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郗鉴
释义

郗鉴(269-339)东晋大臣。字道徽,汉族,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晋将领、军事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不应辟命。晋明帝初(公元323年)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为王敦所忌,征还。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同受遗诏辅少主。祖约、苏峻之乱,鉴登坛流涕,誓师勤王。事平,进太尉,封南昌县公。卒年七十一,谥文成,死后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鉴作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简介

郗鉴少年孤贫,躬耕陇亩。博览经籍,吟咏不倦,以清节儒雅著名。晋惠帝时曾任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鲁之峄山。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任职3年,治绩卓著。加官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东晋永昌(322-323)初,拜为领军将军。晋明市初即位,王敦跋扈,朝廷岌岌可危,委以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守合肥,作为外援。遭王敦猜忌,被表荐为尚书今。王含、钱凤叛乱败亡之后,被封为高平侯。迁为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3州军事、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不久,明帝死,与王导、卞壶、庾亮等并受遗诏,辅佐少主。进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咸和(326-334)初,领徐州刺史。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叛乱,攻入建康。率军渡江,与陶侃等奋力平叛。因功拜为司空、加侍中,改封南昌县公。后又讨平贼帅刘徵,进位太尉。

生平

初仕西晋

郗鉴年少孤贫,但仍然博览经籍,即使耕作时仍不断吟咏文章,以儒雅著名。郗鉴及后担任赵王司马伦的掾,但察觉到赵王有夺权篡位之心后就称病辞官。永康二年(301年),司马伦篡位称帝,党众都升任大官,但郗鉴则闭门自守,不与他们接触。同年司马伦被推翻,郗鉴参司空(刘寔)军事,后历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后来辟命郗鉴为主簿,举贤良,但郗鉴都不接受。及后征东大将军苟晞征郗鉴为从事中郎,郗鉴因苟晞和司马越不和,亦不应召。

领民避乱

永嘉五年 (311年),汉赵军队攻陷首都洛阳,并俘掳晋怀帝,中国北方就更为混乱,郗鉴亦被乞活军首领陈午部众所获。陈午知道郗鉴有名望,打算推郗鉴为首领,只因郗鉴及时逃脱而未能成事。后来陈午溃败,郗鉴毋须逃避陈午,于是回到家乡。乡人则推举郗鉴为首领,让他带一千多户人到峄山逃避战乱。

镇守兖州

司马睿后来承制任命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 ,镇邹山。当时郗鉴与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刘琨所派的刘演同居兖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台承制任命,各据一郡,并各自为政,互相对立。同时兖州亦正受徐龛和石勒两股军事力量侵扰。在战事不息而没有外援之下闹饥荒,虽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动物来充饥,但仍不叛离郗鉴,反而人数渐多,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司马睿因而加授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但于永昌元年(322年)亦因后赵军队的压力而退守合肥。同年郗鉴被征为领军将军,到建康后改授尚书,郗鉴因病而不接任。司马睿亦因同年发生的王敦之乱而忧愤而死,由太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绍即位后因畏惧大权在握的王敦,想以郗鉴为外援,于是次年即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王敦对此十分忌惮,于是表郗鉴为尚书令,征召他回朝。

助平王敦

郗鉴回建康时经过王敦驻屯的姑孰 ,并与王敦相见。王敦和郗鉴讨论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时河南尹乐广和司隶校尉满奋的表现。王敦称颂满奋识时务,比乐广优胜;但郗鉴则认为乐广守正而满奋失节,因此满奋不能与乐辅相比,又说人不应偷生屈节,愧对天地,国家灭亡亦应与它共存亡,不应变节。王敦听后十分愤怒,不再与郗鉴相见并将他拘留。及后王敦部将钱凤劝王敦杀郗鉴,但王敦以郗鉴有名望和地位而不敢加害,更将他释放。郗鉴回朝后便与司马绍商议平灭王敦之事。

太宁二年 (324年),钱凤等人领兵进逼建康,司马绍任命郗鉴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当时王敦军尚未完成集结,有人认为应率先由皇帝领兵进攻。但郗鉴认为敌军兵多不能力敌,而且王敦军来是已经惹来人民极大的怨恨和反抗意识,而且亦无大方略,只求一战取胜。故此认为应当拖长战事,让其他反抗力量形成并对王敦进攻,藉以取胜。最终司马绍下令固守,不久又派兵奇袭并大败王含军,四方义兵亦冒起,最终成功讨平王敦之乱。

