的笔调,客观地记录了康熙七年郯城地震发生时邹平县的情景,读来如身临其境。地震发生时,蒲松龄正在长山县(即今邹平县)表兄家做客,两人秉烛对饮,突然听到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接着,“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他与表兄“相顾失色”,在短暂的惊慌茫然之后,才意识到发生了地震,赶紧跑出房间。室外呈现的景象让人目瞪口呆:“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才开始安定了一些。再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体聚在一起,惶恐不安地谈论着刚刚发生的地震,竟然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蒲松龄后来听人传说,有的地方“井倾仄,不可汲”,有的人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河塌陷出一个大的洞穴,有好几亩宽。蒲松龄于是在文章后面感叹地说:“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郯城地震在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的同时,也不经意间创造了许多自然奇观。300多年来无数人都曾到过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去寻查郯城地震留下的山崩滑坡等自然遗迹,2000年春天在枣庄市山亭区发现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算是不枉现代学者的苦苦搜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就是这次大地震“山川易景”的极好见证。另一处保存比较好的大地震遗址是2006年被中国地震局批准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的“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该地质奇观也是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唯一的第四纪活断层的地貌景观。大地震过后的地质地貌保留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对环境的塑造,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农田开发,人类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矿设施建设等,郯城8.5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滑坡、喷沙冒水等令人敬畏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而且再也不可复生。

地震后果

这次地震造成了惨重的地震灾害。除了建筑物倒塌,因建筑物倒塌砸死、砸伤和因地表陷裂、出水、山崩等而死伤人畜,次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也是极其惨重的,尤其是震后人们无家可归,又遭受洪水和疫病摧残,死伤也极其严重。正如灾民歌里所唱的“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恨不当时同日死,如今病死有谁哀” 。

人口死伤

据史料记载的不完全统计,郯城大震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最惨重的为郯城、临沂、莒县等极震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多被建筑物倒塌压死 (见上表) 。

建筑物破坏

建筑物的破坏,这是史料中记载最详实的内容,几乎所有县志都有记载,据初步统计,受到破坏的共有 144 县。极震区 (地震烈度大于Ⅺ度) 面积5000多平方千米。建筑物无论是房屋,还是城墙一并倒塌。如以下记载描述,郯城:“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垛全坍,周围坼裂,城楼倾尽,城门压塞,监仓衙库无存,烟灶俱绝。沂州 (今临沂):“城郭、官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 莒州 (今莒县) :“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压泥水无存,周围百里并无存屋。” 除民用建筑物外, 是据史料记载给出的建筑物震坏的不完全统计,另据记载:“官廨门第和庙宇等公共设施一时尽毁,人无完宇”,造成毁灭性破坏。

次生灾害

(1)水灾:这次极震区强烈地震造成河堤严重破坏、大型水库堤坝因地震产生跨塌造成严重的水灾。据历史资料查证分析,这次地震产生的水灾,主要表现在淹没城池、田地、溺死民众、破坏水利设施等。从记载看,至少有10座城市在地震中明显地遭到了洪水的袭击。如江苏省安东 (今涟水) “城内大水行舟” 松江府 (今上海市松江) 地震时,“兼以水涨,冲倒城郭屋庐”。这次地震还震坏了黄河上的三义坎堤防,洪水建瓴而下,直奔清河县城 (今江苏清江市西南) ,几乎毁灭了整个县城。另据记载,地震过后近一个多月时,黄河在江苏邳州 (今邳县西南古邳) 决口,在原有震灾的基础上又雪上加霜,“残屋剩椽,荡然无余”,邳州城受到了致命的破坏。政府机构失去了办公处所,百姓也被逼到城南的大堤上勉强度日。这次决口很可能与地震有关,地震使黄河大堤产生了裂缝或管涌,在水流的作用下,经过20余日的渐变,终于在七月十二日发生了决口---这一突变。邳州城到康熙二十三年时,大部分城区仍浸泡在水中,给城内人民带来了长时间的灾难[3]。从成因上看,这次地震水灾主要是由于河道水位上涨或水利工程破坏后造成的大水灌城、地震海啸和地下水动态受到干扰 (产生了水害) 所致[3]。

