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凫山羲皇庙 |
释义 | 凫山羲皇庙亦称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俗称爷娘庙,在邹城西南郭里镇爷娘庙村东,东凫山西麓。羲皇庙始建年代无考,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凫山羲皇庙基本规模((一)、人祖殿轴线上的建筑: (二)、玉皇殿轴线上的建筑物 (三)、玉皇殿 (四)、十大阎君殿 (五)、包公祠 海瑞庙) 简介中轴线上,正门三楹,门内有金水桥,院内东西各一门,俗称东、西华门,向北正中为礼门。主体建筑羲皇殿在礼门之北,五楹三进,单檐歇山式建筑,绿琉璃瓦覆顶,前廊下六根高浮雕云龙石柱,云气间雕有雷公、云母等神话人物,雕刻精美,为元代大德年间刻制。殿内供奉羲皇像龛;殿前东、西庑各十间,供道教塑像;殿后为娲皇殿,供奉女娲像。东、西跨院各有关圣殿、送子娘娘殿、华佗庙、梳妆楼、三清阁等建筑。 庙内碑刻百余块,古柏300余株,多唐、宋时栽植,最大直径2米左右。“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 羲皇庙1929年被军阀梁冠英部焚毁,现遗址碑碣尚存。 凫山羲皇庙基本规模(一)、人祖殿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有:金银桥、午朝门、纲鉴碑、朝王殿、创建三圣殿记碑、三官庙、火神庙、重修人祖庙碑、人祖殿、蚂蚱楼(嬷嬷楼)。 若去庙朝圣,须沿蜿蜒而下的山溪陂陀上行,至开阔处,便是人们每逢上巳、重九上香后小憩、嬉戏娱乐的“二亩戏台”(遗址今存)。 折北而行,山溪挡道,上覆条石,置以石柱护栏,便是被人们常说的“金银桥”。 跨桥而过,迎面便是古柏掩映下的雄伟的“午朝门”。——可见其位同帝王的尊贵。 穿门而过约10米处,有一赑屃驮负的巨碑,高 9米,即有名的“纲鉴碑”。此碑为明神宗万历45年(公元617年)重修碑记(原名为乡耆李生栋“重修题记碑”。传说,清代名人董纯因熟背此碑文而闻名)。它记述了从盘古以下的帝王世系和纪元表,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史。它向人们述说着华夏五千年的沿革和沧桑。 又10米,便是“朝王殿”。此殿为三楹飞檐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前门两侧各有一3倍于人的铁铸大将,左关羽、右张飞,皆手持兵器、威风凛凛。殿门两侧,嵌入墙内的石刻门楹为: 上联:一画开天始于乾终于坤参宇宙之化焕乎莫大文章 下联: 六福作世象其形会其意泄鬼神之秘完成仓颉星图 (现存村北桥头) 门上方镌刻“朝王殿”三个楷书大字。(现存村北桥墩) 穿堂过朝王殿,放眼望去,80米荫翳蔽日的“柏洞”(神路)尽头便是该区的主建筑——“人祖庙”。一条石板铺成的甬路两侧,石碑林立,上刻颂诗赞文。徐前行,可见东西两旁的钟鼓楼和供奉道教神祗的各十间的东西两庑。继而展现眼前的便是宏伟的人祖庙了。 人祖庙,即人们俗称的“爷娘庙”,她应为西周初任、须句、宿、颛臾祭祀伏羲、女娲二位人祖的祭坛,后人于此建殿宇四时奉祀。该庙为歇山转角式,分五楹,飞檐斗拱,砖木石合砌,上覆碧色琉璃瓦,椽檩皆饰以彩绘,雕梁画栋,殿前九级石阶。殿堂四周,有玉石雕栏环绕,支撑廊檐的是几条巨大的蟠龙石柱,雕镂精细。飞檐拱脊之上踞伏以怪兽,形态各异。