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资派 |
释义 | 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用语,首次出现于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走资派的罪与错集中表现在其欺骗性、说谎性。 简介走资派,是指在文革当中对一部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领导干部的简称,文革当中毛泽东也曾讲过:简单来说,就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派人。走资派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走资派”这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用语,首次出现于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 形成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做出错误估计,并且形成了共产党内也存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认识,是形成“走资派”概念的根子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如下概括:“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到后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也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毛泽东在八大闭幕不久,就对八大决议中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表示了怀疑。当时参加八大决议起草工作的邓力群回忆说:“我记得,大概是(八大闭幕)两个星期以后,毛主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怀疑。他说列宁讲的是亚洲与欧洲比较,你们讲的是自己与自己比。陈伯达向我们传达过毛主席讲的这个意见。” 实际情况是:正是传达这个意见的陈伯达,建议在八大决议上加上上述这段话的。 历史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十六条》中这样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后来,林彪、江青集团进一步抛出了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政治纲领,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级领导干部,使许多干部被抄家、批斗、迫害。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中央分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司令部,资产阶级司令部是被“指定”的。这时候的干部自然也分成了正反两大派,反面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就是“走资派”。刘少奇和邓小平是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正副司令,理所当然就成了中国最大的两个“走资派”。大大小小的“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对象,运动一开始就把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各地各单位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所用的词语是“打倒”、“砸烂”、“炮轰”、“火烧”之类,凡是词汇里杀伤力最强的都用上了,国内各地上上下下都在口诛笔伐,一时间他们全部成了“过街老鼠”。 “文化大革命”采取的是刚刚过去不久的社教运动经验,社教工作队每到一个村先从“怀疑一切”开始,把每一个干部都当成“假想敌”,用当时的说法就是“有枣无枣打三杆子”,打下“枣”来了是他们的胜利,打不下“枣”也没有什么关系,按群众运动的逻辑就是对这些人进行一次考验,经得住考验就说他们是真金不怕火炼,“炼”本身就是上级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干部还是很单纯的,大部分干部没有官僚意识也没有邪心思,只在“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的时候,听说过有的资本家拉拢腐蚀过干部,这可能就是行贿的开始吧。“糖衣炮弹”的叫法说起来也有它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干部多是从战场上过来的,说话打比方也离不开战场,大家把行贿行为叫做“糖衣炮弹”,是因为炮弹的杀伤力太大了,连建筑物那么大都不在话下,人更是容易被诱惑,当时把行贿比做“糖衣炮弹”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走资派”这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用语,首次出现于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文件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文化大革命”中,一部分干部都被安上“走资派”的帽子挨了整。跟刘少奇的路线走,是当时“走资派”的一大特征。毛泽东在1969年4月28日说:“他(指走资派)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 结局由于毛泽东早在1964年就认为中国出修正主义的主要危险在中央,所以他从那个时候起,就考虑要整中央的修正主义,而中央的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总代表是谁呢?毛泽东认定是刘少奇。但他认为,这不是刘少奇一个人的问题,在中央有一批人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为了整掉中央的修正主义代表人物,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就要通过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来打倒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的这个决心,是在1966年下的。 1966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期间的5月16日,中央通过了一个关于搞“文化大革命”的“5.16通知”。在这个通知中,还只是提到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赫鲁晓夫那样的物”的词汇,没有提到“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一词。毛泽东认为通知中没有提到“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问题,是个缺点。 为此,毛泽东在1966年8月主持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规定:“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后,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成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核心任务之一。毛泽东虽然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在他心中,还是把“走资派”问题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看待的。从打倒“走资派”到解放老干部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毛泽东的预想,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被打成了“走资派”。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不得不对“走资派”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他重新认识的结果,是提出了“犯走资派错误”的概念,认为“犯走资派错误”的干部,大多数是的,要团结这些人。按照毛泽东的这个观点,中共九大政治报告的草稿中写上了这样的话:“对于犯走资派错误的人,在他们提高了觉悟,并得到群众的谅解以后,应当及时解放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并鼓励他们到工农群众中去,改造世界观。”在九大和九大之后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谈话中,他再也没有提到“走资派”一词。 在这之后,从全国来看,虽然仍有人偶尔提到“走资派”这一词,但作为政治口号来提的情况少多了。但是,党的十大以后,“四人帮”在党内横行,他们当年有一个说法----“走资派还在走”,提出要重新打倒“走资派”。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走资派”的概念就成了历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