辅政重臣

战后郗鉴获封高平侯。司马绍亦因他有才望,很多朝政事务都会询问他的意见。太宁三年(325年),郗鉴升任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镇广陵。不久司马绍逝世,年幼的太子司马衍继位,郗鉴与王导、庾亮、卞壶、温峤等人并受遗诏辅政,进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义兵勤王

咸和元年(326年),郗鉴加领徐州刺史。次年苏峻和祖约即发动叛变,进攻建康。郗鉴知道后打算亲自领兵营救,但朝廷却以防御北方进攻而阻止,郗鉴唯有派司马刘矩领三千人保卫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沦陷,刘矩亦退还。中书令庾亮在建康失陷时出走,到寻阳投靠温峤,并宣太后口诏,升郗鉴为司空。郗鉴所在的广陵临近后赵边境,城孤粮绝,军民因对北方南侵的畏惧而没有坚守的决心,但接到诏书后郗鉴即向三军宣布要讨灭苏峻和祖约,士兵亦争相要求要效命。郗鉴见此,于是派将军夏侯长通知温峤,并预计苏峻会挟持晋成帝司马衍到会稽,建议温峤在重要据点立营据守以阻其去路,同时又断绝粮运和坚壁清野,据守京口等待苏峻因缺乏物资溃败。温峤深表同意。

经营京口

咸和三年(328年),陶侃获推举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后率众渡江,在茄子浦与陶侃会合,又修筑白石垒。不久王舒和虞潭战败,郗鉴与后将军郭默回屯京口,修筑大业、曲阿和庱亭三垒抵抗并分散对方军力,但随即就被围攻,郭默更逃出驻守的大业垒,令士兵震惊;但郗鉴仍坚持固守。不久苏峻堕马被杀,大业垒得以解围。郗鉴于次年又派军追击南逃吴兴的苏逸等人,将苏逸斩杀并收降其余众共一万多人。战后郗鉴解任八郡都督,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和六年(331年),石勒将领刘征再次侵扰东南诸郡,郗鉴驻屯京口,并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兵将刘征击退。郗鉴死前,病重上奏请求退位时仍推荐蔡谟接替自己都督徐兖青三州和徐州刺史的职位。

协调士族

王导在晋成帝继位后一直参与辅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对自己委任的赵胤和贾宁等将领的犯法行为多作容忍,招到大臣不满,其他士族亦试图借此废掉王导,削弱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影响力。陶侃就曾于成帝咸和年间打算起兵废掉王导,但因郗鉴反对而没有成事。咸康四年(338年),郗鉴升任太尉,征西将军庾亮想罢黜王导,并寻求郗鉴的支持,但郗鉴表示反对;庾亮再写信游说郗鉴,但郗鉴坚拒,最终庾亮亦唯有放弃。郗鉴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剧烈斗争,让经历过两次大动乱的东晋能够维持安定。

咸康五年(339年),郗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晋成帝在朝堂上哭泣,并派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逸事

郗鉴逃离陈午回家乡后,虽然当地正处饥荒,但当地的人仍然因为感谢他对乡人的恩义而送他物资。但郗鉴并不独占所有,反而分给宗族和当地一些孤儿和老人,受惠者甚多,受到当地人的称颂,亦因而推郗鉴为主。

郗鉴受乡里赠食时,曾带同年幼的侄儿郗迈和外甥周翼一同前往、但乡人称不能额外支持郗迈和周翼的伙食,郗鉴往后唯有自己前去,但将饭含在口中,回去后吐出给二人吃,最终三人都能渡过困境,并渡江入仕东晋。