整个大殿势若飞腾,四角飞檐顶端皆吊有铜质风铃,微风吹拂,丁冬作响,激越悠扬,声飘际宇……。 步入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人类因他们而繁衍生息、薪火传承,所以,几千年来被人们尊称为“爷娘”。两尊塑像坐于木龛内着帝王服饰,慈祥端庄。木龛前的神台上有四位侍者分列左右。殿内东西两端,左为十八男,右为十八女,皆泥胎彩塑,栩栩如生,与真人大小无二。 绕过人祖殿,与之相对应的是嬷嬷楼。此间又有东西两庑各三间,左侧供奉炎帝(或曰“燧人氏”),即“火神庙”,他“钻燧生火,以熟荤臊”,功过千秋。当地也有称其为“灶神”者,没来此祭祀,祈求免除火灾。右侧为“三官庙”,也叫“三圣庙”,内供雷神、玄帝、火神。现存《创建三圣殿记》碑刻,碑文为翰林院五经博士颜伯彦撰,内提到明成祖朱棣征北事,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嬷嬷楼 ,当地俗称“蚂蚱楼”,为两层三间的木质楼板青砖红瓦楼房。据当地群众讲,此庙内神明非常灵验,每年正月社日人们必须来此焚香叩头,不然会遭蝗害。——况此说法言之凿凿。 笔者认为,村民言“蚂蚱楼”的说法是不对的。在人祖庙这么庄严的大殿后,供奉蚂蚱神是毫无道理的。况庙的基石下有双龙驮载,蚂蚱神是无此资格的享用的。应当是与人祖有关人员享祭的场所。《太平御览》卷78:“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嬷嬷”——旧时称“妈”、北方统指“老妇人”,由此可见,该庙供奉的应是华胥氏,“蚂蚱神”应为“嬷嬷神”之讹。 嬷嬷庙遗迹后面现有一巨大的赑屃碑座,与正前方150米处的纲鉴碑座同一规格,可惜碑身不见了。 (二)、玉皇殿轴线上的建筑物人祖殿轴线东侧,略高一个层次的南北走向的一片建筑物,我们权称为玉皇殿轴线上的建筑物。“它包括玉宇极楼。敬德台,四棱古碑,玉皇殿,十大阎君殿,包公祠,海瑞庙,碑林等。 1. 玉极楼。 在这片庙宇中最高的建筑为玉极楼。他在玉皇殿轴线的最北端。当地人也称他为“后楼”。嬷嬷楼又叫前楼,俗称此楼为梳洗楼。为人祖及其儿女梳洗处。但细考证,它应为玉帝的寝殿。或比玉帝更高些的神明。据王永雨老人(现年八十岁,曾读过十余年私塾)说:“此楼不叫梳洗楼,而叫玉极楼,内里供奉玉皇大帝的父母,故玉字的那点又高一层台阶,写作“玉”,读音为“府”。这才搞清它的名称。 此楼高约二十米,巨石砌基础,楼体为巨型方砖砌成。分上,中,下三层,成四楼柱体,顶部高脊,门窗起拱,黑漆红牙,铜制门,粼粼闪光,显示出他的坚固及威严。三楼,供奉两位木雕神像,他们正襟危坐,双目凝望着前方碧波荡漾的微山湖水。平日,楼们禁闭,院内清净、幽雅,四周古柏参天,苍翠欲滴。 此楼东侧,有一天然石洞,当地人称为“无底洞”。此洞深邃不可测,有人说他“直通东海”。有泉水终年流淌。据说,人们骇怕有东海水自此洞涌出,在洞里用口大锅罩住了泉口……。听着这童话般的叙述,怎不让人觉得乡民的淳朴可爱呢! 2. 敬德废台。 在玉极楼东十多米的地方,有一座长方形高台,现高度三米有余,长十二米,宽八点五米,其上有一巨石:长五米多,人说他的一块刚要磨琢镌刻的碑。这台是一座未建起的楼基,世人称他为敬德废台,一个台基缘何冠以“敬德“的名字?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王李世民登基后,回忆一段往事:当年东征,被困于此山坡,正当人困马乏时,受神人施恩,方得脱免于难,太宗皇帝为报答神明援救之恩,令尉迟公监工。重修爷娘庙,但最后一座高楼楼基刚刚垒好,西凉发生战事,太宗急令这位大将西征去了。