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侬人
释义

越南少数民族

侬人 ①侬人(Nung)

亚洲中南半岛越南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侬”,意为“种田人”。另有许多自称并冠有其祖居地的地名,如“窝那侬”、“窝杭侬”、“万承侬”、“崇善侬”、“吴侬”、“昭侬”等。约53.5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高平、谅山、北太、河宣、黄连山、广宁等省,以及南部的林同、胡志明市。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侬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有仿照汉字构成的侬字,与汉字一起夹杂使用,多用于记录山歌。1961年改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祖先。从侬人的自称以及他们的家谱和传说中,表明其祖先原居中国广西境内,与中国壮族中的侬人支系同源。另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时代,侬人已在中越边境居住,尔后逐渐南移,在越南境内形成单一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仍与中国壮族侬人支系相近。侬人与越南少数民族岱人族源亦近,并由于长期毗邻而居,相互影响颇深,在某些杂居区,彼此很难区分,只是因自称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侬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和甘薯,有铁匠、木匠、陶匠,能制造各种工具和器皿,并有纺织、染布和刺绣等家庭手工业。为避免财产外流,曾盛行过兄终弟及的转房婚。侬人善歌,并有特定歌圩,进行对歌,可连唱两三昼夜。

壮族

侬人 ②指居住在广西和云南交界地区的壮族。

“侬”壮话是山林或丛莽的意思。“侬人”译成汉语是山林人、丛莽人,即生活在山林、丛莽中的人。 广西到处是崇山峻岭,这些地区,古时候草木非常丰茂。壮族人民长期在其间劳动和生活,因此自称“侬人”或“布侬”。“侬人”就是广西和云南交界地区的壮族自称。(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侬人古乐

侬人古乐:(壮语:恒宁曼侬马洒),古老而悠扬,据考证的牌文为证记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分为24个正调,6个外调(别调),演奏的曲目有《南京官》、《降神腔》、《迎神腔》、《吉祥音》、《满江红》、《仙家乐》、《胡月》、《落地锦》、《叠金钱》、《柳叶青》、《金焦叶》、《浪淘沙》、《万年枝》、《锁南枝》、《道春兰》、《朝天子》、《挂金锁》、《请风》、《增白福》、《小卫灵》、《一窝兰》、《转金钱》、《透碧霄》等20多种。乐器有中胡、二胡、京胡、横笛、大小唢呐、杨琴、板胡、古筝、大鼓、脆鼓、大小镲、大小锣、铃、简板、木鱼、大小艺锣、云乐等。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宫廷宴乐演奏。马洒浓人古乐与文昌大洞经有关,始于古越国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由于过去信奉佛教、道教、儒学及壮族巫卜,古乐也具有其文化特点。每隔两年或二月求雨、六月消灾等重要活动,都要诵文昌大洞经或观音大洞经,民国时期又有超忘经,并流传至今。高天眷先生研究发现,马关壮族民歌只有四声音阶,马洒侬人古乐与这密切相关,有以下主要特点:在管、弦、弹拨乐器上都是D调,无需转调;在演奏个别外调需变调时,只在指法上转调;弦乐器的指法系四指固音位按音,不必上下跳动位置,升降音时,高低可以互换代替,合奏时每个音都有不同的高、中、低音混响;古乐的演奏法及节拍与其它地方不同,自成独立体系。为了发掘民族优秀文化,不使马洒侬人古乐失传,高天眷、王世堂两人从1999年开始,利用晚上空闲时间,义务向村里男女老少传授古乐,有70余人参加过学习,先后参加组成乐队的有28人。现马洒村的侬人古乐队有队员22人,其中女7人、男15人,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9岁。该乐队除了在本村演奏外,还受邀参加县城和各乡镇组织的演奏活动, 2001年在县壮学会组织的“三月三歌节”文艺演出比赛中,马洒侬人古乐队获特等奖;2003年参加文山州首届民族民间器乐展演获得三等奖。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马洒侬人古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演艺水平得到提高,已成为马关民间艺术一个新的亮点。

走进马关马洒,静静地聆听古乐,犹如细细的品味一杯清茶,香远溢清、耐人寻味。静静地欣赏古乐,抑扬顿挫的音符,尤如天籁,置身其中,令人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回味悠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