(2)地裂、喷沙冒水:

地裂、喷沙冒水造成大量农田毁坏,禾稼受损,也是震区较严重的次生灾害。地裂、喷沙冒水在该地震史料中记载甚多,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史料记载中的地裂缝分布范围北到德州,西至莱芜,东到胶州、蓬莱,南至涟水等地1 (见表3)。

喷水冒沙与地裂缝分布基本一致,在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区,如河谷,三角州,滨海或河堤、平原、江心岛上等,二者密切相关,因此分布范围也相当广泛。如记载中有“地裂泉涌有淤泥细妙,水涌,穴涌沙泉,两岸有沙” (郯城县),“皆翻土扬沙”(莒州)。“沿海地裂涌水”(安丘)。“涌裂黑沙”(平度)。“地裂水泛—望成巨浸” (涟水)。“地裂处沙涌水飞”(沭阳) 。地裂、喷水冒沙和涌泉发生的地方已经涉及黄河冲积平原,苏北平原等远离震中的地区,这与当地的地下水位高,冲积层松软,砂基液化现象明显有关。

②沂沭断裂带上,强度最大。分布最为连续,由北面南从莱州湾到沂沭断裂南段都有分布,这一分布反映了沂沭断裂带本身的活动强度大,地震的破裂和活动状态。喷水冒沙和涌泉受沂沭活动断裂带所控制。在沂沭断裂带上地下水位的喷涌高度郯城最强达二、三丈高.沂州高数尺,莒县高二、四尺,反映了地震动南强北弱,由南而北衰减缓慢的特点。

③从史料记载中不难看出,大量记载是震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很少有明确记载水位下降的现象,这也可能有下降不会被注意到的原因。水位短时突发性上升,时隔不久或之后,水位就下降了,后骤然上升,此变化与现代考察是一致的。

(3)山崩、山裂:关于山崩、山裂的记载很多,最具有典型是莒县的山崩,据客舍偶闻记载:莒州地震如雷,连日不止,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固山劈裂一半,十三层塔一座一劈一半,阎家固、施风朵、科罗朵、马蓍山、大山各裂一半。显然这是位于高烈度区的一种表现。其他关于山崩、山裂的记载有:沂州:山崩地裂。长清:马山崩损丈余。泰安州:朱山崩裂。邹县:震落峄山上大石一块,其声如雷,火光一道如流星,乱坠小石不计其数。城东葛庐山劈裂数十丈。峄县:陷裂山崩。临淄栖霞山裂。安丘:山亦有崩颓者。诸城山崩。蒙阴:城东八里山脊开,山崩卒落石,日照山崩地裂。

地震造成的其他次生灾害

在这次地震中,在城市因地震产生的火灾是现代地震产生的一种主要次生灾害[5]。在环渤海地区也注意到渤海中部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灾害。另外,淋河是山东中南部与沂河并行发育的第二条大河,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正好沿沭河展布,淋河及其两岸均位于极震区中。地震也给人们带来了洪水泛滥。

郯城地震正值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有史料记载“?? 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十余里,臭不可闻”。随之而来的是瘟疫流行,如史料记载:“予下车甫两月,而天灾存至,疟痢继发,号哭之声,彻于四境”。又记:“嗟之哉,漫自猜,天灾何事洊相摧,愁眉长锁几时开,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冯可参)。康熙淄川县志卷 7 页 52 记载:“露宿岂云病,盈亏固其常,天道尚如此,人事敢太康”。据估计因瘟疫流行死亡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

地震前兆

—次大震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丰富的宏观异常现象。这一点已被人们所公认。历史资料记载,郯城8.5级地震在大震前有宏观异常的反映。