这便是“唐王重修(爷娘庙),敬德监工”的说法。 敬德废台石块巨大,怎么由外地运来,又怎样垒砌到一块?石缝间无大空隙,齿合很紧,虽经千年风吹雨打,仍岿然兀立,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佩服工匠手艺高明了。请看几个数字:笔者丈量了台基上一中型石头,长3.23米、宽1.21米、厚0.7米 。这样厚重的石块,由外地(与凫山石质不同)运到山脚,再一寸寸挪到半山腰,该需要多大的工夫! (三)、玉皇殿四棱碑前10余米处,坐落着一巍巍殿堂,此乃这一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它式样奇特,飞檐斗拱,青砖碧瓦,歇山转角式样,这便是有名的九十九间无梁殿。无梁殿,因殿内无梁而有名。既无梁,顶架如何支撑?全由高大的六棱石柱架起。为什么前头又有九十九字样呢?无人说清。但,一点是肯定的:房子大;廊柱多。十分遗憾,这结构奇特,巍巍宏伟的巨大殿堂,今日仅存石柱五根和台阶上的柱杵了! 这殿内原来供奉玉皇大帝及他手下的二十八宿将。玉帝,是上天的主宰,当然是古帝王的服饰,端坐于高大的神龛里。殿堂内,二十八宿将各持兵器,分列两侧。这些神明,皆为泥胎彩塑,表情不一,惟妙惟肖。 在此院东首崖下有一天然石洞,名“玉涵洞”,当地人叫它“蛤蟆洞”,因其洞口为张开的蛤蟆嘴而得名。洞口高约2.2米,深10余米,面积30 多平方米,可容20多人站立,洞内冬暖夏凉,另有一清泉缓缓流出,凝聚洞口石间,不溢不枯,掬之入口,清冽甘甜。冬天,无数青蛙汇聚于此,栖息越冬,十分安全(大概也由此而得名吧)。而今已被黄泥淤积。 (四)、十大阎君殿自玉皇大帝享殿前行,有东西两院,各三间。内中供奉玉帝所辖十大阎君,还有判官、小鬼供阎罗驱谴,阴曹各类刑具陈列其中,以警戒世人。进入殿内,冷风飕飕。阴森可怖,凄神寒骨,煞是吓人。 (五)、包公祠 海瑞庙这条轴线两侧有两座清官的殿堂,东为包公祠,西首为海瑞庙,这二人都身着蟒袍,腰系玉带,手持朝笏,不怒自威。其下,部下侍从,分列两边,似正在听候驱谴状。 再前行,就到了玉皇庙的正门,也类午朝门状,门下两侧,有哼,哈二将守把天门。此二将军身后还有四大天王,手持法器,似作法状。原来他们都是降妖服魔的能手。 碑林在玉皇殿这条建筑轴线的南端——哼哈二将守护的山门之外是一片碑林。这些石碑到底有多少,也很难说清,何时何人所立,更无法说清。人们呼之为“林”实不为过,因为古碑既多且密。被采访的老人忆起童年戏耍其间的情景:儿童在石碑间尚可跑动,成人非侧身不能行走,若在中间捉迷藏,极难找到对方。 这些石碑多为唐至明清时,历代贤人名士的铭文,赞词,讴歌人祖造化之功,赞颂庙宇宏伟壮景,描绘凫山景色秀美之作。笔迹楷、行、草书都有。 (一)玉上宫殿通宇碑(亦称“四棱方碑”,今存。)玉极楼院内,距高楼约十米的地方,有一座四棱柱体石碑,此碑的磨琢,镌刻较其他古碑不同,形体更为奇特,碑身顶端是伞状冠,整个冠为一块巨石雕琢而成,其状如四角凉亭的冒,中间有一石雕莲花,花心托一石球,宛如珍珠。整个石碑冒,便显出此碑的庄重,古朴。碑座为正方体束腰雕花巨石一块,雕有马、羊、鹿、花等图案,同样显出石碑的稳固,庄重。这三块巨石结合的是和谐、自然,其外貌古朴、大方、美观、神圣,实在令人叹服设计刻制者的工艺之高超。 碑体四面全有文字,正面为题记:建玉极楼的因由,经过;落款为“蓬莱山玄真洞正乙紫府双口道人题撰”。两侧为题名:善男信女的名字,住处。背面:书七律一首,是赞美这一带景致的。其字为狂草。