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会意。从刀,从鼻。刀割鼻子。本义:劓刑。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同本义 [cut off the nose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劓罚之属千。――《书·吕刑》

又如:劓鼻(割掉鼻子的酷刑);劓刖(割鼻断足;危殆不安的样子)

割除 [cut off]

我乃劓殄灭之。――《书·盘庚中》

又如:劓割(劓剥。残害);劓除(削灭)

yì ㄧˋ

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割除。

郑码:NLNK,U:5293,GBK:D8E6

笔画数:16,部首:刂

简介

中国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劓刑在周代适用的范围甚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时增至千条。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公子比为王……使观从从师于乾溪,而遂告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秦孝公时,商鞅之法,“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劓刑在战国及秦也用作惩罚士兵的刑罚。《商君书·境内》载,凡攻城之战,兵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环,赌谏黥劓于城下。”劓刑有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如《秦简·法律答问》载:“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汉初亦沿用劓刑,文帝除肉刑,“当劓者,笞三百”,始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唯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金史·刑法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5: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