家庭

子女

郗愔,郗鉴长子,东晋官员。曾修黄老之术而辞官隐居章安十多年,后再度入仕,官至司空。

郗昙,郗鉴次子,官至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

郗睿,郗鉴女,嫁王羲之。

孙子

郗超,郗愔长子,大司马桓温党羽,任大司马左长史。

郗融,郗愔次子。

郗冲,郗愔三子。

郗恢,郗昙子,东晋将领,曾多次与北方胡人作战,官至征虏将军、领秦雍二州刺史。后被殷仲堪所杀。

郗鉴墓

郗鉴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3.5公里,马集乡上店子村南灯台山西麓。目的有二座高大的封土堆,直径约20米,高5米。据〈嘉祥县志〉载:“晋太蔚郗鉴墓在城南7里,有郗城,城旁有墓,墓前有二石台,相去丈许,其高约二丈,悉镂花卉,其顶斗拱工细,鳞瓦参差,形如灯檠,故名灯台山云。”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郗公墓位于山东省微山湖东岸的郗山西坡上,由其女婿王羲之为其题写碑文“晋兖州刺史郗公鉴之墓” ,晋朝名将郗鉴(也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岳父),古高平金乡人(现山东嘉祥县属地)。始终崇尚微子、目夷和张良三贤仁风,所以,薨后就选择了与三贤墓地隔水相望的山丘西麓做为长眠之地,也应了“乞骸骨归丘园”之夙愿。其婿王羲之题写了碑文“东晋太尉郗鉴之墓”。晋朝诗人曹毗题郗公墓云:“青松罗前隧,翠碑表高坟,玉颜无余映,蕙风有余熏”,记述了郗太尉墓当时的规模和影响。微山县地名志曰:“山以人而得名”。原郗公墓碑有两说:一为被盗,一为雷击。后来的墓碑是民国年间郗山热心人重立,文革期间被砸烂,郗公墓址在郗山六村殷延运家附近,已经被平掉。现郗山北排灌站压水池西南角还有被毁墓碑的两残块,可见“郗公鉴”字样,请注意保护!鱼台也有同一个郗公墓,就因为保护得好,而被列为山东省文物,可悲啊,微山县的不作为领导!

另外,常州也有郗公墓,疑为衣冠墓。

相关文章

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士族专兵和皇权不振。士族专兵而又不允许一族独占兵权,皇权不振而又不允许任何其它士族取代司马氏的地位,这就需要一些人物的调处经营。郗鉴对付的办法,一是维护司马氏皇权的存在使之成为维持稳定局面的因素,一是抑制过分强大的士族门户以绝觊觎。郗鉴在江左完成的几件大事,都是属于这类性质。

在一一探究郗鉴的几件大事时,我发现胡三省在《通鉴》注中对此都有所评论。其一,郗鉴建议用流民帅的兵力以平王敦之叛问题,《通鉴》大宁二年(324年)胡注曰:“夫理顺者难恃,势弱则不支。以〔王〕敦、〔钱〕凤同恶相济,率大众以犯阙。虽诸公忠赤,若只以台中见兵拒之,是复周〔顗〕、戴〔渊〕石头之事。微郗鉴建请而召刘遐、苏峻,殆矣。”其二,郗鉴协调当权门户王氏、陶氏、庾氏关系问题,《通鉴》咸康四年(338年)胡注曰:“庾亮之谋(案指庾亮废王导之谋),微郗鉴拒之于外,孙盛谏之于内,必再乱天下矣。”①其三,郗鉴经营京口,控制东道问题,《通鉴》咸和三年(328年)胡注曰:“晋都建康,粮运皆仰给三吴,故欲先断东道。王敦、苏峻之乱,匡复之谋,郗鉴为多。”②本文所论郗鉴数事,都暗合胡三省之所见。当然,把这些事放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并联系起来探寻其本质,是胡三省为其史观所限所不能做到的。

正是由于这类原因,今人研究历史,必须汲取前人成果,而又不能圃于前人成果。

郗鉴名义上虽居朝廷三事之列,但从未入主中枢。他的所作所为,主要属于战略性的奇谋异策之类。《世说新语·排调》“郗司空拜北府”条王徽之已讥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③。所以他在东晋并没有什么轰动的事迹足资称述,古今史家也多不甚重视郗鉴其人。同时,他的家族在江左也未曾获得最高的社会地位,像王、谢那样。郗鉴先世,郗虑以后没有显宦,其家族在两晋之际,基本上未曾脱离东汉儒学家族轨道,直到郗鉴的子侄辈,才完成向玄学士族的转化过程。两晋之时,居于显赫地位的士族人物,往往多方网罗名士,充实幕府,制造声誉。东晋王敦、庾亮、桓温府内,莫不名士充盈,人才济济。可是郗鉴以三公之尊居重镇历十余年,而名士出其州府者则寥寥无几。这也是郗氏家族地位、门户状况的一种反映。当然,郗鉴与出自另一儒学大族的卞壸又有所不同。卞壸与门阀政治格格不入,可以为司马王朝死节,而不能像郗鉴那样厕身于门阀政治之中并能有所建树。

