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儋耳山 |
释义 | 作品名称:儋耳山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苏轼 资料简介:宋代大文豪苏轼因当年获罪被贬海南岛时赞叹海南的奇石留下的优美诗句 原文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馀! 注释①儋耳山:海南儋州的主山,此诗为作者被贬儋州时所作。 ②隘空虚:使天空都显得狭小了。 ③补天:出自《列子·汤问》,当年女娲曾炼五色石补天。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曾于宋神宗时,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而后以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其诗、词、书、画、文章均为一时之冠。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在北宋与欧阳修同居首列;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实黄不及苏;北宋词家,苏居前列,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同为豪放派两大家;苏东坡的书法为北宋“苏黄米蔡”四家之首;绘画方面,“苏米”同列,而米芾奉苏轼为师。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天才,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名列前茅。 背景苏轼贬儋州,时在绍圣四年(1097)四月。儋州又名昌化军、南宁军,州治在今日海南省西北部之儋州市。此地古称儋耳郡,是海南岛建于汉代的最早的两个郡之一,州治在现在的中和镇,离今天市政府所在地四十多公里。幼子苏过将妻儿留置在惠州,陪同年迈的父亲舟车劳顿,取道雷州半岛由徐闻渡琼州海峡,到海口借宿于府城的金粟庵,稍作停留,便沿西北海岸向儋州进发,正式开始了他的天涯苦旅。途经又名“松林山”与“藤山”的儋耳山,桀骜不驯的山峰和路旁投闲置散不知亿万斯年的巨石,赠远来的逐客以诗句,他写成《儋耳山》一诗。 赏析(一)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蛮荒之地,古代有许多大臣都曾被贬谪到这里,尤其是唐、宋两代有更多官员被贬谪到海南岛,包括宋代大文豪苏轼因当年获罪被贬到这里。 苏轼是一位达观豁达的人,他发现这里原来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说海南风光是他平生所见最美的,即使死在这里也不后悔,对海南岛的风光给予以很高的评价。 初至儋州,人地两生。东坡老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他所居住的官舍是几间茅屋而已,而且“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为供衣食,他甚至连酒器都卖掉了。更让他苦闷的是,被贬到这种蛮荒之地更使他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每次看见城后的儋耳山,他都会想起自己那首诗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馀”。纵有补天之才,奈何被弃之不用?善良的当地百姓看不过去,他们送来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邻里给他送来了酒食,一个他不认识、彼此连话都听不懂的黎山“幽子”也给他送来了吉贝布。新任军使张中到任后,见东坡所住官屋实在破败不堪,便让兵士将伦江驿的几间房子修葺一下给东坡父子二人居住。闲来无事,张中还邀请苏过前去下棋,不谙棋艺的苏轼有时竟也整天坐在旁边看二人对弈。 (二) 苏轼的一生始终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既充任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这样的高官,直接参与朝政;又“曾作八州督”--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川、扬州、定州知州,长期直接参与地方管理工作。在党争中曾三次被贬:1079-1084被贬黄州,1094-1097被贬惠州,1097-1100被贬儋州。面对着政治抱负和才华难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迫害的处境,苏轼深感不平。这首诗是他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全诗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能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 苏轼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强调诗歌要有含蓄之美,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能达到“发纤夫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的深远境界,“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儋耳山》忠实地践行着他的创作主张:借物抒情,以暗喻曲尽其意。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是别处的山赶不上的。表面写山,实质也写了自己。联系作者的才学,这里不是暗表了他与众不同的才能吗?后两句又写道傍石,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女娲曾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而作者此时心生身世之叹,“尽是补天余”传达出他有补天之才而被弃置的愤懑和烦恼:自己不就是一块多余的石头呢?但“君看道傍石”,如此之多,作者转念一想,当时补天还留下很多的石头呢,关键自己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即使被弃置,只要真的是一块补天石也就够了。由此,此诗又表现出作者另一种过人的性格: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政治上的打击和生活中的挫折。 全诗借山和石传情,借山和石喻己,语言含蓄,感情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