其词为: 鸟几山头不计年 鸿蒙未分始占先 古松不老千载秀 万竹丛生月满川 西畔鹤轩转清幽 西望晴光景色鲜 且看山色旅游况 免教花落惹新娴 后面署名为“虚昌道人亲笔”。世传“虚昌”、“双口”皆为“吕”字,人们便不禁想起了跨越几百年、成仙得道了的吕洞宾,使其题字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二)历代帝王纪碑又叫纲鉴碑,高9米,宽1.46米,厚0.4米,碑顶为二龙戏珠雕刻。明万历45年孟夏(公元1617年)立,邹县县令李凤翔撰文,山西按察司副使古邹潘榛篆额。上刻自盘古至明万历时历代帝王的世系纪年,国内极为罕见,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三)创建王母阁殿杏祥碑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岁次丁亥仲春立,立于王母列仙殿前,高8米,宽1.4米,厚0.4米,碑顶为二龙戏珠石雕,碑体两侧雕有二龙戏珠图案。如晦子题碑文。碑文为行草书。 (四) 创建三圣殿记碑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立,高2.4米,宽1.1米,厚0.4米,弧形碑顶,立于人祖殿后,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复圣六十二代孙颜伯廉撰文,温而厉书,碑文为楷书凫山羲皇庙现今保护规划(一)郭里镇加快羲皇庙遗址保护开发进程邹城市政府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组织实施了羲皇庙遗址保护。退耕还庙、平整清理遗址前场地60亩;制作、竖立省、济宁市、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3块;划定核心保护区,栽植界桩28块;沿保护区边界栽植松柏近1000棵;整修清理通往羲皇庙遗址的道路;加大集中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专家,编撰、印制《郭里文物揽胜》1500册。近期组织专人,制作了羲皇庙遗址复原图。同时,开发了凫山生态自然保护工程,再现羲皇庙昔日“天然氧吧”自然风情。 (二)多措并举加大羲皇庙文物景点保护力度一是退耕还庙。对境内羲皇庙遗址内地表进行清理,理场地10亩,清运、铲平土方2万方,整修通往羲皇庙遗址的道路1000米,以供游客参观。二是成立遗址保护区。对文物遗址周边设立界桩,栽植桧柏等绿化树木,依据传统建筑风格,建设保护围墙;同时,对现存的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四楞方碑、历代帝王纪年碑、重修三圣殿记碑、杏祥诗碑等修建碑亭,进行科学保护。三是收集古迹残垣。积极与上级文物保护部门和郭里籍在外工作、经商人员协商,成立文物保护基金,对大量流散在外的石刻、石板等文物古迹和已用于建桥、铺路、砌渠的石刻、石板等进行抢救性拆除整理回收,以便恢复原位,最大限度的恢复遗址原貌。四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人员以编撰《郭里文物揽胜》、《郭里镇志》为契机,对滚磨成亲、图腾文化、宗教文化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灿烂的伏羲文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