1.特旱与大涝 史料记载,郯城地震前四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西部广大地域,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省出现大面积干旱。次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省,并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筝省。这年山东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它各地夏,秋绝产,正是“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人相食” 的惨景。对山东省1640---1900年近三百年的有关旱史统计,震前的干旱范围之大.早期之长,灾情的严重是前所罕见的,可谓“特大干旱”。大旱后三年即1668年发生了8.5级郯城大地震。 在大震发生时的震后,震中及邻区:山东、郯城、莒县、诸城;江苏泗阳,涟水,淮阳等地,还受到霉雨洪水的侵袭。郯城县志冯可参地震诗有这样的记载:“更苦罐雨洪不停休,满陌秋田涨流”。客舍偶闻莒县:“二十七露雨不止,平地水深三尺,天千淹没”,江苏涟水:“城内大水行舟天雨五十日,地震之后又雨五十日”。等等,由于震后霉雨连绵,天雨不止,造成震后灾情更为惨重。即墨:“六月霉雨连绵,平地波涛风涨,田禾淹没,在地泥涤。十七夜二更、天雨耒停,地震复出”。灵山卫:“戌时天降大雨,雷电不止,地动颠倒,五鼓方休”。胶州:“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雷雨飘扬,峻闪烁,屋宇倾动,一时数次”。安丘县审:“六月十七日戌时大雨,天色阴惨,有声如吼”。

2.地下水位的升降 地下水位的升降,作为一种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史料的记载中并不普遍。而伴随地震的发生,瞬息变化的地下水位在记载中则遍遍皆有。这种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是可以作为宏观前异常观象的,史料中仅见—处:山东省福山县志曾提:“康熙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四耳,六月斗余村西井水上涌,有声如雷,十七日亥刻地震,声如雷”。福山远离大震震中,震前却出现井水上涨,并伴有如雷般声响,如果这一现象是地震前兆,可以推测临震中区地下水位会有更剧烈的变化,可见当时还未被人们所注视。

3.地震伴随的物理现象 郯城大震时,据史料记述,伴随出现的大气物理观象,主要有地气,地光,地震,震后还有地生白毛的众多现象、特别是地生白毛,这次地震后分布甚广、主要在低烈度区的南方,如:江苏省的江宁、如皋、苏州,昆山,常熟,吴江;震泽、上海,松江、青蒲,大仓,常州,无锡,宜兴;浙江省的杭州,仁和,钱塘,海宁,临安,嘉兴,嘉善,澈水、平湖、桐乡,鸟程,长兴、鸟镇,南浔,德清,宁波、肖山,余姚、建得,淳安、桐庐。此外尚有安徽天长、当涂等,如此众多地区的记载,绝非偶然,若就其生成原因,则难以备述,估计可能与阴雨潮湿有—定联系。

相关资料

山东郯城地震-《灾民歌》

1668 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现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北纬34.8 °,东经118.5°)发生8.5强烈地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最强烈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约36公里,震中烈度高达XII度。震区山川易容,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据记载,地震波及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均有感,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震后大小余震不断,四年后犹屡动不止。 时任县令冯可参写作《灾民歌》详细的记述了震后百姓的生活。

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又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

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

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

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

盖藏委积一时空,断折伤残嗟满目。

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

少女黄昏悲独宿,老妪自首抚孤孙,

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积尸腐臭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冢幡。

