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醉歌
释义
1 中国宋代诗人陆游诗作

陆游老年时常怀恋昔日的军旅生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这是他62岁时回忆当年在江淮前线镇江通判任上与西北前线大散关的戎马生涯;“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怀旧》),这是他72岁时怀念昔日在四川宣抚使幕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醉歌》则是他82岁时回顾眷念中年时期在西北前线行围射猎、亲刺猛虎的情景,其实是反映诗人暮年对昔日身着戎装,戍边却敌之军旅生活的向往,抒发以身报国的豪情。 这是一首八旬老翁的壮歌。

作品名称:《醉歌》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陆游

基本信息

【名称】《醉歌》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醉歌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①。

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骷髅②。

作品注释

①短貂裘:用貂皮制成的半大衣。

②虎骷髅:《西京杂记》载,李广射了老虎,“断其骷髅以为枕”。

作品鉴赏

陆游老年时常怀恋昔日的军旅生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这是他62岁时回忆当年在江淮前线镇江通判任上与西北前线大散关的戎马生涯;“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怀旧》),这是他72岁时怀念昔日在四川宣抚使幕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醉歌》则是他82岁时回顾眷念中年时期在西北前线行围射猎、亲刺猛虎的情景,其实是反映诗人暮年对昔日身着戎装,戍边却敌之军旅生活的向往,抒发以身报国的豪情。 这是一首八旬老翁的壮歌。首句回首往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以“盛秋”明言;地点,以“河滩”直说;人物,以“百骑”称代,自然也包括诗人在内;事件,以“猎”即行围打猎点明。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辽阔的河滩,百骑行围打猎的壮观场面,犹如现代电影中的历史镜头,一个远景。

次句,镜头从历史拉回到现实,远景也改为特写:“血渍短貂裘”。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件沾着斑斑血迹的用貂皮制成的半大衣。从短貂裘上的斑斑血迹,读者不难推想到诗人当年射猎生活的激烈;而从诗人将这“短貂裘”珍藏多年,则又不难体察诗人对此物的珍惜与对当年军旅生涯的怀恋之情。这句在诗意上前承首句,后为末句张本,至为重要。

三、四两句,既写现实,又写历史,通过“老卧”与“当年”诸语将二者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诗中的“虎髑髅”,照应开头两句,补充说明当年“百年河滩”之“猎”系围猎射虎,“血渍短貂裘”之“血”当为虎血无疑。联系诗人的其他诗句“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建安遣兴》),“拔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怀昔》),则更不难看出这一点。《西京杂记》卷五记载:“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亦服猛也。”陆游在此言老卧江湖,犹枕当年虎髑髅,当是用李广射虎,以死虎头颅骨作枕事,也是回首当年自己刺虎的往事,更是表明他虽已年迈闲职在家,而刺虎之豪情却丝毫未减,也即其从戎信念不衰。诗中的“谁知”二字耐人寻味。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不图收复中原失地,致使包括诗人在内的爱国之士壮志难酬。“谁知”二字,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讥讽与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此诗,题为《醉歌》,所言却非醉话那般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这表明诗人爱国报国信念已深深扎根于心田,故无论是清醒还是醉酒时都不会忘却而错言。而既为《醉歌》,则又有“醉”之特点。常言道,酒能壮胆。醉酒之人,其语往往也壮。这首《醉歌》气势颇为雄壮,也颇能体现陆游这类诗的阳刚之美。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名。在政治上,力主抗金,一直未被重用。在文学上,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2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诗作

作品原文

你我相逢在异域的旅途

权作一双阔别的知音

我满眼醉意,将袖中的诗稿

呈给你这清醒的人儿

青春的生命是未逝的一瞬

快乐的春天更容易老尽

谁不珍惜自身之宝?

一如你脸上那健康的红润

你眉梢郁结着忧愁

你眼眶泪珠儿盈盈

那紧紧钳闭的嘴角

只无声地叹气唉声

不要提起荒寂的道途

不要赴往陌生的旅程

与其作无谓的叹息

来呀,何不对着美酒洒泪叙情

混沌的春日无一丝光辉

孤寂的心绪也片刻不宁

在这人世悲哀的智慧中

我俩是衰老的旅途之人

啊,快在心中点燃春天的烛火

照亮那青春的生命

不要等韶华虚度,百花飘零

不要悲伤呀,珍重你身

你目不旁视,踽踽独行

可哪儿有你去往的前程

对着这琴花美酒

停下吧,旅途之人!

