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亳州清音
释义

亳州清音,最早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以北方八角鼓结合亳州当地的地域风俗、特色语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清音的唱腔特点是:音多字少,属联曲体,由引子、曲牌和鼓尾三部分组成。目前亳州清音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亳州清音最早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以姜桂题为首的亳州籍达官贵人,生活闲暇,常到北京的茶馆酒肆闲坐,而这种地方往往也是穷人乞讨时特别爱去的地方。这些乞讨者通常带上一种名叫“八角鼓”的乐器,给大家表演些节目娱乐。一些亳州籍达官贵人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就把它带回了家乡。亳州艺人在表演中又融入了本地的地域风俗、特色语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众口传唱时,只觉曲调优美,委婉动听,深受亳州百姓的喜爱,故起名为“亳州清音”,又称清音。

清音的唱腔特点是:音多字少,属联曲体,由引子、曲牌和鼓尾三部分组成。在演奏形式上,也是灵活多样,使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古筝、坠胡、二胡、扬琴、八角鼓、挎板等。其中,三弦奏主旋律,其它乐器为伴奏。演唱前,表演者需要先奏八板、上河调、凤阳歌,无论哪一个,段子必须是“三句平”起唱,中间唱曲牌,用鼓尾结束,成为一套固定的演唱形势。

为人清不清,听他哼两声

清音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刚一出现,就受到亳州百姓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城里的街头巷尾,农村的十里八乡,唱清音者无处不在,听清音者人头攒动,清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文艺。很快,清音在亳州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亳州清音。

清音在民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且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有时,熟人之间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即使是陌生人之间,通过对唱清音也能很快进行交流。“当时,亳州民间流传了170多个著名清音唱段,其中传唱最多的段子有:《三国》、《西厢记》、《白蛇传》、《水浒》等,还有很多曲调都是即兴编的,就像刘三姐对歌时所唱的山歌一样。”赵明海介绍说。

除了在民间广为流传之外,亳州清音在舞台艺术上也得到充分发展,从清末一直到民国时期,亳州出现了“延寿社”、“新民社”、“乐义社”三个专门演唱清音的戏班,演出形式以走票为主,遇到谁家有喜庆之事,应邀义务演唱。当时,专业从事清音演唱的艺人有上百人。其中,延寿社的耿止斋、新明社的孙仿山、乐义社的李义亭是三个戏社的领班,也是当时最为出名的三个清音演唱艺人。“当时还出现了‘为人清不清,听他哼两声’的说法,意思是要看一个人品格怎么样,听他哼两句清音就知道了。”赵明海说。

辉煌后的衰落

随着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亳州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悲哀苍凉的情绪弥漫,清音这种带有乐观娱乐特色的曲艺形式,很难再引起群众的兴趣。清音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三家戏社中有两家因入不敷出而倒闭。仅剩李义亭的乐义社艰难维持。作为一种传统文艺,清音走过了它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衰落。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各种新事物、新文艺异军突起。而随着电影、电视等视听新生事物的出现,亳州清音再也无人问津,演唱人才也出现了断层,清音基本销声匿迹。

一次意外的收获

1983年的一天,当时在亳县文化馆从事戏曲辅导工作的赵明海接到一个通知,阜阳地区要搞一个地方戏文艺汇演,当时的阜阳地区文化局艺术科科长李崇年点名要亳县带清音参加汇演。“点名要清音,这个容易嘛,咱们抓紧时间排一场就是了。”当时赵明海并不了解清音,误把当时很流行的琴书当成了亳州清音。赵明海很快组织演员进行排练,但是排练时,一个演员告诉他,有一个叫吴琨的老人,以前好像就是一名专门演唱清音的老艺人。

第二天,赵明海就四处打听吴老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明海终于联系到了吴老。吴老告诉赵明海:清音跟琴书完全是两码事,琴书是山东的琴书,清音是亳县的东西。

这个答案让赵明海既震惊又兴奋。他隐约感觉到,这个名叫吴琨的老人可能是亳州地区最后一位专业的清音艺人。赵明海提议,让吴老出山对演员进行培训。可是,当时吴琨老人已经年近古稀,嗓子已经不适合再唱清音了。不过幸运的是,当时吴老还能哼出清音的曲调。在这种情况下,亳州清音抢救开始了:一个深秋的下午,在吴琨老人的家里,清音的复兴活动迈出了第一步。当时,在吴老断断续续的哼唱下,赵明海在一旁把曲谱详细地记录下来。几乎已经灭绝的亳州清音,终于在最后时刻,被抢救性的记录下来。当时记录的是清音的名段——《黛玉葬花》。也就是从那次开始,赵明海断断续续从吴老那里了解了更多清音的历史。

整理好《黛玉葬花》之后,赵明海开始组织人员进行排练,“当时时间特别紧张,从下面乡里临时抽了五六个业余演员。彩排了十来天,很不顺利,演员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一下子唱不来,最后到阜阳直接就上场了。结果出人意料,评委对我们这个《黛玉葬花》很感兴趣,还给了我们一个演出奖。”赵明海说。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当时演出很成功,还拿了奖,但是演员们回来之后,都各回各家,没有对清音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延伸。清音没有能够再像以前那样,走进寻常百姓家。

重唱百年雅韵

2007年7月,安徽省文化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当时已经是亳州戏曲家协会秘书长的赵明海想到了亳州清音,于是他开始和谯城区文广局的罗东亚主任整理有关材料,着手亳州清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今年3月份,在亳州市确定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亳州清音榜上有名。目前,申遗材料已经上报到了省里。

在着手文字材料的同时,赵明海和他的同事又开始把清音搬上舞台。今年9月份,赵明海和市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方显军合作,创作了清音唱段——《我的家乡在亳州》。十天前,他们从市梆剧团抽调了几个年轻女演员组织排练,这个节目将代表亳州参加安徽省第四届曲艺节。而10月16号下午那场演出,就是一个半公开性质的彩排。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现在思考的和要做的,不仅仅是参加一个曲艺节,而是以后清音该如何传承和推广,”赵明海说,“清音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最好的生存空间就是民间,也只有在民间进行推广和发展,清音才有可能生存沿袭下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因此,赵明海正在试着对清音进行革新。新唱段《我的家乡在亳州》,就没有完全套用清音的老模式,而是在服装和舞台动作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就算曲调再好,人要是站那或者坐那没有动作,就不会很受人欢迎。新增点舞蹈动作,会增加它的观赏性。另外,社会在发展,在变化,你要是唱腔还是老调子,就吸引不了人,必须要出新,要跟上社会,跟上时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

赵明海说,要想让清音能够恢复昔日的辉煌,只有先培训一批演员,让他们到民间进行传唱,让老百姓有接触的机会,清音才有可能被推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