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邹城牙皂 |
释义 | 邹城牙皂,全称山东邹城牙皂,因形如猪牙,又名猪牙皂,为豆科落叶乔木,5月开黄色蝶形小花,10月左右荚果成熟。医药学上主要用于开窍祛痰、解毒等,是珍贵的中药材,同时又是紧缺的出口和化工原料;把它捣烂,当肥皂洗衣用,效果比肥皂还要好。 特产简介山东邹城牙皂为豆科落叶乔木,5月开黄色蝶形小花,10月左右荚果成熟,因形如猪牙,又名猪牙皂,表面呈紫棕色或紫褐色。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即有:“皂生鲁·邹县,如猪牙者良。”是山东的地道药材。在邹县多有栽培,以大皂荚为砧木,嫁接繁殖。猪牙皂枝干无针刺,荚果小,弯如猪獠牙,圆肥肉厚,无或偶有种子。主要药用于开窍祛痰、解毒等,是珍贵的中药材。 药用部位不育果实 药材性状干燥荚果呈圆柱形,略扁,弯曲作镰形,长5~10厘米,宽5~12毫米。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裂纹,腹缝线突起呈棱脊状,背缝线突起不显著而有棕黄色纵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具果梗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外层棕黄色,中间疏松黄白色,中心较软,有淡绿或淡棕黄色的丝状物与斜向网纹,纵向剖开可见排列整齐的凹窝,很少见种子,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臭微,有刺激性,嗅其粉末则作喷嚏,味先甜后辣。以个小饱满、色紫黑、有光泽、无果柄、质坚硬、肉多而粘、断面淡绿色者为佳。 别名皂荚、鸡栖子、猪牙皂角、牙皂、乌犀、小皂、眉皂、小皂荚 主要产地主产:山东邹城,四川、贵州、云南、山东。此外,陕西、湖北、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归经温;辛、咸;归肺、大肠经;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掺或调敷;吹鼻;熬膏;烧烟薰。 禁忌该品辛散走窜,性及锐利,体弱者、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临床应用1、用于寒湿壅滞、胸闷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皂荚有强烈的袪痰作用,治湿痰壅滞、咯吐不爽者,可单用本品焙干研末,用红枣煮汤调服;也可配合半夏、莱菔子等同用。 2、用于猝然昏迷,口噤不开,以及癫痫痰盛,关窍阻闭的病症。皂荚辛散走窜,外用有通关开窍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开属于实闭之症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细辛、薄荷、雄黄等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苏醒。 3、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等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4、其皂甙能使阴道滴虫胞浆膜变薄,胞浆暴露而致虫体溃灭。 此外,皂荚熬膏涂疮肿(未溃者),有退肿的功效。 【中药歌诀】牙皂味辛,通关利窍,敷肿痛消,吐风痰妙。 【译注】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辛窜行散温通,有开窍的作用,可以作为催嚏药,并作为催吐药,能吐风热痰涎,治突然昏迷、痰涎上涌,或中风痰多、神昏不语等症,可研末吹鼻取嚏或温水调灌取吐。此外,本品研末外敷,有消痈肿止痛功效。以其祛痰之功,可治顽痰阻肺、咳喘痰多。 【应用】治猝然昏迷,口噤不开,属实闭证者,以之配伍细辛、天南星等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苏醒。对于湿痰壅滞,咳吐不爽,胸闷喘咳者,可单用本品为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红枣煮汤调服;也可与半夏、莱菔子等同用。此外,皂角熬膏涂疮肿(未溃者)有消肿作用。 【用量】1.5~3g. 【使用注意】内服本品剂量不宜过大,过量则易引起呕吐及腹泻。 【现代研究】本品含三萜类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等。有祛痰、催吐、致泻等作用。 【附方】 通关散牙皂、细辛,用于中恶实闭、口噤不开。 【按】本品形状象猪牙,所以又名“猪牙皂”,功用与普通大皂角一样。 【不良反应】所含皂荚甙有毒,故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以及注射用药均可致毒性反应。初感咽干、腹胀,继而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水样腹泻。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同时有头痛头晕、衰弱无力,严重者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而致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黏膜,必要时导泻;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溶血征象者,应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严重者输血、给氧、酌用激素,并做对症处理。中药以生姜9g、香薷9g、赤芍9g、乌药9g、羌活9g、大腹皮12g,水煎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