必读理由

岛崎藤村的代表作之一,将日本诗歌传统风格和西方诗歌浪漫主义风格成功结合的典范。

背景链接

在近代日本,一些性情狷介的文人骚客在仕途上往往不得意,他们常常被朝廷贬谪到荒凉的边远地区。在颠沛漂泊的路途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偶然相逢,便相聚一处,对酒放歌,互吐衷肠,人生,以遣释心中的郁闷,寻求思想上的寄托。

名作赏析

岛崎藤村以诗歌进入文坛,以小说走完创作之路,诗人写诗的时间总共也就那么几年。那难得的几年正如诗人的青春一样,充满激情和生命的华彩,但很快就逝去,只留下淡淡的愁怨。也许正因为这点,诗人写下了很多歌颂青春的诗歌,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在人生漫漫的旅程中,相逢是一首美妙的歌。人生若浮萍漂浮不定,谁不希望在无根的漂泊中找到点安慰,在寂寞的歧路上有知己的倾谈。在陌生的异域,诗人遇到了可谈之人。诗人与对方同病相怜,便将自己的心曲倾诉出来,让对方分享。

青春是人生的精华,人人都对它极留恋。青春易逝,如同那繁花盛开的春天,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在浓浓的花香中品味春天,春天就飘逝了;如同那奔流的溪水,人们没来得及掬一捧清澈的水入口,溪水就奔流而去了。于是,那旅途之人——诗人的同伴眉头紧蹙,结着深深的愁怨;眼眶含着泪,浸泡着深深的悲伤,虽悄无声息,却愁绪万千。

来吧!诗人呼唤,放下心中的叹息,不要为曾经的寂寞而空自蹉跎蹉跎,尽管享受这难得相逢的一瞬,享受能抓住的现在。对酒放歌,纵泪叙情。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停下吧,旅途之人”,珍惜这美妙的一瞬吧!诗人忘情地喊道。

诗歌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意象似乎都蒙上了薄薄的轻纱,朦胧但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奇特的想象中隐藏着诗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对青春易逝的感伤、他乡遇知音的短暂欢乐。在艺术形式上,诗歌韵律和谐悦耳,诗句随着悠悠的节奏流淌;语言凝练典雅,承袭日本诗歌的优秀传统。可以说,岛崎藤村的诗歌不仅是日本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且也开启了日本近代诗歌的大幕。

作者简介

岛崎藤村(1872~1943)日本诗人、小说家。

原名春树,别号古藤庵,又号藤生。1872年3月25日生于长野县筑摩郡一古典学者家庭,卒于1943年8月22日。1887年进明治学院。接受基督教洗礼,为《女学杂志》翻译介绍英国诗歌。结识北村透谷等人后,共同创办《文学界》,投身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开始创作新诗。1896年前往仙台任教,创作诗集《嫩菜集》,获得了新体诗人的名声。其后相继发表《一叶舟》(1898)、《夏草》(1898)和《落梅集》(1901)等诗集。1904年汇编成《藤村诗集》。这些诗讴歌劳动和爱情,要求个性解放,也反映自由民权运动失败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徘徊、忧郁的心情。他的诗以洗练的雅语和流畅的诗体歌咏青春的悲欢,为日本近代诗开拓了道路,对日本现代诗歌有很大影响。

随后,他的兴趣转向散文,并于190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破戒》。小说塑造了一个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的形象。丑松是新平民,为避免社会的歧视,隐瞒自己的出身。后接受了平等思想的影响,公开了身份,以致不能继续任教。作品揭露野蛮的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种恶势力,博得广泛赞扬。藤村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地位由此确立。

长篇小说《春》(1908)叙述了《文学界》创办时的情况和他们的文学观,反映明治20年代新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抱负和苦闷,人物原型都是《文学界》杂志同人,因而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

“大逆事件”后完成的长篇小说《家》(1910~1911),写明治时期两大家族20多年的兴衰史和在封建家族制度束缚下人们的苦恼,也描写了遗传、性欲对人的影响,被看作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回忆《文学界》时代的《春》和描写世家没落史的《家》,开辟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新领域。

1913~1916年间,为摆脱恋爱苦恼而流亡法国,归来后决心以小说形式进行忏悔并求得新生,其结果是《新生》的发表。藤村最后一部杰作是1929~1935年间发表的宏大历史小说《黎明之前》。该书以主人公青山半藏为中心,表现明治维新前后人们的苦恼,饱含着作者的理想、憧憬、痛恨和怀疑。

藤村笔下的人物,大多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创作手法由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但受到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的影响,又具有自然主义特点。岛崎藤村是一位既勇于剖析自己,又敢于揭露社会的作家。他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