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祖国的花朵 |
释义 | 《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影片通过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故事,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儿童形象,展示了50年代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充满清新的时代感。它既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片中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浆》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此歌曲至今传唱不衰,家喻户晓。该片曾获中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 中文名:祖国的花朵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严恭 编剧:林兰 主演:张圆, 赵维勤, 李锡祥, 张筠英, 郭允泰 类型:剧情,家庭 色彩:黑白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严恭 Gong Yan演员 Actor: 郭允泰 Yuntai Guo .....Volunteer Soldier 张筠英Junying Zhang .....Yang Yongli 赵维勤Weiqin Zhao .....Liang Huiming 石灵 Lin Shi .....Yang's Mother 李锡祥XiXiang Li......Jang Lin 张园Yuan Zhang.....Von teacher 剧情介绍祖国的花朵 (1955)故事梗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美丽的首都北京,有一所“北京小学”,很多小朋友都在这里努力学习,愉快的生活。“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一共有四十几个同学,他们都是天真、活泼、聪明的孩子;四十几个人里面只有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江林和骄傲、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的杨永丽还没有戴上红领巾。6月1日,“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同学们,在中山公园与志愿军叔叔联欢,杨志平叔叔注意到还有两个孩子没有戴上红领巾。临分别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嘱咐孩子们:“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互相帮助,争取做一个最好的模范班。”杨志平叔叔真诚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五甲班的梁惠明,她决心要照杨志平叔叔的希望去做。江林的功课不好,梁惠明就开始帮助他温习功课。杨永丽不合群,在班会上和大家吵架,惠明就跑去劝她。但是,她满腔热诚地帮助江林温习功课,江林却假装肚子疼,跑出去捉麻雀;她耐心地劝说杨永丽不要和大家闹、不要撒谎,杨永丽却冲着她大喊大叫,说她领头欺负人。她伤心地哭了,同学们都同情梁惠明,都觉得对江林、杨永丽这两个人没有办法。五甲班的班主任冯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困难和心情,就把孩子们找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不要性急,冯老师说,一个人的坏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去掉的,一个人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告诉他们,不能光看一个人的缺点,要同时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真诚地对待同学。经冯老师这一说,孩子们的心亮堂了。他们找江林来做氧气试验,先引起他学习的兴趣,再慢慢帮助他培养学习习惯。当杨永丽烫伤了脚不能来上课的时候,他们帮助她补功课,使她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考试。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感动了杨永丽和江林,杨永丽和江林开始转变了,暑假里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暑假很快过去了,五甲班全体同学升入了六年级。江林和杨永丽有了很大进步,被接受入队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决心更加团结,好好学习,做新中国的好学生。 幕后故事《祖国的花朵》的拍摄还有一段渊源的故事。据电影中小队长刘菊扮演者吕大渝的自述: 一、“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赵维勤,十二岁,是来自第四十中学惟一的初中生。