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字令·秋光今夜
释义

《百字令·秋光今夜》是清代文学家厉鹗的一首写桐江秋夜的词。此词为作者月夜过桐江七里滩而作,但于光景奇绝中插叙历史故实,表达出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和孤独的身世感。

作品名称:《百字令·秋光今夜》

作品别名:《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词

作者:厉鹗

作品原文

百字令[1]

月夜过七里滩[2],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秋光今夜,向桐江[3],为写当年高躅[4]。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5]。万籁生山[6],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7]。挐音遥去[8],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沈埋[9],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流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注释译文

[1]《百字令》:《念奴娇》之别名。

[2]七里滩:又名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两山夹峙,水流湍急。

[3]桐江:富春江流经桐庐县的一段称为“桐江”。

[4]当年高躅(zhuó):指东汉时严光隐居遗迹。今浙江桐庐县有严子陵钓鱼台,分东西二台,均高达二十余丈,下临富春江,严子陵曾居于此。高躅,高人的足迹。

[5]吹竹:吹奏管乐器,如箫、笛之类。

[6]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7]鹤梦:陆游《秋夜》诗:“露浓惊鹤梦,月冷伴蛩愁。”

[8]挐音:船桨拨水的声音。挐,通“桡”,船桨。

[9]汐社:南宋遗民谢翱创立的文社。

作品鉴赏

历史评价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无一字不清俊。”又曰:“炼字炼句,归於纯雅,此境亦未易到也。”

谭献《箧中词》:“与洞庭词壮浪幽情,各极其用。”

文学赏析

诗人为追蹑高人的足迹,秋夜行船桐江之上,途经桐庐严陵山西的七里滩,想起了东汉高士严光来,当年他农耕垂钓于此,拒不接受汉光武帝刘秀的邀请出仕官场。尽管刘秀少年时与严光是同学,严光也还是不看皇帝与同学的情面而坚持他自己的立场。这一动机交待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故后面的内容都与隐逸孤寂相连。为表现作者的清雅孤逸,又要道出这秀丽景色的难以忘怀,不牵出严光来是不能成章的。这清寂烟净的江林,这白云深卧的山谷也才真正配得上高蹈出世的严光。故词人接下去便展开对江月夜景的描写,以展现一种超世脱俗的隐逸心态。在隐逸的情调中又回荡起一种遗民之恨的淡淡哀伤。汐社是南宋遗民谢翱避难浙东时组织的诗社,文天祥死后,谢翱曾登桐江的西台,作《朱鸟歌》遥祭。但汐社已然成历史陈迹,那些狂迈不羁的隐逸之士也没有了踪影,这一切使词人变得更加孤独,字里行间渗透着词人的隐痛,过去的逸民尚可聚社吟唱,遥祭心中的英雄,但在词人所处的时间内,连逸民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何况是词调。只此一联想,词人的这种孤独感便有了重量,并从个体的孤独汇集到了群体的文化孤寂。一星在水、橹声遥去、寂寂冷萤、岸林藏烟、帆影摇空绿、白云卧深谷的景象描绘,表现出作者别致的构思和准确精到的刻划能力。用象征的手法抒发出蕴蓄胸中良久的深重的孤独感,同时又在观景中通过怀人忆史含蓄地表达出遗民的隐痛,全诗境界幽寂而透伤怨、缓平而藏奇峰、清俊之中含凝重,读之可以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钱塘(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终身未仕,以设馆授徒为业。厉氏学识渊博,诗词兼工。其诗与查慎行齐名,以新逸淡雅见胜。词宗姜夔、张炎,主张以清空托物之笔来抒发情思,追求清婉淡幽的词风。继朱彝尊之后,为浙西派之中坚。词多记游写景之作,以“幽隽清绮”著称,但有饾饤堆砌之短。事迹参《清史稿》本传和陆谦祉《厉樊榭年谱》。著述颇丰,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