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农·米斯里 |
释义 | 人物生平左农·米斯里(Dhu al-Nun al-Misri,约796~860) 。伊斯兰教苏菲派早期著名代表人物。本名骚班·艾卜勒·斐德·伊本·易卜拉欣。左农(一译“祖奴”,意为“渔人”)为其外号。生于上埃及。其父母均为奴比亚人。青年时曾学习医学、炼金术、巫术和古希腊语,曾对埃及古迹中神秘主义的象形文字进行研究辨认。后到麦加、大马士革、库法、巴士拉等地游学,受教于各地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和苏菲苦修者,并体验过苏菲的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 史实记载据载,他是著名教法学家马立克门弟子,还从师于当时著名苏菲伊斯拉菲尔,遂成为苏菲教义学家。因赞成逊尼派关于《古兰经》为安拉的永恒语言,并非被造之作的主张,遭到穆尔太齐赖派的敌视。晚年在巴格达因宣传他的神秘主义主张,被逊尼派学者指责为“异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泰瓦基勒(847~861在位)下令将他拘捕审讯。释放后回到埃及,在开罗附近的吉萨(Jiza)去世。其追随者尊他为“古土布”(Qutb,即宇宙的中枢)。 关于“苏菲派”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是对伊斯兰教信仰赋予隐秘奥义、奉行苦行禁欲功修方式的诸多兄弟会组织的统称。亦称“苏菲主义”。旧译“索弗依”。“苏菲”(Sufi)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自阿拉伯语“赛法”(Safa),意为“心灵洁静和行为纯正”,一说源自阿拉伯语“赛夫”(Saff),意为“在真主面前居于高品位和前列”,一说其品质类似先知穆罕默德时代称为“苏法” (Suffah)部落的人,苦行禁欲,虔诚礼拜,与世隔绝。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源自“苏夫”(Saf,即羊毛),因该派成员身着粗羊毛织衣,以示其虔诚的信仰和生活上的安贫质朴,故名。据贾米(1414~1492)谓,“苏菲”作为个人的绰号,由库法禁欲主义者艾布,哈希姆(?~778)所使用,另据较晚文献载,“苏菲”最早用于称呼禁欲主义者、炼金术家贾比尔·本·哈彦(720~815)。9世纪中叶,“苏菲”一词正式出现在阿拉伯文献中。11世纪将穆斯林中的苦行禁欲主义者通称为“苏菲”。阿拉伯伊斯兰教学者称呼该派成员为“穆泰赛维夫”(Mutasawwif,即苏菲家)。1821年法国东方学者托洛克用“苏菲主义”(Sufism)称呼该学派。 左农与苏菲派左农是苏菲神智学说的奠基者。他首创了只有“入神”(Wajd)才能真正认识安拉这一观念,从而使苏菲主义得以定型。他把知识和神智加以区别。他认为,一般知识可通过个人的感官感觉或理性思维而获得,而神智却不同,它既不是“天启”,也不是理性思维,而是源自安拉一种直觉的“知识”。神智的核心是安拉的精神之光与人的心灵幸运交融,是苦修者经过精神修炼达到丧失自我,心灵沉思净化时由安拉赐予的一种知识。他认为,人生活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与安拉合一,只有通过沉思冥想,全神贯注想往安拉,使个人纯净的灵魂与安拉精神之光交融合一,才能真正认识真主,除此而外,别无他途。为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必须认识安拉所恩赐的神智,以直觉的入神沉思,获得安拉的真光照明,使心灵闪光,将自我完全消失在安拉的神智之中,从而达到入神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爱者和被爱者复而为一,人的个体语言、意志及欲念完全丧失。左农还认为,哲学家、辩证学家用推理和证明无法获得关于安拉的真正知识,这类知识只属于安拉的圣徒(或神智者)才能领悟。左农的完整著作未留传下来,其学说仅散见于别人的著作中。900年,巴格达苏菲派学者朱奈德将他的零散学说主张经搜集、整理和注释,辑录成书,公诸于世。左农关于神秘主义炼金术的著作,流传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