《世说新语·言语》:“郗太尉拜司空(案在咸和四年,329年),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坛,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礼记·曲礼》下:“鸡曰翰音。”《易·中孚》:“翰音登于天,贞凶。《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郗鉴之意,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像朱博那样的吏才而得登于台鼎,像鸡飞上天一样,在门阀政治中,这本来是想象不到的事。《太平御览》卷二○七引《晋中兴书》:“郗鉴为太尉(案在咸康四年,338年),虽在公位而冲心愈约,劳谦日厌,诵玩坟索,自少及长,身无择行。家本书生,后因丧乱,解巾从戎,非其本愿,常怀慨然。”郗鉴两拜三公,相隔近十年,而谦退旨趣前后如一。正因为郗鉴不操其柄,无竞于朝,所以能够久任于京口,善始令终而无殒坠之虞。

不过,郗鉴毕竟是流民帅,也有过流民帅所共有的杀人越货之事,已见前引。《晋中兴书》说他“自少及长,身无择行”,是一种溢美之词。《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壸)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已,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①,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三反,犹今言三种矛盾。郗鉴在性格和素养上,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本文之始,曾引用《晋书·明帝纪》史臣之言曰:“维扬作寓,凭带洪流,……不得不推诚将相,以总戎麾,楼船万计,兵倍王室,处其利而无心者,周公其人也。”史臣本指王敦有上游形胜之利,遂启篡窃之心,因而感叹世无周公。借史臣此论以观郗鉴,虽不处顺流之势,但建康锁钥在手,亦可谓“处其利而无心”。他身居危朝而能阻遏觊觎,终于对东晋朝廷有所匡救。如果郗鉴舍京口地利而居官建康,不以谦退自处而务求竞逐,以他本不优越的门望实力,在东晋翻云覆雨的门阀政治中,未必能有多少建树。

① 此处胡三省只说到“庾亮之谋”而未及陶侃,是因为司马光未录庾亮致郗 鉴信中关于陶侃欲起兵废王导之事,所以胡注也未论及。

② 此处胡三省只说到东道粮运之事而不及京口的经营,是因为司马光未措意于京口地位问题,于《通鉴》中略去了郗鉴致温峤函中“静镇京口”之语,所以胡三省作注,也就未曾言及京口。

③ 引陈寿评诸葛亮语以论郗鉴,当然也有抬高郗鉴的用意。郗超已有此说。

① 计,计簿,计算;校,校实。“大修计校”,当谓大聚甲兵钱谷诸事。《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曹操领冀州牧,“校计甲兵”;《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此,作“计校甲兵”。又《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进谏,亦此意。

史籍记载

《晋书 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应州命。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惠帝反正,参司空军事,累迁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东海王越辟为主簿,举贤良,不行。征东大将军苟晞檄为从事中郎。晞与越方以力争,鉴不应其召。从兄旭,晞之别驾,恐祸及己,劝之赴召,鉴终不回,晞亦不之逼也。及京师不守,寇难锋起,鉴遂陷于陈午贼中。邑人张实先求交于鉴,鉴不许。至是,实于午营来省鉴疾,既而卿鉴。鉴谓实曰:“相与邦壤,义不及通,何可怙乱至此邪!”实大惭而退。午以鉴有名于世,将逼为主,鉴逃而获免。午寻溃散,鉴得归乡里。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

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时荀籓用李述,刘琨用兄子演,并为兖州,各屯一郡,以力相倾,阖州编户,莫知所适。又徐龛、石勒左右交侵,日寻干戈,外无救援,百姓饥馑,或掘野鼠蛰燕而食之,终无叛者。三年间,众至数万。帝就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

永昌初,征拜领军将军,既至,转尚书,以疾不拜。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杖鉴为外援,由是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敦忌之,表为尚书令,征还。道经姑孰,与敦相见,敦谓曰:“乐彦辅短才耳。后生流宕,言违名检,考之以实,岂胜满武秋邪?”鉴曰:“拟人必于其伦。彦辅道韵平淡,体识冲粹,处倾危之朝,不可得而亲疏。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敦曰:“愍怀废徙之际,交有危机之急,人何能以死守之乎!以此相方,其不减明矣。”鉴曰:“丈夫既洁身北面,义同在三,岂可偷生屈节,靦颜天壤邪!苟道数终极,固当存亡以之耳。”敦素怀无君之心,闻鉴言,大忿之,遂不复相见,拘留不遣。敦之党与谮毁日至,鉴举止自若,初无惧心。敦谓钱凤曰:“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乃放还台。鉴遂与帝谋灭敦。

