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足茎毛兰 |
释义 | 植物名,为兰科,毛兰属。附生兰,植株无毛,干后变黑。仅唇瓣上有紫色斑纹花期10-12月。产贡山、福贡、景东、镇康、勐海、砚山、西畴、屏边、麻栗坡等县;海南、广西、广东、西藏有分布。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东北部、越南、泰国也有。 中文学名:足茎毛兰 拉丁学名:Eria coronaria (Lindl.) Rchb. f.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百合亚纲 目:兰目 科:兰科 亚科:兰亚科 族:树兰族、毛兰亚族 属:毛兰属 种:足茎毛兰 基本信息种 名:足茎毛兰 学 名:Eria coronaria (Lindl.) Rchb. f. 所属分类: 植物名称 植物学 科:兰科 属:毛兰属 种:足茎毛兰 Eria coronaria (Lindl.) Rchb. f. 形态特征植物体无毛,干后全体变黑,具根状茎;根状茎上常有漏斗状革质鞘,鞘长6-7毫米,先端边缘白色;假鳞茎密集或每隔1-2厘米着生,不膨大,圆柱形,长5-15厘米,粗3-6毫米(干时),基部被1枚多少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2枚着生于假鳞茎顶端,1大1小,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较少卵状披针形,长6-16厘米,宽1-4厘米,先端通常急尖或钝(小叶有时先端渐尖),基部收窄,无柄,主脉通常9条。花序1个,自两叶片之间发出,长10-30厘米,具2-6朵花,上部常弯曲,基部具1枚鞘状物;花苞片通常披针形或线形,长5毫米,宽近1毫米,极少卵状披针形,长达8毫米,宽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约1.5厘米;花白色,唇瓣上有紫色斑纹;中萼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17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钝;侧萼片镰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宽近5毫米,先端钝,基部与蕊柱足合生成明显的萼囊;花瓣长圆状披针形,与中萼片近等长,宽约4.5毫米,先端钝;唇瓣轮廓长圆形,长14-15毫米,宽11-12毫米,3裂;侧裂片半圆形或近长圆形,与中裂片几成直角或锐角;中裂片三角形或近四方形,长近5毫米,宽4毫米,先端急尖或近平截;唇盘上面具3条全缘或波浪状的褶片,自基部延伸到近中裂片顶部,并在中裂片分支出2-4条圆齿状或波浪状的褶片;蕊柱长约5毫米;蕊柱足长约5毫米;花粉团黄色。蒴果倒卵状圆柱形,长约2厘米;果柄长约3毫米。花期5-6月。 分布区域海拔下限1100海拔上限2100生于溪谷旁、林下或灌从中的树上或岩石上。产海南、广西(十万大山、环江、凌乐)、云南南部及西北部(贡山)和西藏东南部(墨脱)。 生长习性生于海拔1300-2000米的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泰国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