结席安篷皆野处,阴愁霖潦晴愁暑,

几许伶仃泣路旁,身无归旁家无主,

老夫四顾少亲人,举爨谁人汲沙渚。

妻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厨中自蒸黍。

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

今年二麦充官税,明年割肉到心头。

嗟乎哉,漫自猜,

天灾何事氵存相摧,愁眉长锁几时开,

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

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

地震遗迹

地震遗迹,是对历史地震最直观的记录,可以通过它们对地震进行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然而1668年地震距今已三百余年,随着岁月流逝,人口繁衍,人类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加上洪涝和战乱等天灾人祸,地震遗迹的保存已廖廖无几,虽然地震专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开挖,发现了不少这次地震的地表破坏和开挖揭露的地震时地面震害遗迹,但在地表找到震时留下的遗迹却很困难了。极震区的都城几乎没有保存三百年前的古建筑,现时所见“知国古城”的土基城墙,也遭人为挖土破坏,剩余残迹不显当时特色。在极震区的外围和低烈度区,还保存一些古代建筑群,当时虽遭到损环,有时又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如临沂的簧学大殿、莒县浮莱山刘肥故居、曲阜的孔庙、孔府和邹县的孟祠等[8]。

1、天然遗迹 在郯城特大地震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1)。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人口繁衍,农田开发,人类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矿设施建设等,郯城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滑坡、喷沙冒水等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多年来虽有不少人曾到过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去寻查山崩滑坡等遗迹,但都渺无踪迹。然而幸运的是,由于2000年春枣庄山亭镇熊耳山大裂谷的发现,1668年郯城地震在这里造成山崩现象被发现了。据刁守中撰文介绍,熊耳山在枣庄市以北约25千米处,主峰南麓山脚附近为毛宅村,海拔483米。山虽不高,却十分险峻。2000年3月初的一天,一个农民上山打猎,因追赶猎物发现一个大溶洞,此事传开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马上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考察,发现并确认了熊耳山溶洞群。其后,于5月间又进一步发现“山东仅有,全国罕见” 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及山崩遗迹。现场保留有完好如初的山崩石堆,石块断面较新鲜,石堆中压有一个石碾槽,与当地传说的一个故事有关。传说山脚下原本有一个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庄,三百年前的一天夜里,忽然地动山摇,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整个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 除了一个外出串乡的货郎和一只猫幸免外, 村内其他所有生灵全部遇难,这个石碾槽就是当时这个村子的村民碾米用的。这个传说的时间与1668年郯城特大地震年代相符,也与康熙《峄县志》记载相符。大裂谷两壁岩石棱角较新鲜清晰,易于风化破坏的钟乳石石壁现在仍然基本完整无损,甚至岩石顶部覆盖的黄土厚度也大体相当,说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长,且是一次形成的。大裂谷两壁错动方式复杂,以张性开列为主,也有垂直下滑,还有水平左旋错动,说明裂谷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复杂。这些都被认为劣裂谷和山崩为1668年郯城大地震所造成的证据。

2、地震碑迹 现在可以找到的较多的遗迹主要是一些古建筑遗址和经地震损坏后更新修聋时所立的碑铭志,其中很多记载了地震当时的情况和所更新修聋的建筑物当时的破坏情况。这次地震碑迹分布很广,最北莒县最南到江苏邳县。至今发现保存的数量仅存12幢,事实上这是大大缩小了的数字,但是在近二.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中都已当作“四旧”被破坏了,例如郯城县塔上乡新村红石崖古庙曾有一碑,现被新村小学当作石料砌垒在教室墙基内,许多地方的地震碑敲碎作修桥铺路或另作他用,如沂南县新兴庄的碑被凿了个洞作为架井台辘轴。临沂城西的太山行宫东狱庙碑,被博物馆收藏。从这些碑迹分布来看,在震害严重的高烈度区和低度区内都有分布,但大多数碑在重破坏区,反映重破坏区的数量多,如太山行官碑,重修子孙殿三义碑,都宪祖墓志文,赵氏碑,李贞毅碑,阎君殿碑,玉皇殿观音堂等。碑铭除了震时破坏情况的记载,对于发震日期有较多的记录,也有记录时刻的,也有记录余震的。如奶奶庙碑记载了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年压死王槐野韩苑落马伯循之变更甚焉 “三圣堂序”……六月间,地震百余日初震时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从这些碑刻分布和碑文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地面建筑物遭受地层不同程度的破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