既而钱凤攻逼京都,假鉴节,加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鉴以无益事实,固辞不受军号。时议者以王含、钱凤众力百倍,苑城小而不固,宜及军势未成,大驾自出距战。鉴曰:“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且含等号令不一,抄盗相寻,百姓惩往年之暴,皆人自为守。乘逆顺之势,何往不克!且贼无经略远图,惟恃豕突一战,旷日持久,必启义士之心,令谋猷得展。今以此弱力敌彼强寇,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虽有申胥之徒,义存投袂,何补于既往哉!”帝从之。鉴以尚书令领诸屯营。

及凤等平,温峤上议,请宥敦佐吏,鉴以为先王崇君臣之教,故贵伏死之节;昏亡之主,故开待放之门。王敦佐吏虽多逼迫,然居逆乱之朝,无出关之操,准之前训,宜加义责。又奏钱凤母年八十,宜蒙全宥。乃从之。封高平侯,赐绢四千八百匹。帝以其有器望,万机动静辄问之,乃诏鉴特草上表疏,以从简易。王导议欲赠周札官,鉴以为不合,语在札传。导不从。鉴于是驳之曰:“敦之逆谋,履霜日久,缘札开门,令王师不振。若敦前者之举,义同桓文,则先帝可为幽厉邪?”朝臣虽无以难,而不能从。俄而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镇广陵。寻而帝崩,鉴与王导、卞壸、温峤、庾亮、陆晔等并受遗诏,辅少主,进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咸和初,领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诏以北寇不许。于是遣司马刘矩领三千人宿卫京都。寻而王师败绩,矩遂退还。中书令庾亮宣太后口诏,进鉴为司空。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曰:“贼臣祖约、苏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诛,凶戾肆逆,干国之纪,陵汨五常,侮弄神器,遂制胁幽主,拔本塞原,残害忠良,祸虐黎庶,使天地神祇靡所依归。是以率土怨酷,兆庶泣血,咸愿奉辞罚罪,以除元恶。昔戎狄泯周,齐桓纠盟;董卓陵汉,群后致讨。义存君亲,古今一也。今主上幽危,百姓倒悬,忠臣正士志存报国。凡我同盟,既盟之后,戮力一心,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枭,义无偷安。有渝此盟,明神残之!”鉴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

及陶侃为盟主,进鉴都督扬州八郡军事。时抚军将军王舒、辅军将军虞潭皆受鉴节度,率众渡江,与侃会于茄子浦。鉴筑白石垒而据之。会舒、潭战不利,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距贼。而贼将张健来攻大业,城中乏水,郭默窘迫,遂突围而出,三军失色。参军曹纳以为大业京口之捍,一旦不守,贼方轨而前,劝鉴退还广陵以俟后举。鉴乃大会僚佐,责纳曰:“吾蒙先帝厚顾,荷托付之重,正复捐躯九泉不足以报。今强寇在郊,众心危迫,君腹心之佐,而生长异端,当何以率先义众,镇一三军邪!”将斩之,久而乃释。会峻死,大业围解。及苏逸等走吴兴,鉴遣参军李闳追斩之,降男女万余口。拜司空,加侍中,解八郡都督,更封南昌县公,以先爵封其子昙。

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鉴遂城京口,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太尉。后以寝疾,上疏逊位曰:“臣疾弥留,遂至沈笃,自忖气力,差理难冀。有生有死,自然之分。但忝位过才,会无以报,上惭先帝,下愧日月。伏枕哀叹,抱恨黄泉。臣今虚乏,救命朝夕,辄以府事付长史刘遐,乞骸骨归丘园。惟愿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济大猷,任贤使能,事从简易,使康哉之歌复兴于今,则臣虽死,犹生之日耳。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晋陵内史迈,谦爱养士,甚为流亡所宗,又是臣门户子弟,堪任兖州刺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是以敢希祁奚之举。”疏奏,以蔡谟为鉴军司。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赠一依温峤故事。册曰:“惟公道德冲邃,体识弘远,忠亮雅正,行为世表,历位内外,勋庸弥著。乃者约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赖公以宁。功侔古烈,勋迈桓文。方倚大猷,籓翼时难,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悼于厥心。夫爵以显德,谥以表行,所以崇明轨迹,丕扬徽劭。今赠太宰,谥曰文成,祠以太牢。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初,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二子:愔、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6: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