她留着粗粗的大辫子,长着长长的眼睫毛,很敦厚的样子。在学校里,她还当过少先队大队主席。赵维勤扮演了中队长梁惠明。她后来进了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她的父亲是早年从美国回国的核物理专家赵忠尧“。 二、“为了不影响学业,摄制组请来了上海的顾老师,帮助我们“半工半读”。后来,我们几乎都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学校。摄制组还请来了第四十中学的柳兰老师当我们的辅导员。没有想到,拍片结束才一年多,在那场荒唐的“反右”运动中,年轻的柳辅导员竟被打成了“右派” 。我和摄制组的几个小伙伴对她无限同情,几次想去厂桥看望她,但又顾虑她见到我们会难过,不得不打消了去探望的念头。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柳兰”。学长,可知道柳兰老师和赵维勤同学? 拍摄经历跑遍北京所有小学找演员剧务主任杨文浩回忆,当时电影厂成立了儿童片摄制组。导演严恭、副导演苏里和摄制组的全体成员都准备就绪了,于是就商量着筹拍第一部校园题材影片的事,大伙儿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研究来、讨论去,大家都觉得少年儿童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拍摄一部真正反映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面貌的影片。 确定了剧本和拍摄地点后,摄制组分成几个小组,全都跑到北京市的小学里选拔小演员去了。挑选小演员的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因为要代表中国儿童的形象,不但形象要好,学习成绩也要优异。摄制组的同志们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所有小学,精挑细选出了几十个孩子。 孩子落水父母不让继续拍小演员的人选确定后,影片紧锣密鼓地拍摄了。除了在室内取景外,摄制组还跑到北京的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拍摄画面。也许您对影片中一群孩子在湖面上划船的场景记忆犹新,但就在北海公园的一次拍摄过程中,一个小女孩突然从船上掉进水里,幸亏工作人员反应迅速,及时把她救了上来。 因为这事儿,落水女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参加影片的拍摄了。摄制组的同志们好说歹说,做孩子家长工作,他们才好不容易同意。这次经历,杨文浩至今仍很难忘。 杨文浩说,这些孩子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在拍片过程中,孩子们的功课是不能耽误的。摄制组还专门安排了老师给孩子们补习功课,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他们很大照顾。 电影评价这是一部时代印记浓厚的电影,记录的是在新中国下成长的儿童生活。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人物造型,都能明显地看到那个年代的影子。 发型标记 1、女教师简单梳顶的齐脖短发,凸显的是当时国人们辛勤劳动、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 2、小女生发辫乌黑,眼眸凝注的样子,与“祖国花朵”欣欣向荣的盛势颇为呼应。 妆容特点 1、两弯乌溜粗眉,双眸明亮动人。 2、双颊略施一层腮红,面色红润有朝气。 3、鲜艳的唇色,使一腔贝齿更显洁白雅致。 时代表征 50年代中期,人们的发型开始发生转变。简单的发型逐渐取代曾有的高贵发髻,一如电影中的演员形象设计的转变。清丽,朴实,是整个社会的风尚。 影人趣事《祖国的花朵》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儿童电影。这部电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在几代人之间传唱不息。 1、“中队长梁惠明”成了科学家 赵维勤是该片中年龄最大的儿童演员。在这个虚构的“北京小学”里,时年12岁的她成功地塑造了中队长梁惠明这一角色。梁惠明学习优秀、责任心强,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那个年代学生干部的缩影。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赵维勤已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当年,12岁的赵维勤正在上初二。因为那个时代的女学生全都留着两条辫子,有些单调,观众也不容易分清楚角色,导演就开始动员一些孩子剪短发。赵维勤下了很久的决心,但还是没有勇气面对“喀嚓喀嚓”的大剪刀。幸好这个时候,一位小伙伴“救”了大家的辫子。赵维勤还记得那个女孩叫王玲,她是整部电影中惟一的一个短发女孩。 2、“后进生杨永丽”现在是教授 《祖国的花朵》拍摄时,张筠英只有10岁,她凭借多年在北京市少年宫进行舞蹈训练而打下的表演基础,将那个因为不喜欢帮助同学而一直没有加入少先队的杨永丽演绎得恰到好处。张筠英现在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她还经常参加电影的拍摄和译制片的创作工作。其实,当年的张筠英在学校里可是个中队长。导演本来打算让她本色演出,就演中队长,但后来觉得她还是适合演杨永丽。张筠英一听,不干了,说:“我不演!我本来是好孩子,为什么要演坏孩子呢?”