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谯地 |
释义 | 谯,历史文化名城,又名亳州,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境内中北部,跨涡河两岸,自“汤都亳”始,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定做“薄”,《汉书·地理志》注云:“亳同薄”。“亳”字首见于《孟子》:“汤居亳”。《史记》说:“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北亳,西亳。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城域。市内汤王陵公园中的“成汤故垒”,据说是商汤王衣冠冢,即《皇览》所谓“涡北风头村丛莽中有成汤考故垒”。 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谯一直是县、郡、州的治所,也曾作为商成汤王之都、三国曹魏陪都、后元末小明王韩林儿国都,并以三朝古都,著称于世。谯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皖西北的一座军事重镇,一向有中州门户、徐兖咽喉之称。但是亳州地势平坦无险,历代守御者皆筑城垣作为屏障。 周代周代,此地称“谯”。“周初,武王克殷,封神家农之后于谯”。(《通典》)“谯”成了神农后人的领地。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谯属陈国。陈于此营建“谯邑”,与谯邑毗连的是“夷邑”。谯、夷二邑是当时东南地区与中原腹地相沟通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战略重地,“南北分疆,此亦争衡之所也”。公元前637年,楚将成得臣率师伐陈。夺取了谯、夷二邑,遂为楚地。尔后,楚平王筑谯城,并派太子建驻守城父,使得当时的谯、夷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秦末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后,由于一时难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据谯县。 汉代西汉,分国为十三个“刺史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刺史部由13个减为12个,沛郡改为沛国。同时豫州刺史部置于谯。这对于谯县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署谯郡,谯的地位更显重要。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淝水,军合肥。”(《魏志·卷一》)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发生了《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张辽威镇逍遥津”的历史故事。在经济方面,曹操在谯郡等地衽屯田,大力开展“军屯”、“民屯”,促进了谯城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魏文帝(曹丕)皇初二年(221年),鉴于谯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是皇族本籍(曹氏父子及他们一些重要的文臣武将是谯郡人),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其地位相当显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