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向复兴 |
释义 | 《走向复兴》是一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的歌曲,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广电集团共同组织创作。该歌曲的曲作者为印青;词作者为李维福。《走向复兴》被选入新中国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成为将演出推向高潮的压轴曲目。在举世瞩目的庆祝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中,歌曲《走向复兴》也成为联合军乐团演奏曲目之一,并且由北京各大中院校学生2500人组成的群众游行合唱方阵对其进行了完整演唱。 歌曲简介这首歌曲曲调激昂向上,歌词振奋人心,整首歌曲洋溢着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传递了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期盼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奋进的坚强决心。 歌词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 走在崭新的道路上 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 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我们迎着风雨向前方 万众一心挽起臂膀 我们要把亲爱的祖国 变得更加美丽富强 前进 前进 向前进 挺起胸膛何惧风浪 前进 前进 向前进 肩负民族的希望 我们迎着灿烂的阳光 飞向太空驰骋海洋 我们是英雄的中华儿女 古老文明焕发新光芒 我们迎着胜利向前方 振兴中华是我们理想 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 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前进 前进 向前进 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前进 前进 向前进 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前进 前进 向前进 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前进 前进 向前进 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走向复兴 走向复兴 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简谱《走向复兴》曲作者 印青印青,著名作曲家,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1971年入伍.大校军衔。从事专业创作2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1000多首讴歌党的领导、讴歌时代精神、讴歌当代军人的主旋律作品。曾创作歌曲、器乐曲、舞蹈剧、歌剧、音乐剧及影视音乐千余件。有三百余件在省以上各类比赛、评比中获奖。其中大型歌剧《党的女儿》的音乐“合作”获文华大奖、文华及影视音乐音乐奖。音乐剧《迷人的港湾》获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音乐一等奖。大型舞剧《妈祖》音乐获全国“菊花杯”舞剧比赛最佳作曲奖及文华奖。他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2004年7月被评为总政系统优秀党员、全军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同年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07年被选为全军英模大会代表,同年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 代表作:歌曲《班长》、《潇洒女兵》、《中华大家园》、《走进新时代》(深圳)、《在灿烂阳光下》(深圳)、《大江之歌》(深圳)、《凝聚》、《世纪春雨》、《江山》、《西部放歌》、《祖国,永远祝福你》、《永远跟你走》、《天路》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获得文华奖、金钟奖和解放军文艺大奖。 《走向复兴》词作者 李维福李维福,男,53岁,新闻学硕士,深圳人。 现任教育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兼任)创新时代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执行会长等。个人作品约30部,其中2008年5月13日发表网络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2009年5月发表网络诗歌《来生还要再牵手》;以及歌词类代表作《走向复兴》、《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江南烟雨》、《告慰》、《祖国赞歌》在全国产生影响。 主创心声《走向复兴》曲作者印青:印青在接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献礼作品的邀请时,起先并没有拿出一个像现在的《走向复兴》这种“进行曲方案”,在此之前他甚至还考虑了流行乐、爵士乐等方案。他一共创作了七八个版本,选曲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修改、反复验证,最终才确定现在这个方案。“从思想角度来讲,我们在最初确定为进行曲形式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时代需要这么一个雄壮、有力,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合唱歌曲,不仅适合群众演唱,同时能够焕发起大家对建设美好未来的一种信念。从艺术角度来讲,这种类型的歌曲弥补了当前音乐品种的空白,自从《五星红旗》、《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样的歌曲之后,进行曲已经很少了。”他说。 《走向复兴》这首歌充满着一种昂扬向上的自信。印青认为,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实力不断提高。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国民的自信心,在文化上我们也必须给自己一种自信,《走向复兴》在节奏和旋律上很稳、不张扬,表达了新中国面对一切困难,甚至是敌视、封锁的一种勇敢的精神。印青表示,李维福写的词完全能够表达出我们中国人在新的时期面向未来,不怕艰苦,走向民族复兴的一种信念。 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选中作为压轴曲目后,印青在16日凌晨又接到了电话通知——“《走向复兴》被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阅兵选为压轴曲目”,这让他惊喜不已。也许是冥冥之中有缘,刚好这首歌的节奏就是适合阅兵式的116拍,根本不用作大的修改便被采用了。 印青跟深圳的渊源很深。12年前,他第一次跟深圳的词作者合作,写出了一首《走进新时代》,接着又陆续跟深圳词作者合作,创作了《在灿烂阳光下》等脍炙人口的好歌。今年3月在深圳音乐工程启动之后,印青应邀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走向复兴》词作者李维福:当李维福刚开始接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一首献礼歌曲的任务时,他感到压力非常大:“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这个问题我酝酿了好久。直到交稿的那一天,毫不夸张地说,我总共修改了上百次。” 《走向复兴》最初的名字想叫《复兴之路》,但后来觉得没有动感,力量不足,最后还是确定为《走向复兴》。李维福说,歌词描述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我们迎着风雨走向前方”和“挺起胸膛何惧风浪”,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6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刚解放的时候,有《歌唱祖国》,接着有《走在大路上》。创作者们站的角度都很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创作这首《走向复兴》,我们的角度要更广阔。”李维福说,“振兴中华”、“挺起胸膛何惧风浪”、“肩负民族复兴希望”、“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光芒”……把这些关键点串起来,既有实又有虚,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复兴,走向辉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第一段,我从60年以来我们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变化,去反映60年的变化历程,是写实;第二段,我是通过抽象的方法去描述中华民族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以及其艰难的发展过程,是写虚。”而在副歌部分,《走向复兴》则以反复的“前进,前进,向前进”这样简洁有力而又昂扬奋发的歌词,直抒自信之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豪情壮志。李维福最初构想的是“前进,走向,前进,走向”这样的结构,后来经曲作者印青建议,改成了“前进,前进,向前进”,从而更加符合进行曲的形式以及更加适合人们的传唱。为了让创作和老百姓能够更加贴近,李维福搜集了很多资料和民意,在歌词中运用了“排山倒海”、“何惧风浪”等一些比较口语化的词汇。 作为一个深圳人,李维福说,正因为这个城市能够宽容失败的博大胸怀,让他敢于放手去创作《走向复兴》这样的歌词,“深圳是个年轻人的城市,充满激情。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产生了《春天的故事》这样的歌曲,紧接着又诞生了《走进新时代》,今天,共和国迎来60周年华诞,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是我们探索得最多的问题。我们认为复兴更能和现在的发展结合起来,复兴也是今后共和国发展的走向。如果在别的城市,我也许不敢写这首歌,但在深圳我的压力就小多了,我只管勇于尝试。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谢很多朋友和领导的帮助和支持,还有曲作者印青的努力。我只是执笔者,这首歌凝聚了很多领导和朋友的智慧,我觉得很荣幸。” “我最得意的还是‘走向复兴,创造辉煌’这句,因为我们向往明天,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这实在是激动人心的几句。”李维福最后说。 盛会演出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压轴节目 2009年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各地彩车穿过天安门广场时奏响。 2009年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联欢晚会合唱(另一曲为我的祖国)。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戴玉强、殷秀梅在零点倒计时前演唱。 2010年广州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入场。 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压轴曲目。 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入场。 该曲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目前传唱度很广,很多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各地大学生合唱节均演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