导演一再解释后,张筠英这才勉强答应。 电影里还有几场哭戏,这对于年轻的“红领巾”来说,似乎很困难。张筠英还记得那是10月底的一天,冷风呼呼吹着,一群小伙伴跑跑跳跳玩得正高兴,她丝毫没有意识到下一场就是自己的哭戏了。等到全体到位之后,张筠英发现自己根本哭不出来。导演只能发话:“灯光先关了,群众演员也休息吧。”张筠英一下子觉得自己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就难过得站在那里流泪。导演看见后赶快喊开机。这次情绪倒是饱满了,不过直到拍完了,张筠英还在哭呢,劝都劝不住。 3、“小队长刘菊”多年坎坷 吕大渝在片中饰演活泼的小队长刘菊。少年时,她便因独特的气质、姣美的容颜而获得向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外国元首敬献鲜花的殊荣;10岁那年,她拍摄了电影《祖国的花朵》;1960年,16岁的吕大渝叩开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与沈力、赵忠祥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电视播音员;“文革”开始后,吕大渝被定为“现行反革命”,之后等待她的命运便是“牛棚”、“干校”,历经磨难与艰辛;1978年,已获平反的吕大渝随邓小平访日,以一袭全白的西服和皮鞋风靡日本,被日本人称为“白衣天使”、“北京恋人”和“邓小平一行中的第二号人物”;1997年,吕大渝离开故土,定居美国,为自己的前半生划上了“欲说还休”的句号。节目现场,吕大渝突然现身,让赵维勤、张筠英先是愕然,后是感动,几人在一起共忆往事,唏嘘不已。 电影插曲歌曲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浆(Let Us Sway Twin Oars ) 作词:乔羽 作曲:刘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歌曲背景作家乔羽愉快接受歌词创作 很多人都是通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记住了词作家乔羽、曲作家刘炽。北京少年广播合唱团和长春红领巾合唱团天籁般的歌声仍久久地在我们耳边回荡。直到今天,这首歌仍成为孩子们传唱最多的一支儿童歌曲。 轻轻地摇着扇子,杨文浩笑着回忆,乔羽当时在北京很有名,很多影片都邀请他写歌词。乔羽通常看过剧本就能写歌,这个功夫很让人佩服。这部片子在筹拍阶段时就有人提议让乔羽写歌词了。在北京拍摄《祖国的花朵》时,摄制组的一些创作干部就曾登门拜访他。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校园题材的影片写歌词,乔羽愉快地答应了。 谁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电影里还有一段让观众难以忘怀的场景,那就是孩子们在北海划船唱歌的一场戏。这场戏看起来很漂亮,其实拍摄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孩子们穿着绸子做的裙子,还有长灯笼袖的衬衫,冷得瑟瑟发抖,但她们还得保持着愉快的笑脸,大声地唱着歌。 说到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其实那是事先录好的歌曲,几个小主角是对口型表演的。而这首歌的原唱者是当年西单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刘慧芳。 跟赵维勤一样,刘慧芳那时也是12岁,是少年广播合唱团的成员。团里每个星期都有排练,一次,作曲家刘炽拿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两份谱子出现了。为什么是两份呢?原来,刘炽为一首歌词谱了两套曲子,一个是2/4拍,一个是3/8拍,让合唱队员们听,看大家喜欢哪一个。大家都给2/4拍的谱子投了赞成票,理由是“有划船的感觉”。 赵维勤、张筠英当年不认识刘慧芳,但刘慧芳可是认识她们。原来,在中山公园里的那场戏中,刘慧芳穿着白衬衫、小花裙子当过群众演员,只不过当时距离太远,几位主角没有看到她而已。 山野歌曲歌曲歌词山野-祖国的花朵 专辑:柏拉图的康定情歌 我不要 不要 挖个陷阱往里掉 我不要 不要 把自己活埋掉 我不要 不要 就算伸手就能要 我不要吹风淋雨就感冒 我可以 可以 自己上学校 我可以 可以 一个人睡觉 我可以 可以 学会吃苦又耐劳 我可以把祖国建设好 我们都很想家 很想爸爸妈妈 那里我们从小长大 太阳都出来了 小草也更绿了 那里更美啊 我们也很想他 很想年老的他 他已经是满头白发 他教我们生活 教我们热爱祖国 他说我们都是 祖国未来的花朵 我可以 可以 自己上学校 我可以 可以 一个人睡觉 我可以 可以 学会吃苦又耐劳 我可以把祖国建设好 我们都很想他 很想同桌的她 很想上铺的兄弟们哪 我们都已长大 大学都念完了 去回报那爸爸和妈妈 我们都很想他 很想年老的他 他已经是满头白发 他教我们生活 教我们热爱祖国 他说我们都是 祖国未来的花朵 专辑资料SHANYE乐坛新生顽童,新概念川普R&B[柏拉图的康定情歌]震惊流行界,川普和R&B的巧妙结合,咿咿呀呀的川剧帮腔、幽默、风趣、新潮的洋派风格,特有的亲和力和邻家男孩的魅力,彻底征服所有青春一派。 歌手:山野 公司:响沙 唱片时间:2005-04-12 语种:国语 地区:大陆 曲风:流行/Pop 专辑歌曲1 柏拉图的康定情歌 2 男人的天份 3 冬天的圣诞节 4 你幸福所以我幸福 5 阳光.雨 6 别流泪 7 不下雪的城市 8 祖国的花朵 9 采花 10 我好累 影片剧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