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衮雪 |
释义 | 衮雪二字取材于我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中文名:衮雪 取材:我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 时间: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 作者:曹操 存放:汉中博物馆 衮雪传说在汉中褒谷石门,对曹操写的“衮雪”二字中的“衮”字,附近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七月,曹操于阳平关(今勉县)打败张鲁兄弟之后,曾在汉中停留五个多月,为洗尘赏景,游览了褒谷的大好风光。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野花飘香。曹操带领文官武将,侍从三十多名,经花村(现河东店),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门。在这里,人们尽情的观赏了如锦似画的山水。上游,滔滔褒水一泻而下,巨浪如一头凶恶的雄狮,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银花四溅,水星翻飞,雨雾空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那溅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轻摇漫舞的飘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这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荡神怡,豪情满怀,心想,难怪当年的张良、郑子真都在这里隐居,真乃天堂也。这时心胸宽阔,才华四溢的大诗人曹操,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停立船头,激奋昂扬,气势磅礴,索来文房四宝,奋笔疾书“衮雪”二字以比喻之。 魏王题诗,文武争看。大家虽然早巳看出了“衮”字少了三点水,各自内心思虑,面面相觑,默默无语。这时一侍从挤到前边,不知高低的问道: “丞相大人,字写的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但……。” “说下去。” “但……但是‘衮’字缺……” “缺什么?缺三点水是不是?”曹操用手一指滚滚激流, “这不是水吗?” 在场的文官武将,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从这起,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 “狂涛巨浪流石边, ‘衮’字旁边不用点”。这“衮”字的写法从此一代传一代,直至今天。 在今陕西汉中褒谷中的褒河山崖,原有“衮雪”石刻。建安二十四年夏,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此地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乱石,喷沫飞溅如雪团之状,便题写了“衮雪”二字,“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这两个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表现出曹操的风采神韵与魏武精神。“衮”,气势磅礴,充满刚毅,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 该摩崖原刻在汉中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四十五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而今,“滚雪”景象可再也看不到了,惟有“衮雪”刻石仍藏在汉中博物馆。曹操诗文华盖天下,而他的书法却十分罕见。 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 滚滚飞涛雪作窝, 势如天上泻银河。 浪花并作笔花舞, 魏武精神万顷波。 褒谷题“衮雪”为便于了解,附诗一首: 《曹操褒谷题“衮雪”》 花褪残红,树添新绿; 天朗风清,山明水丽。 六旬老翁,壮心不已: 国事馀,挥鞭栈道览胜迹。 但见褒水天下泻, 奔流滚滚激作雪, 军国哀怨顿忘却, 唯有诗兴天地溢, 信笔河石题“衮雪”。 笔力遒劲惊风雨, 点画充塞英雄气。 广陵绝响佳丽地, 豪情意气山水里。 马上挥师马下诗, 出帐夺城入帐治, 试问古今有几人? 浪淘尽千古雅韵, 曹公韬略雄文至今传颂! 皇叔无点墨寸文, 徒留两行清泪在民间, 聊作文治武功。 “衮雪”原石“衮雪”二字的原石,在石门水库大坝下方的河中一块巨石上,相传为曹孟德所书。在石门口栈道旁的一块是后人根据河中的原字摹写重刻而成,意在保护这个绝代书品。石门水库修建之初,汉中博物馆特地派石匠将河中巨石上的“衮雪”二字完整凿下来,运到汉中博物馆保存。当时河中另一块巨石上有“玉盆”二字,也被完整凿下,运到汉博,连同石门前的“石门颂”、石门铭、大开通等摩崖石刻,全部取下,以免水淹。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